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化运营的我国传统武术多级发展模式研究

2020-07-08 02:11冯振旗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产业化

冯振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传统武术的大众化普及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段位制的推广普及;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传统武术的回归;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大发展;基层武术社团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各种传统武术盛会大量举办。所有这些都为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但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运营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各种“武术大师”乱收费现象严重,劣质武术用品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严重扰乱了武术产品市场;二是存在别有用心者利用武术搞封建迷信,甚至进行邪教活动;三是武术管理中心和协会受其管理职能的限制,不能对混乱的武术市场加以有效的监管和治理。同时,我国传统武术演化进程中拳种门派和武术用品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产业的小型化和分散性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传统武术产业的有序化和规模化发展[1]。

为了快速有效地推进我国传统武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研究者立足于传统武术产业的发展路径、传播机制和扩展方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鉴于我国传统武术产业的复杂性,现有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将产业化运营与传统武术的多级化发展结合起来,探析我国传统武术产业的多级化发展模式,是促进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为我国传统武术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注入活力。

一、研究现状

如何将传统武术这一无形文化资产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和产业化发展,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以武术创造财富,以财富推动武术滚动发展,国内学者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栗胜夫针对传统武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传统武术应在保留技击特征的前提下,更新观念、求实创新,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坚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2]。王岗等学者认为,国家和传统武术传承人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推动传统拳种流派均衡发展,保障传统武术人才的培养[3]。李龙认为,传统武术应立足当代,发挥时代功能,将传统武术向竞技化、教育化和大众健身化方向发展[4]。洪浩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武术拳种社团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不科学,应改革组织管理机构,构建社团化层级管理机制,制定发展规划[5]。郭玉成认为,应强化国家意识,革新传统观念,立足教育阵地,将青少年锻造成传统武术拳种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6]。王林等学者针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提出,应将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静态的“物质化”保护,明确政府和传承人应承担的责任,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建立传承人奖励和培养机制,予以政策扶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自主性和对外传播的积极性[7]。田学建等学者针对当前武术的发展现状提出,应以人为本,将传统武术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利用商业资本的力量,以经济发展为后盾,实现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遗产到资源、由资源到资本、由资本到产业化的发展转变,实现传统武术的积极性传承与发展[8]。刘劲松等学者认为,整合武术产业,开发国内外武术消费市场,引导大众进行武术健身消费,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发挥武术资源优势,开发更多武术产品,加速武术商品化进程,强化有效供给,实现武术产业化的链接[1]。

以上成果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武术的管理、发展和产业化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在实践上缺乏有效的产业化运营与监管模式。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模式应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现代产业集群化理论,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动态的、演进的多维视角深入研究,探索和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级武术产业链,推动传统武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以武养武”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基于产业化运营的传统武术多级发展模式构建

模式构建是对假设实相的简化,构建的目的是探索出相似的动态机制或共同的拓扑模式特征,作为解释和改进发展模式的依据。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我国传统武术及产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少林拳与太极拳产业化成功的案例[9],结合武术段位制,提出由政府引导,武术管理中心监管调控,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武术社团,依托传统武术发展中心构建基于产业化运营的我国传统武术乡级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武术发展中心可描述为政府投资或引导社会资金投融资,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的方法,使传统武术传承人能够积极挖掘本门派武术资源,承担推广传播责任。发展中心承担着为全民健身服务,扩大武术消费人口,发展武术及产业经济职责。该模式的构建符合我国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状况变动的特色,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能有效对接政府管理部门与传统武术传承人共同发展产业经济。

政府是传统武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决策者和监控者,是进行资金投入或扶持的主要责任人,是传统武术产业发展所需社会环境的缔造者。传统武术传承人是推广传播武术文化和技艺资源的响应者和传授者,承担着传统武术传承、推广与发展的重要职责;是传统武术人口发展壮大的内因,是传统武术产业化的基础[10]。有序地、规模化地发展传统武术产业,能够有效遏制混乱的传统武术市场,能够将传统武术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模式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政府提供的宽松的传统武术及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构建的,该模式以一级和二级中心为主导、三级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一级和二级中心主要行使管理、监督、调控、高级武术社会指导员和段位考评员培训、国际武术产业市场开发、武术产品企业的建立或整合、武术产品一级和二级批发、三级中心和武术产品经销网点建设等职能,属于一级、二级管理层和产业链。三级推广中心具有特定的推广拳种、地区经济状况、群众基础等特征,拳种具有一定的传播辐射面,是研究的重点,处于预设的传统武术发展环境之中;组织各种武术社团,建立武术人力资源库,成立培训机构,交流技艺,传拳授艺;建设武术辅导站进行大众化推广普及,深化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开发武术产业市场;依据段位制推广规范和要求,创新技艺,开发和出版本门武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书籍、光盘;建立网站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种规模的传统武术比赛,武术产品的终端销售等,属于三级管理和产业链,详见表1。

