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景观的美学特征研究*
——以宁夏沙坡头为例

2020-07-13 00:47
大众文艺 2020年18期
关键词:治沙大漠沙漠

胡 洁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银川 750001)

沙漠景观是风沙景观中的一种,是以沙丘、沙垅地貌为主的一种荒漠地貌景观类型。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沙坡头是典型的沙漠景观,因河岸边有一个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沙坡头。作为宁夏旅游的一张金牌名片,沙坡头集大漠、黄河、绿洲、高山、戈壁于一体,集多样的地理风貌于一身,孕育了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美学特征,具有极高的美学与科学研究价值。

一、雄奇秀美的自然美

景观的功能在于使观赏者饱览自然景色,了解历史文化,补偿精神享受, 从而获得一种满足的审美情绪。[1]游览沙坡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审美活动, 而沙坡头的自然美是联系人类审美活动和沙漠景观的纽带, 其价值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沙坡头的自然美是指沙坡头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的地质地貌、水纹湖泊、山川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体特征,根据审美视角的不同,可从单一性和整体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沙漠景观的单一美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紧邻黄河北岸,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作为典型的沙漠景观,沙坡头内有着高大的、形态多样的沙丘,地表覆盖着广袤无垠的戈壁和漫无天际的黄色沙丘。单一的景观形态,没有尽头的荒芜呈现出荒凉孤寂的景象,这些都是风沙地貌所独有的审美特征,是其自然美的重要表现形式。绵延万里的苍莽大漠、寸草不生的黄沙、林立的沙丘是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的典型代表,而面积的辽阔和无边无际则包含力量的雄浑,蕴含着自然的造化,呈现出一种静谧、辽阔、神秘、变幻莫测的审美特征。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沙坡头景区最终呈现出悲壮雄浑、孤寂的自然美感,给人心灵带来震撼。

(二)沙漠景观的整体美

除单一的自然景观之外,沙坡头的自然美主要还表现在沙漠景观的整体美。沙坡头景区的亮点在于沙漠内部贯穿着黄河、大漠、沙山,绿洲,在其间有众多独特的沙漠湖泊、沙漠绿洲景观,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在于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谐、统一。一方面,沙坡头南靠重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奔腾的黄河从中间横穿而过,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绿洲景观。其看似起起伏伏,荒芜苍茫,一泻千里,但实际却蕴含别样的生机,充满了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茫茫的黄色沙海中间披上了一条宽阔的绿色条带,形成了独特的S型地理风貌,极似中国阴阳太极图,给原本就奇幻的沙漠又增添了一丝神秘。大漠、绿洲、黄河、湖泊这些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相依相偎,浑然天成,共同谱写了一曲大自然瑰丽和谐的交响曲,使沙坡头景区成为大漠中一大奇观。

总之,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沙坡头浩瀚无垠的沙漠、重峦叠嶂的香山与钟灵毓秀的黄河交相荟萃、和谐共处,从整体上即有西北的雄浑气势,又有江南的秀美气质,成了“塞上江南”的最佳代表作。因此,虽然沙坡头的自然环境看似恶劣,缺乏生机,但其雄奇的荒漠景观和独特的自然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这种神秘又少见的美景,在视觉上别有风味的呈现出一种既奔放又神秘、既悲壮又柔媚的美感。

二、和谐共处的生态美

沙漠不是独立的个体景观,它与自然、环境、社会、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把其放入到整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下进行审视和定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思考沙漠景观的美学特征。只有当各景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没有不和谐的现象出现时,当沙漠景观的审美形象与经济发展和谐相处之时,沙漠景观才能建立既有自身独特美感又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审美形象。

沙坡头不仅是一处绝妙的大漠胜境,更是世界治沙系列技术的主要发源地,是人类治理沙漠的一座丰碑。在20世纪50年代,未治理前的沙坡头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地面没有有效的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到处都是飞沙走石,黄沙漫天肆意侵扰人类的生活,导致周围城市沙尘暴横行,有时风沙大到让人无法看清东西。面对这样的沙漠景观,沙坡头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采用独创的“麦草方格法”固沙以及“便携式沙漠造林器”,把浩瀚流沙用一个个麦草方格固住,灌木与花草在黄沙中生长,打破了沙漠植物难以存活的“铁律”,这是防沙固沙方面的伟大创举。几十年来,沙坡头人不断坚持、实践和创新治沙方法,保障了包兰铁路的六十年畅通无阻,促使人和沙的距离从6公里扩大到20公里,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争相搏到和谐相处的历程与现状,将沙坡头从人迹罕至的一个土沙堆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沙漠旅行也变成了生态环保之旅。

