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审视

2020-07-10 07:16王小明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仍面临盈利水平较低、标准建设滞后、自主品牌分散且竞争力较弱、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际化发展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及挑战,产业变革升级发展迫在眉睫。根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借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并给予修正,运用修正的“钻石模型”理论,深入分析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进行变革升级发展路径设计,并提出加强国家战略谋划、自主品牌国际化塑造、跨界融合发展、标准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4-0084-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4.008

汽车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综合性移动终端之一,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产业的原有边界被打破,新的边界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泛,这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当前,全球正处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世界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产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期,在阵痛中变革与重塑、在重塑中前进与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既面临汽车产业强国及世界著名汽车集团的激烈竞争,又面临如何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严峻挑战,随着产业实现全面开放的日益迫近,破解汽车产业变革难题进而实现升级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汽车产业研究的文献丰硕,但对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研究的文献却不多,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特征趋势、基础条件、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等诸方面。

在特征趋势研究方面,丁伟认为,汽车产业链面临变革,智能网联成为发展方向[1];凌云认为,汽车将变成电气化、电子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产品[2];赵福全等从汽车产业价值链、产业格局、产品属性、内涵与外延,分析研究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特征与趋势[3]。

在基础条件研究方面,万钢认为,能源技术和智能化发展引领汽车产业大变革[4];吕理舜认为,电动化推动电池与汽车产业变革[5];白旻认为,汽车产业已成为能源革命、智能网联革命和生产制造模式革命主要领域和引领性行业[6];陈清泰认为,汽车变革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7]。

在发展路径研究方面,徐树杰等认为,“互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性变革,引发汽车产业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转变,为汽车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8];刘杰豪等认为,互联网+汽车变革产业全生态,将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态势[9];董扬等通过新变革下国内外汽车产业分析,提出应建立以中国汽车企业为主体的多链条交叉式发展路径[10];乔英俊等认为,应深刻认识汽车产业变革形势,从自主技术创新、跨界联合发展、政策资源支持和创新商业模式四种新路径推进汽车产业升级发展[11]。

在政策措施研究方面,刘坚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变革[12];王洪涛通过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及问题,提出应重新认识和尽快制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13];王元彬等认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改革和完善制度环境[14]。

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看出,诸多学者从汽车产业变革的特征趋势、基础条件、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但面对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新需求,这些研究仍存在稍显不足。亟须根据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现状及挑战,从基础与环境、发展路径、对策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二、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基本现状

汽车产业是全球规模较大的产业之一,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主品牌正在崛起,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整车研发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 780.9万辆和2 808.1万辆,约占全球1/3的份额,产销量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已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28年增长之后,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9年延续负增长,2020年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目前,汽车产业处于深度变革重塑之中,我国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升级发展,在产品、产业模式、产业链等方面的变革较为凸显。一是汽车产品迭代升级。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等明显提升,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正逐步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产业强国接轨。二是汽车产业模式日益多元化。汽车研发、生产、制造等呈现共享化,全球研发、生产代工、智能制造等模式涌现,网络约车、分时租赁等模式渐成趋势。三是汽车产业链正在变革重塑。汽车产业正逐步从垂直单一向多领域跨界融合的集成产业方向发展,产业价值由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向营销、出行、服务等环节转移,产业链从低端重复向高端复合多元化创新方向变革重塑。

(二)主要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变革升级发展中,面临盈利水平总体较低、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自主品牌分散竞争力较弱、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际化发展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及挑战。

1.产业盈利水平总体较低。2011—2017年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盈利与负债状况,如表1所示。我国汽车产业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销售利润率在2014年之后持续走低,2017年我國汽车产业销售利润率低至8.01%,为2011年以来新低;2017年汽车产业资产收益率为9.05%,近二十年来首次低于10%。我国汽车产业资产负债率呈逐年走高趋势,特别是2014年以来几乎年递增约1个百分点,这应引起高度警觉及重视。

2.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升级发展进程中,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诸如汽车及零部件标准、汽车信息安全标准、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标准、车用无线通信网络标准、高清高精地图(HD MAP或者HAD MAP)服务标准、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等有待加快建设。

