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传承

2020-07-09 03:18黄远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可行性传承

黄远辉

【摘要】粤剧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其具有无穷的本土艺术魅力。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尤其在粤剧方面更注重其传承与保护。在民间,人们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粤剧表演活动来实现自然传承,而在学校则进行专业化、系统性教学,进而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粤剧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接着对粤剧进入课堂的可行性进行详细探讨,最后提出其具体的措施,以期为粤剧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粤韵 传承 粤剧进课堂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60-02

【引言】

粤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其有着一定的民间性、艺术性、历史性以及地域性,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它凭借雄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传统文化的巅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粤剧在当前文化格局中呈现秃势,而且逐渐被现代青少年所遗忘。针对这种严峻现状,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等纷纷号召对粤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将粤剧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纳入到正规体系运营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来呼唤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发扬这一古老的艺术。因此,本文对“粤韵传承——粤剧进课堂可行性”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粤剧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称,其广泛流传于广东、澳门、香港以及广西等诸多粤语地区。早在明清两朝,由于外省戏班常常入粤开展演出活动,所以时间一长很多外来戏剧音乐逐渐传人粤语地区,经过不断融合与创新,最终牌子曲与江南小调的结合成为粤剧的最初源流。在民间流传中,因为长期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粤剧逐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常常被人们称作“广东小曲”,进而发展成为经典的粤剧曲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遗忘传统戏剧文化,忽略粤剧的推广价值。因此,目前粵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广阔的市场。随着粤剧老龄化以及新的表演艺术的繁盛,当下偏爱粤剧的听众或观众渐渐变少,且几乎都是中老年人。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粤剧处于一种生存危机状态,很少可以看到粤剧演出。2.缺乏政府的引导推力和财力支持,未采取有效手段,进而使粤剧陷入窘境。政府在粤剧推广和传承上的政策扶持较少,很多唱粤剧为生的人面对鲜有的演出机遇而追于转行;加之,学戏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处于当下商品经济时代,学习粤剧的学生则少之又少。3.粤剧发展的配套政策尚未制定且政府职能协调并不充分,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经费不足、人才培育、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二、粤剧进入课堂的可行性探讨

1.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

粤剧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其所遭遇的发展危机,根源不在于本身。戏曲是农业社会的精神产物,深深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与情感之中,而且也是当时人们体验生命的一种形式。现代人由于具有复杂多变的意识、崇尚个体呼唤,所以对于粤剧而言,他们无法担负其传承的重任。伴着农业文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戏曲也随之成为一种非主流传统文化。但是,粤剧艺术能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原因,其关键在于它始终保持独特性和普遍性,自然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具有珍视、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亟需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奉献、执着追求以及持久努力。将粤剧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既能够充分弥补基础教育的不足,同时又有利于传承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所以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继承、教育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目标。这主要是因为粤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民族情怀,树立起合理的是非观、道德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知荣知辱,从而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快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醒存在感、价值感和生命感,直至精神生活的尽头。

2.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素质是指人类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环境影响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有效的及内在的身心品质和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不断对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深入修订,将戏曲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体系,广东省教育厅还推行“粤剧等戏曲进课堂”的活动,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同时也促进了戏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戏曲艺术家傅谨曾说过,“将传统的音乐艺术纳入到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民族文化,而且对创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有着积极意义。”实际上,粤剧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倘若从未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那么就不能以本民族方式实现情感沟通,势必又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断层。

在佛山市各级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的帮扶和倡导下,粤剧进课堂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而且也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我们学校将粤剧纳入乡土教育系统,创办粤剧艺术班、学习社团以及设置一些选修课程等,组织“粤剧进校园”、 “粤剧知多少”、“学唱粤剧”等诸多丰富而精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步月抒怀》、《分飞燕》、《帝女花》、《穆桂英之巡营》等经典粤剧曲目,多次举办以粤剧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开启第二课堂的学习。比如: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艺术指导,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蒋文端女士莅临我们学校给粤剧曲艺基地的孩子们作出精彩的粤剧艺术讲座。2019年6月,在佛山市和顺德区有关部门的牵线策划组织下,佛山文广新局“粤剧进校园”活动在我校举行,中国曲艺协会广东粤曲委员会和顺德青年粤剧院的老师们莅临现场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形式生动的粤剧主题讲座等等,从而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粤剧,不断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也广泛传播了民族文化,有利于粤剧表演艺术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粤剧进课堂,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不仅有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而且也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强化学生在素质方面的培养。

3.是探索粤剧等级考试制度、推动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据一项调查研究,五到十岁的童年阶段是学习戏曲文化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推广戏曲教育的重要时期。但是,家庭已成为影响粤剧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学生学习粤剧,当然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及家长的支持。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粤剧艺术,我市有很多学生在家庭的鼓励和引导下,参与粤剧社团、文化站以及校内外教师指导等诸多方式进行学习,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学校培训基地在探索粤剧等级考试制度、推动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创联合教育办学形式,成立专门的粤剧学习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粤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的艺术教育模式,比如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发展现状,由于其经验、教训较为丰富,所以将既有的艺术等级考试制度纳入到粤剧教育之中,以此促进粤剧艺术的发展与普及。

三、粤剧进入课堂的具体措施

1.增强教育职能,引入粤剧学习内容

学校应当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植入更多的粤剧赏析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民族文化,不断强化教育职能,引入粤剧学习内容。目前,很多音乐教材中都已吸收粤剧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戏曲知识竞赛,观看粤剧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名家来校开展粤剧讲学,成立粤剧艺术班,举办各类粤剧宣传活动;实行每周基本功练习,包括粤剧指法、身段和演唱等多方面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将粤剧更好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

2.创新粤剧教育形式,实现灵活教学

文化传承必须以学校教育为起点,这就学校应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严谨的教学思路,求真务实的教态,做到灵活教学。因此,粤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改进粤剧身段学习操,熟练掌握实践教学技能。具体而言,在选材上,务必创新思考,编排出的粤剧节目应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在内容上,必须结合教材与背景事故,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而使学生了解角色特征,让整部作品散发浓郁的岭南特色,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下,粤剧进入课堂、融人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可能,而且这也是传承、发展粤剧艺术的重要途径,以及发扬本民族传统的有效方式。学生既是将来深具艺术潜质的群体,同时又是粤剧的继承者。如果这一群体能够积极加入,必将使古老的粤剧艺术重新焕发出年轻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钱德顺.“戏曲进课堂”的香港模式——以香港五旬节林汉光中学的课堂实践为中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徐燕琳.发展粤剧素质教育,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J].南国红豆,2009,(06).

[3]邓琪瑛“戏曲进课堂”活动的综合考察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学刊,2012,(03).

猜你喜欢
可行性传承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