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

2020-07-06 07:59靳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靳玲

【摘要】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教学应具有师范性特点,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以有别于一般专业课教学。以产出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完善评价体系,以保证向地方输送高质量教学人才。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22-02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出台,各高师院校都在对自己的师范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旨在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范生。师范生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素养也要注重学生的师范性,其师范性特点仅仅靠心理学、教育学、微格教学等特色课程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其需要改变专业课程教学唯学术理论的状况,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两者的关系。

1.以产出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

《中国史学史》课程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确定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和基本理论,理解中国史学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课程目标2: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分析和处理中国史学史学科领域内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加强分析和评价中国史学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要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历史专业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中国史学史》课程与毕业要求中的学科素养形成高支撑关系,并对综合育人具有一定支撑作用,关系如下:

2.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程教学

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师范生专业课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每门学科、每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师范生积极、大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对师范生的综合培养。

2.1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的示范者

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需要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一门课程基于自身特点又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的价值,《中国史学史》课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所体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2.2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有重要意义。因为“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能保证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但是,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更加接近真相,这就是优秀的思维方式”。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国史学史》课的重要教学目的。在授课过程中依据社会形态将中国史学的发展划分为封建时代史学(传统史学)、近代史学及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几个时段,并着力探讨时代特点及其对史学的影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秦汉史学代表作《史记》与《汉书》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司马迁与班固在思想上具有异端与正统的迥然之异,于是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指导下,逐步分析出司马迁及班固在生活时代、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方面均有差异,也最终导致其思想的差异。如此,学生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也尝试让学生以多元史观分析史学问题,如以文明史观分析史学的功用,以阶级史观分析封建史学的合理性等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以审辩性思维方式及时修正自己的思维结果。

2.3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

在教学中对史家优秀品格做出的分析, 如孔子、司马迁面对困境的坚韧,杜佑、司马光以史经世的自觉,陈寿不徇私情的公正态度等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史学家对国家治乱兴衰的关注,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讲授《通典》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杜佑“食货为之首”思想的形成原因,使同学认识到这不仅因为杜佑的史学才能,更是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通过分析让学生对史学的社会功用有明确认识,彻底摒弃“历史无用论”,从而提高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

其次,作为师范专业课教师还是教学的示范者。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指出:“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这就要求师范专业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素养型教师转变,成为师范生的榜样。

教师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成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而这一做法本身就具有示范性。比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就需要教师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中国史学史》课程采用问题教学法所设计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事实性问题——回答是什么,如解释《史记》、《汉书》等典籍,这是比较浅显类问题,不过也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是解释性问题——回答为什么,分析中国史学史上各种史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如陈寿作《三国志》为什么尊“魏”为正统?《汉书》学为什么在隋唐之际成为显学?这类问题对于高校学生比较适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第三类是评价性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如阐述史学的社会功用,分析《资治通鉴》“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却未能扭转宋王朝的颓势的原因,诸如此类,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止于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仪态、口语表达以及思想观念等等。这就要求师范专业的教师具有示范意识,注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长大后就成为你”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