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典美术作品的审美之道*

2020-07-12 07:35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美术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福建福州 350007)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可以禁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经典对于个人的成长、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经典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以及个体生命价值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经典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标杆是精品的序列。经典可以使一个民族赢得了世界的永恒尊重,我们国家因为有了孔子、曹雪芹、张择端、张大千、徐悲鸿等一大批伟大人物和成就的一世伟大的作品,又因为有了瓷器、兵马俑、长城、故宫,这些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作品,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的标杆和艺术风格的代表。

一、立足经典,提升审美文化张力

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经典是我们借以获得文化自觉的必选之路。纵观人类的艺术发展历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要承载美术经典作品的价值观和审美要求,借以提升民族素质和大众审美文化品位,以此来弘扬世界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美术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我们在赏析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容,它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汴河及两岸的风光,在作品中展示了12世纪中国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全局共分为三大段,首段为市郊;中段为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车船运输,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后段描绘市区街景,以高大城楼为中心,纵横交错的街道,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在这画面中倾注了画家对汴梁生活的赞美和怀念,被称之为北宋时期的一部社会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在艺术特色上,作者采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方法,剪裁巧妙疏密有致,自然和谐,全画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中央部分,一艘大船要过虹桥的紧张场面扣人心弦。笔墨技巧极为精熟,线条遒劲有力、老辣,设色朴素,兼工带写。此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杰作”。中国古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等要想历代留存下来,基本上靠的是后来人对古人作品的临摹,那么在描摹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加上模仿者的个人喜好和风格在里面。尽管后来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在设色上面较为艳丽,但在内容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是尊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尊重原著作的意义和价值,经典作品虽经过朝代更替上的变革,但不变是中国始终有一些优秀的画家一直都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再如: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美术作品,它生动体现文艺复兴崭新的时代气息。画中表现的是一位摆脱中世纪的宗教和封建禁锢的一位新的女性形象。采用的是三角形的构图,描绘的是一幅半身肖像画,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形态庄重,身体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在画面的深处,描绘的是缥缈朦胧的山岩和流水,如同梦境一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画面中的蒙娜丽莎神态安详端正典雅,眼神宁静温柔,身体微侧肩披轻纱,露出的笑容深不可测,被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它可以激发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认知和精神教化作用。

通过美术经典作品的知晓,对常识的了解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审美活动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方式,可以获得文化的吸收和积累提升审美文化张力,并逐步形成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参照经典,激发审美想象活力

美术经典作品具有独创性,正因为他的独创性才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立足,可以经得起人们的解读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1 世纪的中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语境氛围中,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的活跃。为满足审美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为引发受众者的兴趣、审美愉悦和心理共鸣,经典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加以创新,促使继承经典的精髓,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精神。科技的发达高端的技术制作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数字合成技术和CG技术,满足了新时代人们对经典解读的需要,因此美术经典作品被大量的参照和再创造,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学科内转换

我们通常认为人的信息有87%来自视觉,它可以获得感官上的快感。但为了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感知,还可以调动其他的感官一起参与对事物的认知和体会,视觉是引起全身心陶醉的最初通道,只是单纯地停留在视觉上的美术欣赏不能算是审美欣赏。通过联觉,利用通感将人的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动,可以引发一种整体的感受,拓展艺术视野使经典作品感受和体验起来更加有趣和容易。

例如:在2009年上海的世博会上,依托超凡的想象力现代人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动画版,通过高科技重新阐释作品文本的意蕴和价值,演绎出经典作品新的审美趣味上,它既给大家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同时也呈现出《清明上河图》作品的当代精神和审美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再创作可以从绘画到工艺,也可以从绘画到雕塑,但这些都是美术学科领域内的转换。倘若是从美术到影视,从美术到音乐,从美术到舞蹈则是一个学科到另外一个学科的转化。从最初的平面视觉形式到参与进来的影视、放映、灯光、动画等的技术,使经典视觉作品听觉化、立体化,综合化、多元化,从而改变了人们单一地面对经典作品的接受方式。[1]