3.自主品牌分散且竞争力较弱。一是自主品牌分散重复。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乘用车和轿车品牌约3~5家,我国乘用车和轿车品牌按企业算近20个、按车型算100个左右,国内汽车品牌分散重复同质化较为严重。二是自主品牌竞争能力较弱。我国汽车中高端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占据,国外品牌通过本土化,实现先进理念与低成本有机结合,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竞争压力较大。自主品牌出口较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汽车海外拓展有待突破。

4.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从现在到2025年,传统汽车节能减排要求将越来越高。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巨大保有量带来能源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荷兰和挪威宣布2025年禁售传统燃油车,印度宣布2030年淘汰全部汽油车和柴油车,德国宣布2030年、英国和法国宣布2040年禁止销售传统柴油车和汽油车[6]。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汽车产业面临更加严格的国六排放法规,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5.国际化发展风险较高。国际高额关税长期影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2009年俄罗斯将散装汽车零件作为征税对象,奇瑞、长城等汽车品牌发展受到影响;2015年巴西规定汽车零件在南美洲使用率低于65%需多缴30%税,比亚迪等汽车品牌在南美洲发展受到影响[15]。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较大,美国第一轮500亿美元加税清单中,涉及汽车产品有81个税号,其中整车34个税号、零部件 42个税号;美国第二轮2 000亿美元加税清单中,涉及汽车类产品125个[16]。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1—6月汽车整车商品累计出口48.77万輛,比上年同比下降4.69%。

三、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国际上通常应用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产业发展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17]。汽车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等显著特征,其发展还面临复杂性、创新性、特殊性等诸多情况。为更好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对波特“钻石模型”加以修正,如图1所示。政府在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中作用巨大,应为基本因素而不是辅助因素;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技术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主要为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与结构和同业竞争修正为产业技术和研发,在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中技术和研发更为重要。

(一)高级生产要素分析

在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中,技术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不可或缺,经过几十年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1.技术人力资源优势渐趋形成。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2018年,我国从事汽车R&D技术人员全时当量从195 682人年上升到260 473人年,增加64 791人年,年均增长率达5.89%,如图2所示。国内众多高校,诸如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开展汽车教学与研究,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这说明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力资源优势。

2.知识和技术资源日益丰富。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研发经费和有效发明专利是知识和技术资源的两个重要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2018年,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从6 802 237万元增加到13 121 411万元,年均增长14.14%;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14 106件、18 840件、23 194件、34 481件、45 168件、57 360件,6年有效发明专利累计193 149件。汽车产业较为充足的R&D经费、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为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我国高速公路里程数位居世界之首,宽带网络正快速发展。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公共场所、单位内部、居民小区等主要场所覆盖率大幅提升。2018年1—11月全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近29万个、私人充电桩43.8万个,充电设施总量达72.8万个,充电桩保有量居全球首位。但基础设施也存在诸多不足,诸如汽车共享服务网点及场地缺乏、新一代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道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上路条件等。

(二)市场需求分析

2009—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汽车市场近1/3份额,已成为国内外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从市场需求分析,我国汽车保有量峰值将达或超6亿辆,与美国3亿辆、日本0.75亿辆相比市场优势明显,2005—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18]。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1亿辆,但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45辆,与欧日平均500~600辆、美国超过800辆相差较远,纵与世界平均约170辆的千人保有量相比也有较大市场空间[6]。无论从汽车保有量的峰值,还是从千人汽车保有量分析,我国汽车市场未来前景广阔。

(三)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分析

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涉及交通、能源、信息通讯、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这些产业发展态势日渐趋好。从2009年中国汽车首次问鼎全球产销量冠军,至今连续10余年产销量第一。2017年上海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6家汽车企业进入全球500强。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50万辆,我国销量77.7万辆,累计销量全球占比超过50%。自2018年4月《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发布以来,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10多个省市相继发布测试规范细则,颁发测试牌照60多张;2018年5月宁波CICV年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清华大学牵头成立自动驾驶地图工作组;截至2018年8月,全国在建或投入运营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超过16家;2018年9月,我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诞生,标志智能汽车迈入5G时代。我国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世界领先优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面向全国提供高精度时空服务。相关及支持产业积极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技术与研发

