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钟声:传统“八景图”中佛教景观的栖居理想与精神超越

2020-07-12 08:55湖北美术学院43006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八景潇湘钟声

(湖北美术学院 430060)

“八景”是我国古代对某一地方或地域自然景观、人文胜迹以及富有地方情韵的日常生活景观等的组景集称。“八景”之“八”多为虚指,还包涵“四方”和“四隅”之义,有强烈的舆地观念。此外,“八”为偶数,有对称之意,符合古人追求圆满和谐的心理。“八景”最初为道教语,后来八景逐渐成为一种景观组织方式,通过空间和者时间综合排序、以组诗或组画的方式呈现,表达人们对某一地方或者区域的认同。“八景图”是对“八景”的图绘表现,包括八景山水画、八景石刻、方志和宗谱中的八景图绘等。在传统“八景图”中有大量以塔和钟为分景题名的佛教景观,如南宋牧溪《潇湘八景图》之“烟寺晚钟”、元吴镇《嘉禾八景图》之“月波秋霁”、明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图》之“牛首山”、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卷》之“雷峰夕照”等。在传统“八景图”中,佛教景观对整个组景景观构成具有非常特殊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学界对此虽有一些研究,但其形成的内在理路和文化价值仍需做进一步探讨。

一、“总题分咏”:“八景”与“八景”图绘

“八景”的命名遵循“总题分咏”的形式,总题限定组景的空间范围,分题则以类似律诗的格式和韵味进行。1最早可考的“八景”文学作品是南齐沈约于玄畅楼以“秋月、春风、衰草、落桐、夜鹤、晓鸿、朝市、山东”为题材作的“八咏诗”。到了唐代,景观组诗开始盛行,如王维的《辋川集》系列诗歌,并结合《辋川图》图绘表现辋川“二十景”。可见此时已开始用组诗(景题)的方式来归纳景色,使之形成整齐的格式,同类组诗还有韦处厚的《盛山十二诗》、刘禹锡《海阳十咏》、李白的《姑孰十咏》、刘长卿的《龙门八咏》、刘禹锡《金陵五题》等。上述组诗皆同题而赋,标题包括“总题”与“分题”,“总题”明确吟咏空间范围,“分题”则对具体景观逐一描述。“总题分咏”已成为唐代景观组诗创作的既定范式,宋代八景诗也承此制,且“分咏”标题更加规范,以四字词为主,兼有二、三字词,如惠洪《潇湘八景》、范仲淹《苏州十咏》等。分咏标题主要为两两结合,品题的前两个字主要限定吟咏的具体场所,后两个字表示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两者综合产生的景观意象蕴含作者的情思。

传统“八景图”是对八景诗及八景品题的图绘性表现,是依据实景结合传统诗文构思而成,沿袭了八景诗“总题分咏”的命名方式和组序方式。传统“八景图”的景观题名沿习“八景诗”总题分咏的对称和谐命名方式,多以四字为名,体现“四言为正”和“偶对为佳”的审美观念。且在时间、地点、方位,或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对应与对称关系。传统“八景图”有三种景观组序方式,一是空间分布,以某个点为中心,如“西湖十景”以西湖为中心分布、又如“燕山八景”以皇城内北海的琼岛和中海的太液池为中央,形成东西南北中的结构;二是按照游览路线,如虎丘十二景、葛洪山八景;三是按照景观的重要程度或优美程度进行的排序,且不同时期的排序方式不同,如新旧金陵“八景”因景观知名度以及欣赏的群体的变化而排序不同。清代以莫愁湖为“金陵第一名胜”,而新金陵四十八景的排序则是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在前。