三、基于产业化运营的我国传统武术多级发展模式职能分析

(一)一级中心职能分析

根据假设的层次性功能划分,一级中心对传统武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4个职能体系,如图2所示。

1.政策研究与实施体系

组织传统武术相关专家、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分批、分期进行基层科学调研,然后依据调研结果制定、完善传统武术发展策略,打造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集群化武术产业链和武术文化传播体系。

2.管理与评估体系

管理体系是指建立不同省市传统武术拳种的标准管理机制,建立高级武术人才库,规范武术档案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拔机制、传承人培养机制、段位考评员和社会指导员的培养与激励机制,武术协会的规范化管理机制等[11]。另外,依据各地拳种流派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武术培训市场收费标准。评估体系主要是对传统武术及产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的综合性评价。另外,也包括习武群体的段位制考评,二级、三级中心的年检制度建设等内容。

3.推广发展体系

对高级传统武术人才和社会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有重点地传授已经规范的传统武术项目,开发挖掘和整理其他传统武术拳种。成立国际推广发展部,加强海外武术培训和活动推广。鼓励各地二级、三级中心多方位建立传统武术辅导站和地方特色拳种研究会,使传统武术深入基层,根植群众,为全民健身服务。定期举办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给予优秀传承人、教练员和练武者以物质奖励、精神鼓舞,增强他们推广传播传统武术的积极性和习武动力。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以便扩大传统武术对人们的影响,创办武术电视媒体、大型网站、报刊书籍出版社等,利用它们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直观性强等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喜欢武术,并积极投入到传统武术的习练队伍之中[12]。

4.产业体系

要实现以武养武,以经济带动传统武术发展目标,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发展武术经济。目前我国武术产业可分为培训市场、产品市场、表演比赛市场、影视市场、旅游市场等[13]。一级中心在发展和规范国内培训市场(包括武术俱乐部、武术传播公司和武术学校等)的同时,应大力开发和拓展国际武术培训市场。投资创办规模化武术产品企业,创建品牌,以优质的武术服装、器械、图书和音像等产品领军国内外武术产品企业,占领国际市场[14]。建立影视基地,以武术史为依据,创编武林故事,还原真实的武打场景,以真实客观的场景吸引观众,宣传武术。鼓励二级、三级中心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举办武术节、武术博览会和擂台赛等,以传统武术为平台,发展武术经济,以武养武、以武兴武。开发武术旅游资源,如加大对武术圣地少林寺、武当山和太极拳之乡温县陈家沟等地方的开发力度,打造出更多的、强大的中华传统武术旅游胜地,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武术品牌特色的产业集团[15]。

(二)二级中心职能分析

依据假设的层次性职能划分,二级中心在一级中心的领导下,执行相关的武术产业政策和法规,统筹规划本区域的武术传播发展和产业化运营蓝图。二级中心分为推广发展体系、管理与评估体系和武术产业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二级中心发展模式职能体系

1.管理与评估体系

依托各地市各拳种武术协会,建立传统武术人才库。将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武术家、学校资深武术教师、各拳种的传承人代表及知名弟子等人才纳入武术人才库,并建立人才档案资料,以便统一管理。在发扬地方特色拳种的同时,积极深度挖掘埋藏在民间的其他传统武术拳种,建立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库[16]。对各拳种流派进行原生态的动态和静态保护的同时,对各流派进行规范化管理,确立拳种代表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外,建立段位考评员和社会指导员等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规范化管理武术协会和研究会等武术社团,监管调控三级中心武术培训市场,负责武术中级段位考评,建立三级中心的年检和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等。对本区域的武术用品企业进行整合、管理和评估,使其朝着科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2.推广发展体系

创办省级武术电视媒体、网站和报刊书籍出版社,对本区域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进行多方位解读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武术,喜欢传统武术,进而练习传统武术。鼓励和帮助各种武术社团建立三级中心,对于有地方特色的拳种研究会,还要帮助其建设辅导站和培训中心并和校园教育结合,依托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传承人。定期举办传统武术社会指导员培训班,对其师德、武德、技术、理论等进行全方位培训考核;举办三级中心传统武术发展经验交流大会,吸引更多的习武者进入到段位制评估体系之中。以三级中心为主体定期举办省级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给予习武积极分子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17]。

