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发展绿色产业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2020-07-12 11:09李园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消费导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银川市园区绿色

李园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新经济、新动能正在成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绿色产业发展之快,需求之大前所未有。高质量发展也亟待绿色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发展绿色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银川市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全力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1.积极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也是银川市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阵地。必须要抓好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做优全产业链基础。发挥园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产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延长产业链,突出抓好营销衔接和利益链接。支持绿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建设,重点引进和打造一批产业关联紧密、功能互补、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2.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综合承载能力。依托现有园区基础,重点发展通用、专用、智能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西部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高端轴承等研发生产基地。扩大机床、机器人等知名品牌规模,发挥产品优势,推动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建立良好的评价及考核体系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利于推陈出新,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整合的步伐,加快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工厂是绿色园区的重要载体,要大力支持鼓励在建设绿色工厂时,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把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不断突破,增强创新。

3.着力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区域性跨行业开放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旅游与农、林、牧、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健康养生产业与旅游、文化、生物产业的融合,挖掘健康养生产业的特色。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传媒、娱乐演艺等五大文化产业为支撑,以镇北堡影视城建设为中心,培育若干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一批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这样的融合发展,使绿色产业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产业链条,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力

1.加快推动优势品牌提升。应注重结合银川市本地特色,不断开发商业品牌。特别是结合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有故事、有文化、有品位的特色品牌。为此要大力推广银川市优质特色产品,提升优势品牌影响力,推动建设具有区域性和全国性影响力的品牌展示、交流和交易平台。继续完善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发电系列产业链,使产业配套更加健全,成为国内光伏材料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群体。

2.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建设,塑造优质优价的绿色产业自主品牌形象。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合法资质认定,强化体系运行管理。

3.支持做强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动银川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其贡献也有目共睹。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战略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培养,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竞争力

1.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要积极探索柔性引智方式,促进人才、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采用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模式。当前银川市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一问题,要给与用人单位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2.加大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针对银川市人才的具体需求,要树立自己培养人才,为家乡服务的理念。依托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银川大学、宁夏治沙学院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专业,“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建设一批以产业为纽带的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大师工作室”、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3.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持续优化人才居留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生活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荣誉制度。针对银川市当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较难的短板弱项,不仅要在薪酬上留才引才,更要在制度环境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的“心”能被银川的环境制度吸引。因此,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突破瓶颈,认真精准解决留才引才中的各类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互通信息,为留才引才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天地,让各类人才在银川这片土地上实现价值与梦想。

四、实施创新驱动,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1.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放在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拓宽绿色发展空间。针对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政府干预依然较多的问题,应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大力推动创新要素的融合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创意共生共融的创新生态圈。

2.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特色产业化关键技术等重大技术攻关与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展新材料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控、土壤生态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

3.加快建设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银川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现代绿色农业、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引领未来产业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省内沿海地区合作,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创新飞地”模式,带动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五、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1.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放管服”五级一体的云平台建设,全面清理整合建立“权责清单”,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解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坚守绿色生态底线,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全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服务标准化、政策透明化、社会诚信化建设,加强品牌、专利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用公平公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吸引企业、集聚产业,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创业创新活力强的营商环境。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银川市绿色产业发展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新建重大产业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质量、标准建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市场拓展等。设立市级企业技改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技改完工奖励。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重点企业人才券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对各级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一定奖励。支持引进重点企业,实施 “一企一策”。

3.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发起设立若干绿色产业子基金,加大对绿色产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商标权及专利权等金融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

猜你喜欢
银川市园区绿色
绿色低碳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银川市放疗许可证发放现状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银川市正源南街拓宽改造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