最早记载“八景”图像,可追溯到北宋元丰初年孔宗瀚修筑赣州八境台后所绘制的《虔州八境图》。明确提出“八景图”概念的文献是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2宋宁宗赵扩曾为“潇湘八景图”御笔题诗,后又有宋高宗赵构命人作《西湖十景图》。元人朱德润总结这一现象后说:“潇湘八景图始自宋文臣宋迪,南渡后诸名手更相彷佛”3。元至正四年(1344),吴镇模仿《潇湘八景》创作了《嘉禾八景图》山水地图。明清时期,名胜古迹大量被方志收录并以组景的形式进行图绘,“八景”文化不仅在绘画题材中较为盛行,在地方志、族谱也呈泛滥之势,朱彝尊在《曝书亭书画跋》“八景图跋”条目中写道:“自从宋迪的《潇湘八景图》问世之后,自京国以及州县志,靡不有八景存焉”。“八景”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如“内八景”、“外八景”“小八景”等。结合地方认同与乡土情结的需要,出现了家谱中的“小八景”。

二、塔影钟声:佛教景观的表现

在古代中国,佛教为世人提供避世、解脱的场所,成为人们祈福免灾、精神寄托的象征,文人隐士常在组景诗画中加入佛教元素传达内心感悟及“方外之情”的寄托。如景观组诗中刘长卿《龙门八咏》中暮钟、山寺夜钟、福公塔、远公龛、老僧、锡杖;惠洪《潇湘八景》中烟寺晚钟;苏轼《虔州八境图》中参禅、孤塔;范仲淹《苏州十咏》中灵岩寺、庵、白发僧、伍相庙等。传统“八景图”中佛教景观较为普遍,以寺、庙、塔、钟、古刹、庵等可视性元素为主出现在品题或画面中。如《潇湘八景图》之“烟寺晚钟”、《汴京八景图》之“铁塔行云”、《羊城八景图》之“蒲涧濂泉”、《越中八景图》之“禹庙吟风”、《临汾八景图》之“西岩夜雨”、《潮州八景图》之“北阁佛灯”、《盛京八景图》之“太清仙境”、《西湖十景图》之“雷峰夕照”、明末清初李因《越中八景图》之“钱溪塔影”、清康熙石刻《关中八景图》之“雁塔晨钟”、清乾隆《广州府志》中《羊城八景图》之“琶洲砥柱(江中的佛塔)”等。

邓椿《画继》记载《潇湘八景图》之“烟寺晚钟”的钟声不能直接绘于画上,故在画面中营造出雾霭环绕,“惨淡”、“忧愁”之意,“宋复古八景,皆是晚景,其间“烟寺晚钟”“潇湘夜雨”,颇费形容。钟声固不可为,而潇湘夜矣,又复雨作,有何所见?盖复古先画而后命意,不过略具掩霭惨淡之状耳。”4在“八景图”实际画面中寺、庙、古刹、庵都为同类景观建筑,其表现方式类似,皆有“隐”“藏”之意。在传统“八景图”中,佛塔多绘于高处,掩映在山林云雾间,也有绘于平地处。如《潇湘八景图》之“烟寺晚钟”,现指湖南境内衡山县城北清凉寺(后辟为清凉书院,已毁,寺庙旧址现为衡山县二中所在地)。湘江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一峰独立江边,途中紫气缭绕,岚烟袭人。画面中下方从左至右大面积的留白,表示湘江与烟云,江中有一小舟,远处有一座高塔,一半被云雾缭绕的山峦所遮挡,上端与天相接,成为整个画面的制高点。又有南宋叶肖岩《西湖十景图》之“雷峰夕照”,画中雷峰塔位于近景处的山顶上,湖面和山间常烟雾缭绕,左下方寺院殿檐浮空。以及“双峰插云”,图中远方左右各一山峰,两座塔便分别绘于山顶上。又如《汴京八景图》之“铁塔行云”,铁塔矗立在画面高处,直通天际。塔身挺拔,犹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佛塔上端云雾环绕。又有《嘉禾八景图》之“鸳湖春晓”、《越中八景图》之“钱溪塔影”中塔位于画面远处、浮于山林烟云之上。另外钟除了以钟楼的形式直接绘于画上,更多是通过画面的意境体现“钟声”的“疏”“远”。

