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0-07-10 12:22罗云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性困境幼儿

罗云

摘  要: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关系到后期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及学习的质量。部分家庭及学校过于强调知识方面的衔接,忽视了关系幼儿一生成长所需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因此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关键期内没能得到充分锻炼和培养。进入小学后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课堂学习。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策略,多方联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困境;对策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小衔接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学前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幼儿社会化经验,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进入小学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进入小学面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会让许多孩童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畏缩,以至于影响整个小学生活。

一、教育现状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后期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各家庭成员对幼儿身心发育规律缺乏系统认知,他们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就是要进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便大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前拔高。再加之部分幼儿园立场不坚定,迎合家长的需求,各地幼小衔接问题层出不穷,例如:过于强调知识方面的衔接,忽视关系幼儿一生成长所需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关注与研究,提前进入枯燥的课堂模式,或给幼儿施加拼音、识字任务、幼儿可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会焦虑而讨厌去幼儿园、或对身边事物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表现,种种不良效应都会对幼儿今后学习产生极大影响。可见,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化教育只会事倍功半,通俗讲,到什么年龄进行什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学前阶段要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过程中如果只重形式轻内容、或重结果轻过程,都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人际交往屏障。

二、幼儿入学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入学前社会性问题主要反映在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当前多数幼儿园片面重视显性教育,重视开发幼儿智力,忽视儿童社会性的培养;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理解滞后,由于教育理念匮乏,教育趋向“功利化”。因此儿童的社会性,人际交往在关键期内没能得到充分锻炼和培养。当他们突然进入小学,面临更大的一批人群时,孩子无从适应,如:缺乏规则意识、不会互动、学习态度消极、矛盾冲突、孤僻、对事物的态度、不会合作分享,这些看似跟孩子进入小学无关的东西接踵而至,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课堂学习。如果没能做好这样的一些准备,只是单纯的在成人的要求下逼着去学习,进入小学后,他们会有种种的不适,种种的无法胜任问题反过来影响着他的学习,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

作为幼儿教育者,如何发挥专业的教育指导作用,如何采取系列措施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如何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后期的入学做准备,在当下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幼儿社会性培养策略

(一)高度关注,加强措施意识

首先,加强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关注,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有较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语言行为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师通过多渠道主动探索幼儿人际交往培养的系统知识。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对比幼儿是否有落后、不正常现象,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指导。

另外,各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园所环境,促使幼儿学会交往,提升任务意识。加强教师对幼儿人际交往等其他隐性能力的关注。例如,为孩子设立小课堂体验,把学习用品的整理,任务意识的培养引进到幼儿园的课程当中;又如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去参观小学,跟小学的哥哥姐姐面对面交流,或请刚刚毕业的哥哥姐姐返回校园,共同交心谈心。幼儿园的系列活动可以围绕幼儿社会性开展,始终把幼小衔接的课程建设,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幼小衔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在课程的建设当中予以落实。

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在一日活动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分析幼儿面对这些差异,会碰到的一些困难,然后去思考研究该怎么做。

(二)策划活动,强化教育策略

1.提升自我意识,促进幼儿社会性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幼儿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胆小、怯于交流、由于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软环境影响下,幼儿从小无分享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无合作行为和社会交往行为,影响自身的和谐发展。针对这类情况,家园要从生活点滴树立幼儿自信心,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契机,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锻炼幼儿提高自信,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在评价自我的基础上,也会正确评价他人,这对幼儿日后社会性交往有着深远影响意义。

2.借助优质资源,加强幼儿社会性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隐藏教育。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类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增加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生活中真实地感知、体验、操作,获得社会性认知,把幼儿带入真实的社会,让幼儿的经验得以实践,能力得以发展。

例如:根据家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本土乡情,带领幼儿去“香城古街”游玩,通过开展泥塑、欣赏民间歌舞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精髓,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探索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利用多彩活动,推动幼儿社会性

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社会,幼儿在园游戏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参与的过程,并且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因此,幼儿园教育也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例如:可在大班开展课间十分钟,在幼儿园尽可能的把一些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其学会自我安排,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可围绕培养幼儿能力交往去设计一些衔接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如“今夜不回家”露营活动,既丰富孩子在园活动的形式体验,也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了能力,为他进入小学,助力更好的交往学习打下基础。又如,让邻班孩子相互“串串门”,在游戏活动中促进交往,学会同伴交往技巧;利用区域游戏、跨班级活动、角色游戏、集体活动、日常生活小游戏去促进幼儿交往、思考、形成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当幼儿在亲身体验及劳动中得到一个很好的认知,便会渐渐形成较好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使得社会性交往得到全面发展和推进。

另外,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节气为纽带,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情怀,无论对于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三)三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从衔接的策略研究上看,国内外比较关注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的联动。也只有三方合力,科学的去衔接才会发挥教育最大化。首先,幼儿园要提高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关注家园共育。老师有责任去发现一些优秀家长,发掘他们好的育儿经验。让家长教育家长,让好的教育方法能够辐射更多家庭。同时还可邀请小学校长、资深教师、专家走进校园为家长进行《解读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或发起“育儿沙龙”,家长代表参与线上互动;小学教师进课堂,幼儿进校园等活动。

同时,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和小学的领导、老师要加强沟通,打破围墙,知己知彼,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出谋划策,那么我们才能各自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来帮助孩子。在幼儿园或社区开展“幼小衔接交流讨论会”,邀请幼儿园教师及小学教师和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开展三方对话,从而达到对幼儿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效果。

总之,学前期是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应找出根本原因,加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重视,鼓励幼儿教师及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只有提高意识,采取多样措施,多方通力合作。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一定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睿媛.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2]张春英.浅谈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3]王赛艳.在幼儿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咸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课题编号:19yb28)

猜你喜欢
社会性困境幼儿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跟踪导练(一)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