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相关技术和研发,历经数十年发展成绩显著。2016年长安睿骋完成了重庆至北京2 000公里无人驾驶测试,2017年长安CS55 搭载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APA 6.0完成国内首测。我国动力电池性能指标稳步提升,在稀土永磁材料、位置传感器等基础材料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电机关键性能指标达国际水平,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部件和集成技术取得显著进展,2018年我国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65Wh/kg。在智能技术方面,我国拥有诸如华为、中兴在互网联、信息通信等领域具备自主技术的世界级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但我国技术与研发能力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仍是产业痛点。诸如,高效内燃机与先进变速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动力电池续驶里程和能耗与国外相比亦有一定差距;车用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属于当前主流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五)发展机遇

1.科技革命为汽车产业创造创新发展机遇。当前,全球正处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大变革。随着我国科技革命的深入及汽车技术大变革的加快,新一轮快速发展空间已经打开,推进汽车产业颠覆性和融合性创新深化,为我国汽车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越创造创新发展机遇。

2.汽车消费升级为汽车产业创造高质量发展机遇。我国是全球较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当前我国正迎来汽车消费升级的浪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汽车要求从产品本身延伸到服务体验,出行需求从拥有汽车向智能汽车高质量转变。人们对汽车消费的高质量升级,极大地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3.跨界融合为汽车产业创造融合发展机遇。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汽车 +跨界融合工程”。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可概括为“制造体系升级”和“服务体系升级”,涵盖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能源、交通、环境、服务、城市规划等诸领域的关联及影响。跨界融合催生汽车产业广阔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模式,为我国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创造空前的历史性机遇。

(六)政府作用

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推进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战略引领、技术标准、环境建设等诸方面。法律法规促进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战略引导从汽车产业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和细分领域统筹推进,技术标准规范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环境建设着力推进示范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建设。随着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不断深入,法律法规及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在法律法规方面,诸如智能汽车测试、生产、销售、使用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修订完善;在政策方面,诸如Uber、滴滴等运营模式相关政策有待完善,企业运营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及由此引起的风险;在机制方面,诸如信息数据安全等级界定、流通开放共享、运行安全监管等相关机制有待完善。综合汽车产业的高级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技术与研发、发展机遇、政府作用等诸方面,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基础与环境总体良好,但技术与研发、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及政策等仍存在诸多不足,发展前景光明、任重而道远。

四、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的发展路径

在汽车产业百余年发展进程中,历经生产流水线创新的第一次大变革、产品多样化创新的第二次大变革、精益生产方式创新的第三次大变革,或将经历第四次大变革。目前,诸多学者就汽车产业变革研究认为,能源技术和智能化发展引领汽车产业大变革,智能网联成为汽车产业变革发展方向,汽车变成全新的电气化、电子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产品,汽车变革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能源革命、互联革命、智能革命驱动汽车产业深刻变革[1-4,7]。综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及汽车产业未来变革发展方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主要路径,如图4所示。

(一)电动化变革升级发展

电动化代表能源革命,汽车电动化按技术路线,电动汽车可分为(油电/气电)混合动力汽车(Hybird Electirc Vehicle,简称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ird Electirc Vehicle,简称PHEV)、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简称EV)和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s,简称FCV)[19],如图5所示。(油电/气电)混合动力汽车(HEV),指汽车搭载(油电/气电)两种或多种驱动系统车辆,每个驱动系统均可独立工作也可联合工作;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可在全电动状态下工作,也可作为传统燃油汽车使用,它不完全依赖充电设施;纯电动汽车(EV),指以汽车搭载的电池组作为能源供应,通过电机带动车轮前进的汽车;燃料电池汽车(FCV),指用车载燃料电池装置产生电力作为动力的汽车。

