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2020-07-04 17:29李淑晴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意形态山水

摘  要:本文是关于北宋山水画方面的探讨,对于自己的叙述结合了前人的观点以及现代书画大家的看法加以论证补充。

关键词:山水;环境;立意;形态

从历史的源头来看,我国的山水画起源于东晋的顾恺之的《论画》中,其中提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此时期的山水画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或者以陪衬的形式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个时期的发展,成为一个具体、独立的绘画门类。直至宋代,山水画已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北宋山水画艺术表现的多方位探讨

(一)历史条件的影响

宋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既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又提供了发展的生产,繁荣文化的条件,与唐武人的以军邀功不同,宋朝厚待文人,诗文革新运动激起的人文精神。宋代初时诗风,延袭晚唐,以诗赋取士,但因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使士人心态发生了变化,“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后柳开首倡尊韩复古,使文学向儒道统回归。这种文道合一之倡,实际在于纠其文道分裂之弊,使人文精神复返与文艺,从而提高文艺自身价值。真正代表北宋诗文革新取得胜利,并创造一代人文精神和文学繁荣的,是欧阳修到苏轼的一群大家。在主张量道以充文的同时,又提出:“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这其实就将重心落在“德”之上,从而为宋代士人树立了一种新的范式,最终,苏轼继承并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大业。这一诗文运动不仅限于诗文,它以提高士人精神的深刻内涵,塑造了宋一代艺文的人文特质,这一精神也对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立意”的产生

宋人绘画,主要不是着眼于主客体关系,而是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哲学性,亦即主体的精神世界,如谈文论诗重在“道”,“心”,“德”一样,以德论艺,以人品定画品之先,由于“孔颜人格”的参与构建,绘画自然而然也融入诸如“山水比德”的内容,使审美主客体达到一致,人品与画品同格,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首次将“儒道互补”原则可以“内托”,由“艺”至“道”的提升,正是文人画确立的体现。其次,重绘画立意。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顾恺之到吴道子,都以人物画为主,注重形之所现的“传神”,如谢赫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画,其都侧重于技巧一边。到唐代绘画,张彦远,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开始注重主观之“意”。但是,仍将“意”,置于“法”的基础上,并非心之所蕴的“立意”。唐人看到了绘画的局限,恰也是唐画重形神而略于立意的缺陷。而宋人能超越唐人,就在于注重立意。欧阳修《鉴画》又有对“意”的进一步说明,并道出了“意”高于“形”这一宋人带根本性变革色彩之见: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萧条淡泊”的“难画之意”,“闲和严静”的“趣远之心”,表明出了欧阳修对绘画立意的重视。苏轼的“意干笔墨之外”“以意绘画”,再到郭熙的“三远”之说,均体现宋代山水对“立意”的重要性。

以上的多方位探讨便可看出,社会环境的改变,新思想的出现,文化的繁荣等推动了宋代山水画的成熟,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这时期的绘画也会受到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作品中蕴含着哲学观念,虽然这些影响是间接的,但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却是及极其为重要的。

(三)北宋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

在北宋时期,按其绘画风格分为北派山水、南派山水、院体山水、文人山水。北派山水以李成,范宽为代表,因其政治,以及地理上的多重原因,受传统的观念影响,画家多写于北方山水。李成在我国山水画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初学荆浩,关仝,后来隐居,师法自然,自成一家,李成喜欢用淡墨,具有文秀的气息,与范宽的喜用浓墨及雄强之气相对,具有“惜墨如金”之称。分析《读碑窠石图》,此画景大人小,左侧前方的老树和土坡,作为前景,全部为枝无叶,树干盘曲向外伸展,形状如“蟹爪”,体现其画工笔力,为“蟹爪”画法之创始人。中间的碑用淡墨画作,因年代岁月的冲刷,风沙侵蚀,日渐斑驳。一位老者,头戴斗笠,骑着骡,专心致志读碑刻,还有一童子执杖面向老者,右后方土坡转折,可见荆棘类植物。从这些便可读出世间沧桑,给人留下无尽的孤寂与萧条之感。范宽初学李成,后转荆浩,然觉“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最后以得山之骨法,卓然自成一家。得之山之骨法,因其所画山体多,用中锋线条来确立形势,再用短条的雨点皴和豆瓣皴来刻画山石,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坚实有力,以此来成得山之真骨。虽北宋山水有不少人师其所画,但不如李成成就高,到南宋的李唐,马远,夏珪继承其画法,发展出新风格。

南派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巨然师法董源,世称“董,巨”。南派山水较之北派山水,因其地域之差,所画“墨之近湿者也,湿而已枯化之,既有笔有墨”。结合具体作品论巨然所画之特点。分析《秋山问道图》,此画主峰居画中高处,直下众多小山簇拥,左中下方蜿蜒小路,从山脚到山头树木百草丛生,山下茂密林中有茅屋,小路从门前经过,山腰多直杆之树,山巅以墨点为树,高处当灌木为主,由此可见其写实真实性。以巨然所画林木与李成、范宽对比,其间区别了然,李、范画树,多系落叶,树干老硬,既现北方树木特点,又见画家笔力,巨然画树木枝繁叶茂,当为江南之景,故与北方不同。山之表现亦不同,范宽画之山体多刚劲有力的墨线勾勒,又以雨点皴和豆瓣皴表现,山石质地,而巨然则用淡墨长披麻皴画之,而显山之泰和,山与山相连处多作矾头堆叠,用水墨晕染,再施若点,不以皴法表现,南派山水画以巨然为前导,因所构造化在南方,或因传统的南方文艺偏于清秀和柔,使之有别于北派,但到米芾父子,更发展出著名的“米氏山水”,不以形似为上,成为南派之代表。

北宋山水画艺术风格的不断转变,无论是艺术风格特征,还是其内在展现方式,创作主体,文化价值以及绘画风格均会随着不同情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形成不同山水画情景中不同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李淑晴1996,女,汉,河南省沁阳市,在读硕士,美术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猜你喜欢
立意形态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说“立意”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