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色经典诗词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2020-07-12 11:09任潇沈阳医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蕴含着思政课理想信念

任潇 沈阳医学院

红色经典诗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过程中,继承发扬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载体,更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值得挖掘利用的教育教学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探索运用红色经典诗词,有效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话题。

一、思政课教育教学视域下红色诗词的教育价值论要

(一)红色诗词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红色诗词里,蕴含着大量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例如: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崇山峻岭的险峻地势,在《七律·长征》诗中,毛泽东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出红军战士的克服万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在《七律·到韶山》中,面对新中国的美好未来,毛泽东毅然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表现出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色诗词中这些生动传神的笔触,深深地触动了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成为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红色诗词蕴含着“四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红色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不仅有诗歌抒情言志的功能,更蕴含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对红军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场面,毛泽东挥毫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不仅反映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更为思政课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例如:针对“敌军宵遁”的战果,教师设置问题,红军为什么能取胜?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引出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红军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等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突破口。

(三)红色诗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史”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本身也是思政课进行“四个自信”教育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在指向。红色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子,例如:毛泽东诗词再继承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意蕴、写作规范和优美体例的基础上,更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革命文化为指导,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例如: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强调“穷寇勿追”,毛泽东结合解放战争的势不可挡的历史洪流,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下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名句,用反其意的手法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四)红色诗词蕴含着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

马克思曾指出,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要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红色诗词热情奔放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民族伟大复兴、敢于牺牲的崇高革命情感,能够激发和调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创设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共情效应。例如:《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写出了“雄关漫动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就表达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奋勇向前的豪迈情感;《七律·送瘟神》一词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则表达出消灭血吸虫伟大运动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价值主体取向。

二、思政课运用红色诗词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注重协同效应,在红色诗词的思政课教学运用中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各有不同。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化解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晦涩难懂高大上”的刻板印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近年来,为了将红色诗词诵读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活动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红色经典诗词为载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活动按照诗词主题和年代,共分为四个板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敢于牺牲的理想信念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二)加强教师指导,在红色诗词的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红色诗词诵读的创作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是“放牧人”,而是“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课上交流、课下沟通,实时跟进对小组创作的指导,从而实现了深度融入和有效融入,保证了诵读活动的提质扩容。为了避免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实践中的被动应景、照本宣科、断章取义的不足,涵养学生的主体自觉、审美素养和文化品格,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真正学有所获,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非常注重“三个融入”,即:学生和教师的全员融入、全方位融入、全过程融入。活动以一个教学班为例,活动全员参与,每班分为2组,每组约为15人,自主选取1-2首红色经典诗词进行8-10分钟的展演,辅之以红色电影配音、音乐舞台剧、小品、手语等表演形式,从计划撰写到编导排演,再到服装道具筹备,全部自主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和团队智慧。

(三)坚定“四个自信”,在红色诗词的思政课教学运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在“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运行过程中,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的“底料”越来越足、“工艺”越来越精、“包装”越来越时尚、文化品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引燃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表达爱国之志,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麦克风”和“告白板”,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圈粉刷屏的“利器”。在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中,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新时代等这些思政课教材里的名词,在同学们创作排演的一次次字斟句酌中被诠释,在同学们全情投入的一幕幕场景中被传承,在观众们热泪盈眶的一次次的掌声中被读懂。例如:在题为“改了天地,换了人间—诵读《水调歌头·游泳》”的展演中,同学们精心构思,聚焦“桥”的历史变迁,以长江大桥的到港珠澳大桥的历史变迁,勾勒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进程,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明天会更好的美好祝愿,把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爱校精神融为一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诵读《七律二首·送瘟神》”,演绎了新中国1955年发起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卫生会战,表达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同学们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将视野延伸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世界的伟大发现,歌颂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表达了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蕴含着思政课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平缓的2020蕴含着不凡的投资机遇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