“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无可争议的必然发展方向,几乎所有汽车企业已走在汽车电动化路上,这场汽车动力革命在战略上的紧迫性除了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外,还有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发布组合式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核心技术、汽车产品、基础设施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在于电池、电机、电控,电池因素最为关键;汽车产品将集移动、储能和供能于一身,由耗能机械向可移动的储能供能单元转变;为适应电动汽车的发展态势,应提前布局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二)智能化变革升级发展

智能化代表智能革命,“智能化”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技术条件。我国智能汽车参照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分级,分为LEVEL1(DA)、LEVEL2(PA)、LEVEL3(CA)、LEVEL4(HA)、LEVEL5(FA),如图6所示[17],由人驾驶车向车自驾驶转变,汽车生产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变。汽车产品智能化,通过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现代传感、信息融合、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实现驾驶、安全防护、位置服务、生活服务等智能化;汽车制造智能化,数据驱动全面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化制造体系,主要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从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统筹协调推进我国汽车产业制造变革升级;汽车产业模式变革,产业链由聚焦“制造”向“制造+服务”深度集成,参与生产服务企业更加多元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汽车产业基础设施,智能汽车要实现车与X信息交换与共享,涉及智能交通、出行服务环境、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较传统基础设施有诸多的变革升级发展。

(三)网联化变革升级发展

网联化代表互联革命,汽车与外界互联即网联化,通过云、管、端一体化,拥有或使用信息由“孤岛”向“海洋”转变,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目前,传统汽车与外界互联较少,未来汽车将通过互联网与外界环境广泛联系,与人、其他车辆、其他智能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设施联通,可为商业模式创新和出行服务集成创造无限可能发展空间。到2025年,随着5G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汽车受使用环境的影响将更大,车联网将汽车连接到网络中,或广泛改变广大汽车使用者用车习惯。

(四)共享化变革升级发展

共享化引领消费变革和革命,随着共享经济普及应用,汽车共享化应运而生,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共享汽车是汽车消费模式的创新,将颠覆汽车所有和个人出行,普遍认为是应用汽车出行的一场深刻革命。国内共享汽车,目前主要有共享出行提供模式、分时租赁模式、P2P共享模式、传统租赁模式四大类,伴随5G时代来临,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或成为出行主要方式。汽车共享化变革,将推动汽车由移动工具向出行服务转变,进而由拥有使用向共享使用转变。随着共享经济席卷而来,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使汽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均被合理高效配置,共享车辆服务或将成为更大市场,汽车共享化正在成为未来新趋势。

五、加快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变革升级发展历程漫长、任重而道远,应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弥补发展短板,从国家战略谋划、自主品牌国际化塑造、产业跨界融合、标准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变革升级发展对策措施,高质量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

(一)加强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国家战略谋划

广泛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产业强国的先进经验,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一是国家层面完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升级发展的机理和规律,厘清既有政策和体制机制障碍,科学制定税收、补贴、发展基金、节能减排等激励政策。二是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涉及法律法规广泛,需要修订完善或拟定的法律法规较多,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诸如,智能汽车相关法律法规中,智能汽车测试、示范运营、商业化、保险等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共享汽车法律法规中,运营企业、承租人等各方权利义务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依法规范共享汽车运营环境。三是国家层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紧贴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梳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关键核心技术,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汽车实验室、汽车制造创新中心、汽车企业技术中心等共享发展平台,形成一批重大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二)强化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国际化塑造

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没有自主品牌就无法成为汽车产业强国。汽车自主品牌国际化塑造,既是我國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推进汽车自主品牌强强联合。目前,汽车自主品牌最大威胁来自国际巨型著名品牌,即使2017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北京汽车集团、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等,与国际巨型著名品牌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二是强化汽车自主品牌质量建设。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无不是品牌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必须严把质量关,把品牌质量建设作为立足国际竞争的根本,推出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汽车。三是深化汽车自主品牌国际化合作。广泛开展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强国、以及大众、奔驰、宝马、丰田等国际品牌合作,不断拓展品牌国际化发展途径。四是提升汽车自主品牌的美誉度。从汽车研发、制造、服务等全方位,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营造中国特色汽车文化,在世界根植中国特色汽车文化自主品牌,让世界感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国际化美誉度,以赢得世界广大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普遍垂青。

