基于积木式机器人的机电专业信息化课程教育实践

2020-07-04 04:27蔡舒旻
机电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创新教育

摘要: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将《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应用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等机电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有针对性地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与活动融入专业教育中,探讨了机电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融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积木式机器人;机电信息化;创新教育;课程融合

0 引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动。相对于传统教育,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及教育体制的创新[1]。

机器人可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其集合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机械设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软件编程、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尤其是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积木式机器人对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作用。

1 课程融合的设计理念

笔者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和实施时,始终贯彻工程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建构课程主题,呈现积木式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结构搭建、程序编写、整机调试等一系列的探究式活动,使得学生在教学项目的反复改进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形成先进的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技巧,提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将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置于首位,构建了涉及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和单片机编程技术等几大领域的项目课程体系。

1.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木式机器人项目课程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提取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机构、传动、零件模块中的相应内容,结合“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光敏、磁敏、超声等传感器内容以及“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相应的计算机编程思想与原理,构建了一个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项目实践平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积木式机器人平台的实施特点,结合机器人系统的具体部件与编程环境进行具体教学项目的设计,包括了重构课程知识点和建构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学习主题,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1.2    主题项目设计原则

在进行积木式机器人主题项目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其可实施性,需要把握机电一体化集成与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既需要考虑系统硬件方面的实施基础,又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等软件方面的实施基础。其次,要充分权衡每个教学项目的容量是否均匀和适当。最后,要注重项目与项目之间进阶展开,保证学生能很容易地投入并沉浸至项目中,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挑战来吸引和激励他们,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本文以消防机器人项目为例,学生在设计主传动结构时,将应用到课程中的蜗轮蜗杆传动和齿轮传动等相关知识;在设计爬行足结构时,将应用到四杆机构的相应知识;而在设计消防弹抛掷结构时,将应用到棘轮机构的相应知识。学生搭建的机器人结构如图1所示,利用UG_NX进行运动仿真如图2所示。

此外,学生还将应用“传感器应用技术”的红外传感器进行火源的判断,应用超声传感器进行测距避障等;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中对驱动电机的转向、转速控制知识及条件判断和循环等单片机编程思想。在各门课程中,学生分别完成相应的主题任务,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项目,使积木式机器人能感应到模拟的火源,并能运动到相应的位置抛掷消防弹至火源,完成灭火动作。

2 主题任务教学实践案例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研究,并逐步完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下面以某项目中消防机器人的任务二:爬行机构设计中的机械部分为例,就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2.1    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预习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完成了相应的练习:(1)根据运行动画判断机构类型;(2)根据杆长条件判断机构类型。

2.2    课堂实施

2.2.1    环节1:创设情境

课中,教师播放消防机器人攀爬动画,发布任务主题:搭建机器人爬行足。学生观看动画,并分组尝试搭建爬行足结构,部分组的爬行足无法正常工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2.2    环节2:探寻规律

学生调用教师创建的零件模型,进行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测试不同杆长条件下机构的运行情况,发现在最短杆与最长桿之和≤其余两杆之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存在曲柄,而最短杆所在位置又决定了机构的类型。学生分别测试最短杆在各位置时的机构运行情况,小组对测试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机构类型判断的依据,并分组进行汇报。

2.2.3    环节3:实践检验

小组根据上述曲柄存在的条件验证各自的设计,并挑选一个方案进行实际改造,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使机器人完成前行和后退动作。学生根据竞赛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设计并改装爬行机器人的足部结构。

2.2.4    环节4:拓展提高

学生发现相同的时间内机器人前进与后退的行程并不一致,这是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所决定的。由于机构在高速运行中的速度难以测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急回特性的推导过程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注意力易分散。

针对上述教学难点,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教师选择一组学生的足部结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学生观察摇杆实时位移与对应生成的运动曲线,发现v-t曲线波峰两侧的陡峭程度并不一致。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判断出两个行程的平均速度不同,从而定性理解急回特性。编程控制机器人运行如图3所示,生成的运动曲线如图4所示。

2.2.5    环节5:总结评价

最后,学生在学习认证系统中进行总结、自评和互评,认证系统实时记录学生各节点完成情况和评价数据,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数据的互通和互认。

2.3    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进一步完善任务报告,发挥创新精神,为机器人设计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行进机构方案,并预习机器人的抛掷机构。

3 结语

本课程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使书本上的机械机构变得可见、可触、可实现。利用工业设计软件,将抽象的几何计算转变为直观的三维模型,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创客空间的转变。积木式机器人构建了一个课程融合的平台,为学生打下了学习工业机器人的基础。UG软件使学生可以快速改变设计,提高了教学效率。AutoCAD运动仿真将难以测量的抽象数据转换为形象直观的图表,便于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学习认证系统,使得学生在任何课程中完成的任务节点、完成情况、师生评价都能互通和互认,既方便学生调用和访问知识节点,又为教师了解学情、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更为学科融合搭建了桥梁。

[参考文献]

[1] 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4(11):21-22.

[2] 王益,张剑平.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08-112.

[3] 北京开放大学地平线报告K12项目组.2017地平线报告:新技术驱动教学创新的趋势、挑战与策略[J].人民教育,2017(21):71-75.

[4] 高云峰,师保国.跨学科创新视角下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4):47-53.

[5] 曾祥潘.步入開源硬件智能机器人教育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76-78.

收稿日期:2020-05-06

作者简介:蔡舒旻(1982—),男,江苏常州人,高级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创新教育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