沙坡头采取固阻结合、以固为主的防护措施体系,卓有成效并经受了较长时间的检验,使荒漠地带逐步成了国内众多游客眼中的沙漠旅游目的地,不仅确立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界的独特地位,同时成为全球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这样一个由人工创造出来的美丽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展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正契合生态美学所崇尚的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人类适应自然规律,人与沙漠和谐共处的典范。

三、底蕴深厚的人文美

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一方面源于沙坡头景区所呈现的审美效果,即自然风景呈现的艺术美,运用人文历史、审美法则所营造出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则涉及自然景物背后的所传递的价值观、世界观。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沙坡头既有原生态的底色,形成了大漠风光与塞外水乡交织共存的风景,演绎着雄奇秀美的自然之美;又是人类智慧的杰作,凝结的是人类精神的不屈和探索,呈现着人文与艺术美。自然和人文相融相汇,使沙坡头具有了深厚的底蕴,呈现出另一番姿容。

(一)深厚的历史底蕴

沙坡头历史底蕴十分浓厚,而历史的存在,更能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体验。自元明时期沙坡头就为时人所认识,在明代初年的《大明一统志》中就有详细的介绍。《嘉靖宁夏新志》中也记载了沙坡头由于自身非常特别的环境和地理的结构,当人们从陡峭的沙山上滑下,沙里便会发出嗡嗡的轰鸣的声响,即所谓的“沙关鸣钟”的奇异现象,自此 “沙坡鸣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诵。历史上就有“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的说法,此时的沙关鸣钟的自然景象被归类为祥异之兆。

沙坡头文化的发源同其他人类文化一样,都是从神话和诗歌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从桂王城、白马拉缰的传说,到沙山脚下的童家园子,从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沙坡吟》诗中写道:“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从“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些都是历史上对沙坡头美学价值的真实写照,道尽了沙坡头的壮奇秀美与神秘沧桑,为沙坡头烙上了深深的人文色彩。

(二)黄河文化景观带

由于距离银川市较近,有良好的旅游依托城市的条件,再加上便捷的交通,便于各项旅游活动的开展[2],沙坡头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内联度强、相对独立完整的沙漠生态旅游经济区。一方面,经过历代的发展,沙坡头形成了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相撞相融的多文化景观带,尤其是以沿黄河形成的包括峡谷风光、沙漠风光和塞上江南田园风光等黄河景观特色为主的黄河文化景观带,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另一方面,如今沙坡头景区,到处都是充满力量和刺激的运动项目,皮筏漂流、大漠乘驼、激情滑沙、沙海冲浪、飞渡黄河、玻璃悬桥、骑骆驼、飞车等都是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项目。这些游戏项目以羊皮筏子、骆驼、赛车等为工具,以黄河、黄沙等为依托,以运动美学的方式追求一种感官的刺激,带给人新鲜的感受,满足人们的“美感震颤”的心理需求,给人以强烈的快感和审美愉悦,同时满足人们对沙漠的窥探和好奇的审美心理,丰富人们的旅行体验。

(三)“沙坡头精神”的传承

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的同时,除感官上的愉悦和刺激外,更为重要的是自然景物内在所传达的精神气质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这种精神气质对人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是在欣赏自然风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一种激荡或震撼,从而触发人的思绪,振奋人的精神。当人们在观赏沙坡头的美景时,往往内心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崇尚感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为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另一方面则是为人类的治沙防沙的伟大创举所折服。

沙坡头防沙防沙的伟大成就,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看法,同时也塑造了“不为名利、勇于创新,忍耐寂寞、宽容失败、勇战沙魔”的“沙坡头精神”。面对广袤无垠,杳无人烟的沙漠,沙坡头的科研人员们甘于寂寞,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沙坡头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精神,是沙坡头人在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人类伟大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人类独特的坚强性格和奋斗意志。“沙坡头精神”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更多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不懈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随着沙坡头的闻名于世给更多人以心灵的碰撞,在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进行美育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印象中,沙漠总是被赋予冷酷暴虐的审美形象。然而,沙坡头却以自然风光的神秘奇特、沙水人情的和谐相依,沙漠与绿洲的极大反差,治沙防沙的伟大创举和丰富的内涵 (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提高了宁夏沙漠旅游的科考价值)[3]等审美特点屹立于世界沙漠景观之林。研究沙坡头的美学特征,在丰富沙坡头美学研究的内容,为沙坡头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治沙大漠沙漠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万里阳光映大漠
大漠落日
穿越沙漠
大漠追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