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的初步研究

2020-07-08 13:26何旭江江武军伊作林韩兵庚胡景华张串联
蜜蜂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蜂王蜂群幼虫

袁 芳,何旭江,江武军,伊作林,韩兵庚,胡景华,张串联,刘 锋

(1.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52)

近年来,利用营养和空间因素对蜜蜂级型分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2],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一些新型育王设备和配套技术,以曾志将为首的研究团队在仿生免移虫育王与产浆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3],但存在幼虫有效利用率不高和育王设备部件多、程序烦琐等问题。为此,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简化部件和操作,利用蜜蜂表观遗传学与级型分化生物学特性研制出了1 套王台育王设备和相关的配套技术。本文将此技术研究应用的初步结果进行报告,并讨论其优势与不足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与蜂群

试验蜂群为饲养在江西省养蜂研究所蜜蜂生态文化园中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10 群,群势均为5 脾,其中1 群为母本群,平箱饲养;2 群为父本群,7 群为哺育群,均继箱饲养。试验时间2020 年3~9 月。试验期间,蜂场小气候适宜,生态园中蜜源植物丰富,有油菜、紫云英、蜜柚、女贞子、山乌桕、金橘、玉米、芝麻等,3~7 月外界蜜粉源充足,后期补喂部分巢蜜和天然花粉饼。

1.2 主要仪器设备

蜜蜂王台产卵器,由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研制;恒温恒湿箱(型号为BSC-150)、电子天平(型号为ME204E/2)、蜂王产卵控制器、计数器(自制)。

2 方法

2.1 人工育王

2.1.1 王台产卵育王设备的准备

先将王台产卵器平放于木板上,然后将熔化成液体并冷却至60℃左右的蜂蜡蜡液倒于产卵器上方,让蜂蜡填满每个王台的间隙,并与王台口齐平。将王台台杯内的蜂蜡去除,从其背部插入便携式王台。其次,将王台产卵器装于巢框上,在其正面喷洒高浓度的糖水,以引导蜜蜂对蜂蜡进行修整。产卵器在其正面装上隔王栅,背面装上挡板。将整个巢框放入蜂群,让蜜蜂对产卵器上蜂蜡修整2 d,使其平整,易于蜂王爬行及产卵。

2.1.2 种用雄蜂培育

人工育王前20 d 在种用父本群中加入人造雄蜂巢础,造雄蜂脾,供蜂王产雄蜂卵,培育大量种用雄蜂,产卵后蜂路适量放宽,适时补喂花粉并进行奖励饲喂,使雄蜂更好发育,清除非种用父群的雄蜂子脾。

2.1.3 母本群选取与种用幼虫的准备

选取产卵力、采集力、抗病力及生产力表现较为突出的蜂群为母本群。对母本群的蜂王幽闭24 h 后,将蜂王控制在王台产卵器中产卵12 h,72 h 后待产卵器王台杯中的卵孵化幼虫,将王台杯植入旋转式移王条中,再将移王条装入配套的育王框中,每个育王框育王30 个,最后将育王框放置在哺育群中,育王框两侧摆放幼虫脾,以吸引大量哺育蜂。待蜂王即将出房时,即可将王台移植到交尾群中。

2.1.4 哺育群的组织与管理

早春时期试验蜂群均喂足花粉,哺育群进行奖励饲喂,促进蜂群快速达到最佳生产与繁殖状态。待第一批种用雄蜂出房且哺育群群势达到8 脾蜂量后,加隔王板、继箱饲养。人工育王前3 d 进行调整蜂巢,巢箱放卵、虫、蛹脾和1~2 张蜜粉脾,育王框放入继箱子脾中间,春季气温不稳定,蜂群保持蜂多于脾,其他时候保持蜂脾相称,王台未封盖之前,每天进行奖励饲喂。分蜂季节,王台封盖后期应及时毁去自然王台,必要时应采取抖蜂后将自然王台毁除干净。

2.1.5 交尾群的组织与管理

参照传统人工移虫育王交尾群组织和管理方法。

2.1.6 对照组—人工移虫育王

对照组除育王幼虫采用人工移虫外,其他蜂群操作与管理均与上述相同,同时为了避免幼虫来源对育王质量的影响,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幼虫来源于同一只母本蜂王。

2.2 蜂王初生重

在蜂王出房前1 d,将育王框从蜂群中提出,扫去工蜂后移至恒温恒湿箱(温度为34℃、相对湿度为80%)中待其出房,第二天每隔5 h 在恒温恒湿箱外观察,处女王出房后立即用电子天平测量蜂王的初生重,记录试验结果,随后将其囚入装有炼糖的王笼中介绍至交尾群中。

2.3 蜂群繁殖力

新王交尾成功后,调整群势,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群势相当,用蜂王产卵控制器将蜂王控制在1 张空脾中产卵24 h,10 d 后测定封盖子数。

2.4 蜂群卫生清理行为

用工具标记出100 个封盖子,使用记号笔标记好第一个封盖子和最后一个封盖子,同时在该巢脾的巢框上用记号笔进行标记,便于检查结果时查找。测定第一步是人为制造死蛹,具体方法是用大头针扎到底,将蜂蛹扎死,但并不破坏封盖。等待24 h 之后,取出标记的巢脾,记录100 个封盖子中被没有被清理的死蛹的数目,死蛹或者死蛹的任何组织块均记为没有完成清理。获得没有被清理的死蛹数目后就可以计算清理的百分率。具体计算公式为(100-没有被清理的死蛹数)%。

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View5.0 的ANOVA 和t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处理平均数间用ANOVA 或AN-COVA 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及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虫接受率(结果见表1)

表1 幼虫接受率

由表1 可知:人工移虫育王幼虫接受率91.12%,王台产卵育王幼虫接受率52.12%,差异显著(0.01<P<0.05)。

由表2 可知:王台产卵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229.10 mg)显著高于人工移虫培育的蜂王初生重(215.32 mg);在蜂群的繁殖力方面,王台产卵培育蜂王的繁殖力(580 只/d)也显著高于人工移虫法培育的蜂王(547只/d);王台产卵育王法繁育的蜂群的卫生清理行为(97.12%)也显著高于人工移虫育王繁育的蜂群(86.16%)。

表2 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能力均明显优于传统人工移虫育王技术所培育的蜂王,但另一方面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幼虫接受率明显低于传统育王法。幼虫接受率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蜂王对人工塑料王台杯的认可度不高,不愿意产受精卵,更多的是产未受精卵,导致后期的王台未能封盖;二是人工塑料王台杯不利于保温保湿,一部分卵被哺育蜂清理。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及养蜂人员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现实要求下,促使蜜蜂育王技术向高效和高质量化之路发展。因此,下一步工作应在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现有的优势下,将重点优化和改进王台产卵育王设备。

试验仅利用王台产卵器对蜂王进行培育,并检测这种育王技术培育蜂王的幼虫接受率、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但这种技术培育的蜂王在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工蜂哺育王台产卵器中的卵

图2 移至育王框中的王台杯

图3 图中红色部分为剩余在王台怀中的幼虫被工蜂加造成王台

猜你喜欢
蜂王蜂群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权力至上的蜂王
蜂王入群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蜂群春管效果佳
蛰伏为王
蛰伏为王
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