(二)学科间转换

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节奏、比例、结构等因素,在音乐、戏剧、舞蹈作品中也普遍存在着,学科间的互为转换和综合可以提升人们多感官的体验和感受。例如:陕西省临潼的秦兵马俑雕塑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们呈现出高度逼真、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炼的古代雕塑艺术。这些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上的线面结合,人像雕塑也富有节奏,比例大小符合要求,结构合理。而且还将这些形象统一在浓厚的精神气氛中,在整体上形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2]美术经典作品散发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填补和丰富,在了解和认识《秦兵马俑》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门类的转换,能够带来感官上新鲜感和刺激性。通过欣赏黄豆豆《秦勇情》的舞蹈和张艺谋导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可以引导受众者在各种艺术作品的各种艺术体验和感受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促进人们的视觉、触觉、形体、言语等多种能力的发展的同时,帮助人们获得丰富的整体的审美经验激发起丰富的想象力。

还有在经典的作品里面还可以延伸出经典的物品、经典的画面和经典的情节,以及经典动作和经典对话。不但其他的艺术形式可以参照美术的,美术也同样也可以参照其他经典作品的艺术形式。这样的参照经典的方式不胜计数,我们熟知张继钢导演的《千手观音》群舞,《泰坦尼克号》的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船头照,不知道成了多少青年男女合照的榜样,电影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一经演出,就在社会上流行起赫本式的经典发型和大墨镜,参照经典总会给我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审美活力。

三、泛化经典,提升审美亲和力

但由于时间的久远,历史的传承,若是以经典的原来形式和内容对于当下的民众来说可能有着疏离的状态,可能出现“死活看不下去”,“死活看不明白”的现象。经典的语态一般晦涩难懂,同时也存在未完成性和无限的解读空间,现如今进入了读图时代,由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历史造就了这一代人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积淀,逐渐养成了肤浅的、消遣的、碎片式的阅读习惯,而这种追求快乐的、浅显的、愉悦的习惯和沉重的理性思维的方式之间势必存在矛盾,人都有避重就轻的倾向,于是就有可能造就了当下民众与经典之间存在着疏离的状态。

当人们无暇也没有机会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细细品赏《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等作品时,也由于生活阅历和不同的学识修养,这些经典可能会促使他们死活读不下去和无法看明白的现实,这样我们就需要对经典美术作品做不同的描述或者一些变异来满足其需要,于是各种戏化、恶搞和模仿的经典作品的非经典作品就不断涌现出来。于是由原版经典的《蒙娜丽莎》绘画作品,衍生出动画的、抛媚眼的、蒙娜丽莎;手抱某品牌奶粉的蒙娜丽莎;长胡须的蒙娜丽莎;与环境污染有关被烟熏流泪的蒙娜丽莎;用气球扎出的蒙娜丽莎;喂奶的蒙娜丽莎;买手机的蒙娜丽莎等。经典之所以经典主要在于它的独创性,正因为它的独创性才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立足,具有时代特征。它被广泛地模仿、改编和戏拟,才引起更多受众群体的兴趣、审美愉悦和心理共鸣,更好地释放出巨大的互文性,发挥尺度和典范的功能。非经典或是怪诞艺术常常给人新、奇、特之感,甚至产生无理而妙趣横生的效果,因此赢得大众审美的亲和力。

我们认为既要传承经典学习经典,也要从当代的角度为经典提出新的召唤。经典的进序并非恒久不变的,时代在不断地召唤新的经典出现,同时也会抽去某些经典。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不能一味地膜拜经典,也要允许非经典的产生和存在。经典是社会和时代的印记,是文化艺术对社会和时代的一种应答。唯有以宽容和辩证的心态去对待,探寻经典美术作品的审美之道,才可以发挥其无限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美术
可爱的蒙娜丽莎
美术篇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蒙娜丽莎说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