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构建和传播路径

2020-07-12 09:05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510000)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振兴乡村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发展中保留民族本身有的特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发展。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既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又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历史发展主线,不能破坏文化的原真性。

从化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面,一直有“后花园”之称,当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缺或缺的内生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从化区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从当地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中寻找新的价值和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好原有资源,实现促进乡村的发展。

二、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项目多样,空间分布广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多,就省市区级保护名录多达28项,广州市级名录就有6个,分别为广州客家山歌、从化水族舞、从化麒麟舞、鳌头醒狮、从化猫头狮和掷彩门。其余还有区项目从化温泉传说、走马灯、邱氏毒蛇药剂制作疗法等22项,涉及民俗、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与传统杂技等方面。同时分布区域很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从化各个地区均有流传,且保存的较为完整。在重要节日各类文艺节目齐登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吸引了众多观众。

(二)地域特色突出,传承历史悠久

从化地区一直以来集合了多种文化,在日积月累中,勤劳的人们相互交流融合,文化也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活力,这里有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也有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交汇,在这种多方文化齐聚的地方,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历经人们代代相传,生命力依然鲜活。不少文化流传至今,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如:掷彩门,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有吉祥之意,自明清以来,就是正月农村最重要的节目之一,很多村庄会提前做好准备,届时热闹非凡。

(三)政府高度重视,推进申遗工作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第一,在从化区文化馆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要负责挖掘、申报、传承等方面工作,也为本区文化建档存库,形成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第二,从化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严格,就文化遗产本身来说需要一百年以后的历史,且需一直有传承,发展历史依据清晰可查。申报也需要申报书、视频、照片、传承情况等一系列材料。

(四)保护力度有限,创新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资金不足,传承断层等现象。新一代保护意识薄弱,追求时尚新型有特色的事物,导致其发展较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像吕田头酒酿造等工艺制作工序复杂,花费较多精力,人们为了方便会选择现代化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如果不主动学习和创新改进方法,很容易被时代潮流所淹没。凤二村人们为弘扬客家精神,邀请专家指导客家山歌传承人,增加时代的文化元素,起到良好效果,扩大了客家山歌的影响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构建

(一)文化价值:多元文化结合,演化成民风民俗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一方百姓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鳌头醒狮、从化猫头狮,具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在凤一村等地神庙祭祀、拜春节时,人们以舞狮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素发展中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逐渐成为民风民俗,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是当地人们生活的一种体现。广州客家山歌,记录了客家人的点滴生活,在结交朋友,传授知识、抒发情感等上有较好的运用,可以增加地域文化凝聚力。

(二)艺术价值:独特技艺形式,精巧艺术构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人们首先看到的是艺术的美,认识到的也是艺术价值。从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某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需要凭借演艺者和乐器、道具等物化的东西来承载,涉及精湛的技艺、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艺术构成。从化区也经常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旅游文化节、文博会等活动方式,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表演,加深人们对它们的认识,给人以视觉美感,让文化得到传承。

(三)经济价值:打造文化品牌,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瑰宝,充分利用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和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从化文艺节全面考虑来推进,整合乡村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品牌。首先,文化产品设计和开发,形成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保护、管理和再利用一体化,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其次,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们深入挖掘文化潜在资源,优化结构,增加就业创业机遇,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双向互动传播

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传播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文化及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传播,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用有形的传播载体,如:书籍、文献、展馆等。把优秀的文化记录在册,供人们阅读欣赏。第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使用者众多,传播者和观看者容易搭建交流的桥梁,实现双向互动式传播。第三,新媒体有全方位和多渠道的优势,人们可以用手机、电脑等方便携带的终端来迅速的了解知识并掌握,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二)借助数字化信息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存传承人教授的方式使宣传途径单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有限。在保护和传承上需要新的突破,而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播,是当前较为新型的方法。这种方式使用技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一面,把一些音频、照片、视频等扫描编辑成数字化的格式,保存在硬盘、云盘等中间介质上。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播,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呈现事物原貌,更加直观,能实现大众传播,安全和长久的保存文化遗产。

(三)“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培养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让更多青年人了解文化,从学生时代进行培养人才。从化区现拥有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示范基地,从化六中“从化水族舞”的传承基地,希贤小学成立客家山歌培训班等。传承人可以去相应的基地传授技艺知识,促进传承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做到保护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走进社区,在社区广场、公园等地表演,吸引居民参与其中,供人们欣赏、交流和学习,加深对当地文化价值和功能的理解,各小区、乡村也是良好的宣传阵地。

(四)发挥场馆、展会等公共服务功能

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第一,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汇聚各种各样的优质资源,为收藏家、市民和非遗传承人搭建交流的平台。第二,举办各种展会、公益演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更多展示的机会,逐渐扩大宣传规模。第三,在乡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由各级文化部门协调,联合传承人、企业和项目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习设计等活动,挖掘其服务经济和社会的价值。

五、总结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土著文化、客家文化相结合的岭南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保护和创新文化,赋予其新的意义,解决文化遗产渐渐流失的困境。我们需要打通开发、利用、传承的路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元素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建设、旅游业、文艺节、学习基地一起发力,多措并举推动发展,发挥其艺术、经济和政治价值。用好互联网及数字化信息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传播学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从化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