三、文化权力下的理想景观

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理想环境观,并将这种观念记录在地方志、家谱、族谱等文献中。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的验证和补充中,宗教景观成为中国人理想居住环境、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人们在这个场所中感到舒适和安全,宗教场域成为人们逃避世俗生活的世外桃源,并用“八景”诗画的方式表达对理想景观的向往。

1.历史性

在这个理想景观中借用佛教元素,表达“方外之情”、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越,“八景图”中,寺、塔、钟是佛教景观的主要代表,蕴含有不同的意义。随着佛教不断世俗化、大众化,钟声从儒家的“钟鼓道志”的实用传统逐渐转向了佛家的禅声梵意。作为宗教媒介时,钟成为佛教的象征和寺院标志声。《潇湘八景图》之“烟寺晚钟”描绘出远方云霭中隐约可见的古塔,厚重、悠扬的钟声穿破山川、云雾来到乘坐江舟的人面前,人们感受“时间”和历史的变迁,使其随着江水漂浮的心安定下来。又如《西湖十景图》之“雷峰夕照”,雷峰塔始建于吴越国时期,除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还因民间神化传说《白蛇传》赋予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世俗性

佛教世俗化、平民化后,佛教景观的世俗性占主要地位。唐宋以后,佛教宗教意义淡化,增加了世俗意义,如祈福驱灾、登临观赏、了敌警戒、震慑妖孽、补全风水、表彰文风等。佛教钟声也具有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意蕴,其一,钟声具有降妖伏魔、解救尘世的苦难;其二,钟声代表着人们对于国家、社会、人生的美好祝福和祈愿。佛法常被比喻成能发人深省并富有“指引”意味的“明灯”,此处将珞珈灯火比作“明灯”,佛塔也有导航引渡的意义。明清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建筑与风水联系紧密,地方志和族谱中“八景图”也多绘有以佛塔钟声为题名的景观,借佛教之神圣来满足人们渴望世俗功利的一种愿望,以便提高地方文化及宗族的社会地位。

3.超越性

佛教景观塑造了一个宁静超越的世界,象征着超脱,是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召唤。如“八景图”中钟声景观多暗示出时间的秩序性和永恒性。《洛阳伽蓝记》中载:“京城内外,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5佛教景观中,钟能够警醒众人,使人远离颠倒梦想、昏衢冥昧。晨钟,是警醒世人在无明长夜中觉悟;晚钟,是唤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称为幽冥钟。以及钟声具有斩断烦恼、脱离轮回、修成正觉的意义。钟声又可以使人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生顿悟。“八景图”中佛塔一般位于高处,塔刹朝向上天的方向,有解脱、通向极乐世界之意,为世人指引方向。佛塔的高度超越了人的空间,使人产生崇拜心理,且任由世事变迁,塔依然矗立于此,象征万世永恒。

四、结语

自从北宋宋迪首创《潇湘八景图》后,“八景图”作为艺术史上的典型母题被纷纷效仿,并在明清时期出现泛滥之势。“八景图”体现了古人对理想景观的叙事表达机制,它以稳定的景观形象隐喻关联客观景象,通过“总题分咏”和“诗画相生”的形式来强化景观印象,萃取并精致化景观,形成具有某种文化气质的、序列化的整体景观形象。“八景图”被赋予了价值与理想,也逐渐成为文化权力、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的意义体系。

注释

1.李正春.《论唐代景观组诗对宋代八景诗定型化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卷十七).胡道静校注,中华书局,1957年,第172页.

3.朱德润.《存复齐集》,收入王源祁等编《佩文斋书画谱》(第五册),中国书店,1984年,第2412页.

4.邓椿撰.《画继》卷六《山水林石》,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80页.

5.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25页.

猜你喜欢
八景潇湘钟声
书法作品欣赏
人间最美是潇湘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小小潇湘上学记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潇湘之梦
海楼钟声(上)
“聚龙米杯”罗定八景暨“稻香园公司”全国征联大赛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