(三)积极推进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升级发展

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连接着能源革命、技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费革命,广泛涉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能源设施、通讯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升级建设,产业价值链渐趋无边界,跨界融合升级发展势在必行。积极引导汽车产业围绕产品、生产线、供应链及商业模式等关键环节与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信、物流、交通等跨界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汽车企业融合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等,实现全面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化制造;积极支持整车企业与造车新势力开展研发和制造领域共享融合,打造开放共享的汽车研发与制造平台;进一步提高汽车要素的区域流动性,构筑合理的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鼓励跨区域跨产业协作以增强协同效应。加快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创新,聚集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融合发展新生态。

(四)完善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标准体系

紧跟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及商业应用前沿,不断完善我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标准,以满足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需要。一是完善汽车及零部件标准体系。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其汽车产品及零部件标准较以往有较大差别,需完善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标准体系、以及配套标准体系。二是完善互联互通标准。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完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标准,进一步完善充电设施、充电服务平台、车联网平台通信协议标准,优化完善车联网与汽车零部件互联互通标准,不断完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三是完善高清高精地图服务标准。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要,适当放宽高清高精地图应用,规范高清高精地图(HD MAP或者HAD MAP)数据格式标准。四是完善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从汽车基础标准、共性技术标准、关键系统与部件标准、功能应用与管理标准及相关标准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我国汽车信息安全[20]。

(五)加快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基础设施。在电动化基础设施方面,统筹布局充电桩数量、区域位置等,统筹规划充电设施建设、电网建设和城市建设布局;在智能化方面,加快交通感知网络、智能交通、道路配套设施、出行服务环境、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网联化方面,加快互联网及通讯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汽车网络、5G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及车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人—车—路—云”系统协同网络平台;在共享化方面,汽车共享化离不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根据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规划,加快汽车共享服务网点及场地、多元化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丁伟.让汽车连接世界 [J].中国公共安全,2017(10):183-188.

[2]  凌云.汽车产业的变革趋势探讨[J].西南汽车信息,2018(11):7-20.

[3]  赵福全,刘宗巍,郝瀚,等.汽车产业变革的特征、趋势与机遇[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3):233-249.

[4]  万钢.能源技术和智能化发展引领汽车产业大变革[J].中国科技产业,2018(8):8-9.

[5]  吕理舜.电动化推动电池与汽车产业变革[J].电子产品世界,2017(12):8-30.

[6]  白旻.汽车产业革命与制造强国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8(3):22-24.

[7]  陈清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汽车革命 [J].企业观察家,2018(2):60-62.

[8]  徐树杰,王攀.变革与创新——“互联网 +”时代下的中国汽车产业[J].中国科技信息,2015(23):73-74.

[9]  刘杰豪,王冬云.互联网+汽车变革产业全生态 [J].互联网经济,2017(10):58-63.

[10]  董扬,许艳华,庞天舒,等.中国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1):37-44.

[11]  乔英俊,延建林,钟志华,等.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3):41-46.

[12]  刘坚.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变革[J].中国投资,2017(21):58-59.

[13]  王洪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3):24-25.

[14]  王元彬,汪春雨,郑学党,等.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及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3):59-68.

[15]  李玉仁,张琳.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8(12):113-122.

[16]  李强.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J].汽车纵横,2019(1):58-60.

[17]  王小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研究 [J].改革,2019(12):146-154.

[18]  甄文媛.徐长明:多角度解读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 [J].汽车纵横,2018(7):56-58.

[19]  羅艳托,汤湘华.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18(7):58-64.

[20]  孙航,解瀚光,王兆,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汽车,2018(12):38-43.

Review on the Reform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Wang Xiaoming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Abstract: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but i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low profit level, lagging standard construction, scattered independent brands and weak competitiveness, great pressur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high risk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re extremel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we draw lessons from 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and to give correction. Using the correction of the "diamond model" theory, we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to desig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the aspects of electric power, intelligence, network connection and sharing, 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independent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cross-borde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andard system optimiz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Reform upgrade; Development path

(责任编辑:黎智洪)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汽车产业环境成本问题及建议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产业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