3.产业体系

二级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重点是发展本区域的传统武术产业经济。二级中心在发展和规范省内三级中心培训市场(包括武术辅导站、武术俱乐部、武术传播公司和武术学校等)的同时,投资创办发展中心的规模化连锁武术用品企业,作为三级中心的武术产品批发基地,保障三级中心产品终端销售的供给,向本区域的广大习武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武术服装、器械、图书和音像等产品。与区域内大型企业合作举办武术节、武术博览会和擂台赛等,开发本地传统武术影视和旅游资源;以传统武术为平台,招商引资,发展本地区武术产业经济。

(三)三级中心职能分析

三级中心是体系中的基本运营单位,承担着群众性普及和传承的重任,同时也是传统武术产业经济发展环节的终端,是武术产品经营网络的主体和直接销售单位。三级中心的发展规模直接决定着武术人口的发展规模、武术产品的消费前景,是传统武术传承及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依据职能设计,三级中心分为人力资源体系、投资开发体系、推广培训体系、经营产业体系、群体消费体系、发展评估体系6部分,如图4所示。

图4 三级发展中心多主体职能体系

1.人力资源体系

传统武术人力资源体系包括管理队伍和教练员队伍两部分。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产业化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强、素质全面,既懂武术,又懂市场,还具备管理才能的人才队伍,保障三级中心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外推广传播。传统武术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是建设三级中心的管理与市场营销队伍,另一方面是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的教练员队伍。

2.投资开发体系

一方面,鼓励热衷于武术事业的企业家、拳种传承人和其他社会有志之士投资建立三级中心,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另一方面,研究三级中心在开发传统武术市场中的资本要素投入与收益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估计三级中心对传统武术产业运营决策行为产生的效果,并影响一级和二级中心决策的改革与完善。

3.推广培训体系

传统武术推广培训体系属于武术产业的一部分,但更多功能是提高武术人口,推广传统武术,传承武术文化。传统武术推广培训体系分为群众性普及、专业提高和精英培训三个部分。推广普及是针对大众健身的群众化传播普及,专业提高培训是指发展中心推介拳种流派并向具有一定武功基础的广大爱好者进行专业化技能和理论培训,精英培训分为某拳种社会武术教练员培训和传承接班人培养。

4.经营性产业体系

经营性产业体系是指培训产业以外的武术用品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保健康复医疗产业等营利性产业。传统武术用品产业是指三级中心从二级中心批发武术器械、服装、传统武术珍藏品和纪念品等与武术运动相关的产品形成经营销售网络,以满足广大习武群体的消费需求。传统武术文化传媒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武术表演活动、竞赛活动、音像图书传播、网络和影视宣传等。传统武术表演与竞赛市场的收益主要为政府扶持资金、企业赞助、门票收入和广告收入。音像图书传播是指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拳种,以音像和图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为众多的武术爱好者提供视频和文字资料,树立传统武术拳种的品牌和形象。有旅游资源者可以开发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将当地的武术文化、历史古迹、人文文化和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体,形成以武术为平台的旅游产业。根据传统武术武医相通的特征,创建武术保健康复医疗产业并进行商业化运营。

5.群体消费体系

传统武术消费体系的设计目标是加大武术商品的开发力度,以满足不同武术消费群体的需求。武术消费者对各类武术产品和其它武术相关消费品消费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传统武术产业的效益及构成变化。因此,需要建立武术消费者消费评估体系,以确定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武术消费决策和扩大武术消费投入的倾向。

6.发展评估体系

发展评估体系主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考察。传统武术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经济支柱。因此,社会效益的发展变化趋势评估分析对武术产业体系经济效益的一些关键发展因子有重要意义,如武术人口发展变化量对武术产业消费量的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三级中心评估体系必须从现实社会中传统武术及产业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为传统武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可靠和操作性强的理论依据[18],详见表2。

表2 发展评估指标量及类型

四、结语

传统武术发展中心模式是结合现实社会中传统武术产业发展现状构建的一种新型化、规模化、多级网络化的产业管理发展模式。探析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我国传统武术管理与商业运营相剥离的现状,将分散的、小规模的传统武术产业整合成统一的、有序的产业运营状态,构建以一级中心为领导核心、二级中心为监管主导、三级中心为主体运营的三级网络发展模式。其中,三级中心是传统武术发展中心产业链的终端,是开发武术消费商品、实现传统武术产业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单位,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的变化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武术及产业化发展水平。

传统武术发展中心模式的构建与探析能为政府决策部门深化传统武术产业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政府支持下科学合理的传统武术产业集群化运营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探索完整的传统武术及产业多级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率先尝试,希望由此提供一个研究传统武术产业化运营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分析平台。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产业化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