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文本中的典型人物

2020-07-12 07:35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文学作品文本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43000)

叙事类的文学作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能推动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出特定的人物形象包含了作者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通过作品在被解读后焕发出新的意蕴和意义。每一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是对人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的再现。通过文学文本中塑造出的典型人物从而达到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本性的展现。关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当典型人物被塑造出来,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显而易见的是,唯有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才能够使文学文本的现实价值得到升华。纵观通过典型人物的表现才能最深刻的表现出文学创作加强了它在现代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文学创作的历程,经典的文学作品常常具有经典文学人物。在艺术塑造上,这些经典的文学人物的身上展现的特性显示的是全人类或社会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特性的提炼基于作家对时代的了解感受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探讨和对自我的反思。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药》中的华老栓等诸多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些典型人物的使文学作品散发着永恒的光辉和无限的探讨价值。

“典型人物”是在恩格斯的《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被首次提出。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的蕴含是在描摹细节的基础上,用来展现细节真实,还应当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思潮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现实主义为风格的文学家,他们以深邃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刻画、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场景。葛朗台是出自巴尔扎克的经典著作《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人物,真实确切的反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受政治经济影响,在时代发展中的典型人物。在笔者看来,典型人物是作者结合时代背景环境同时基于作者对人类本身的属性的理解所塑造出的文学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更是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能够将作品联系到自身,从而达到对自我的批判和反省和深化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程度。据已有的理论中,各家的看法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深入作品中研究名著中的人物,显然地,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与典型人物创造应有的追求很容易被我们发掘。因而典型人物应该包含3点特质:“鲜活生动性”“概括性”“深刻性”[2]

1.鲜活生动性,指的是“有活力、有生命力,就是说作者在写典型人物,使他们成为多方面性格的统一体”[3]。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看重情谊但性格中又夹杂软弱;《西游记》中孙悟空勇敢善良但也骄傲自大。这些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人物某一点的性格特质而是对每一个人物的性格丰富化,使其不变为刻板。我国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曾盛赞《水浒传》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英国文艺学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谈到的“圆形人物”便是如此。

2.概括性,作为典型人物,虽然是个别的,但必须体现一定范围内的人的共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鲁迅先生在谈论到他自己作品的人物描写时说道:人物模特没有使用专门确定的人,面貌在此处,衣装形式在那处,是一个虚构拼凑出的角色。这样的写作经验成功地让鲁迅塑造出了: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高度概括得了他对人性以及社会的思考,从而得以让人物的特性如此具有概括性。

3.深刻性,每一个人物作家想要让读者去记住,必须写出灵魂的深度,必须在历史和社会的视角下塑造。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传达了欧洲复兴的信息,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的骑士精神已经变得荒唐可笑。但是,堂吉诃德坚定地致力于正义和理想的牺牲,激励人们重建人类理想的社会;巴尔扎克塑造高老头的形象,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模式中金钱侵蚀人类的罪恶。深刻揭露人类社会中由此产生的可怕的变形和疾病,这些变形和疾病至今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警告现实,震撼人们的思想。

别林斯基认为:对于读者而言,文本中典型的形象对于接受者而言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典型人物概括了接受者感所知道的现实关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使接受者能够从这一典型的形象中联想到一些相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对文学品中的陌生与熟悉做出界定。笔者认为:所谓文学上的“熟悉”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所营造的环境或塑造出的人物在读者接受层面,易于读者接受,同时读者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规律性的现象能够有好的把控和感受即为熟悉。而“陌生”是指作者的艺术虚构和加工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内涵。

典型人物被称作是“熟悉的陌生人”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多样的。造成陌生的原因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原因:

文本人物作为虚构人物,并不真正地存在于现实社会而导致的陌生。作为文学类作品(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除外)而言。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常会兼有作者虚构的成分和过程。我国古代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作者塑造了魔幻的艺术世界,在小说中,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热情的、傲慢的人物,女人的形象是特别典型的非人形象,如花朵、狐狸。每一位美丽和激情的女性人物是怨恨与诗意的结合。同时,小说中人物性格很明显,集中于痴迷和疯狂,这样的性格与平常世界不同。创作出完全不同的社会体系导致读者对文本人物的陌生化。由于作品依然是基于现实而写作,其中的细节仍能够使读者在文本阅读时找到共鸣。

阅读文本的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不同,自身经历以及阅历的不同,同样影响对文本中人物的感知。在基于读者的接受方面。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受体,其自身素质对文本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完成后写作主体便不再存在,所受到的影响则是读者对作品的解读。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中谈到关于读者的论述:“最后一个要素是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者至少使他们关注。”可见,读者群体的接受力影响着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接受。文本中描述的背景环境以及事件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造成障碍同样会影响读者对文本中人物的遭遇和所展现出的行为产生困惑和不解。

由于文学文本自身的被创作年代限制,影响其流传的广度。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受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所被宣扬的理念是否被读者所接受。相对而言,作品的传播是需要读者来进行的,对于年代较为久远的作品或者文化背景不同的作品其传唱的难度是较大的。这也是现在的读者对《红楼梦》《百年孤独》此一类的作品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因此造成文本中人物的陌生化。

典型人物被称作为“熟悉的陌生人”,对于读者而言,产生“熟悉”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存在相同的经历和心境。王任叔的小说《河豚子》中记叙了旧中国饱受饥荒之苦的农民。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以毒杀全家人的方法摆脱苦难,又不忍心看到全家人悲惨死去而出走家门,但又因为河豚长时间的炖煮失去毒性而无法赴死,陷入新的挨饿状态的故事。倘若读者的生命中经过一场饥荒,那么对于读者而言则与该文本中的人物有了同样的遭遇,在阅读过程中同理心的迁移使读者对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产生认同和角色的带入。在塑造的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增加时代性的记忆和故事,对于读者而言更容易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人物与自身的相同,更好的感知文本。

2.典型人物所展现的特性是全人类所具有的特性(国民性、劣根性、良好品质等)。作者在对这些人类所共有的特性进行思考的同时无法避免的是对这些特性进行批判。鲁迅笔下的阿Q是对人自轻自贱行为的批判。屠格涅夫笔下的农奴主的残暴与贪婪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类所展示的一种本质和固有的精神弊病。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是沙皇政权下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走狗,奴性和官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负面的特性绝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而是存在于历史时期全人类的身上,作家对这些特性的批判和讽刺不仅仅为了自省,而是对劣根性的批判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作家对这些国民性、劣根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塑造的典型人物成为某一品质的代言人,从而形成读者的刻板印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三国演义》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其描述成“忠义、勇敢”的形象。在作品的流传过程中,在文本的后创作过程,使其关羽的形象逐渐固定化、形式化乃至成为某种文化的“代言人”。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通过作者的塑造将吝啬贪婪发挥到极致。文学作品也因为他们提升了高度。使吝啬一词有了形象化的概念。这些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的典型人物,往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魅力。

如何塑造出典型人物从而拔高文学作品的高度是创作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典型环境中再现典型人物”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塑造的人物才更具有特定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在同一社会环境和同一类主题中,典型的环境也不同,也就是说,在同一作品中,每一个典型的人物都位于不同和具体的典型环境中。人物的个性的典型特征只能在典型环境中以最深刻和最全面的方式揭示,而环境特征只能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才能最完美地表现出来。其二,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人物进行典型化的处理。所谓的典型化指的是;“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艺术形象。”[4]作为创作者仅仅观察生活是不够的,只有对生活中所出现的事件加以整合归纳和思考才能抽象出具体的特质精神。从而使作品产生高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文学作品文本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典型人物宣传的创新策略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