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装文化的十大关键词

2020-07-13 07:28吴韧彦
车迷 2020年6期
关键词:改装车赛车赛道

文/吴韧彦

自从日本跌出全球汽车消费大国前三的宝座,不少人就在唱衰日本的汽车市场,说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不爱车了云云。但日本人特殊的一点在于,他们持有一辆车的时间比别国长,这给改装市场带来了大量商机。毕竟长期拥有一辆车,难免会心生厌倦,而改装能给爱车带来新鲜感,隔个几年把车改装下,就能在保留难以割舍的熟悉感之余,唤起新的“心跳感觉”。

据SEMA官网介绍,日本改装车市场的兴起,比欧美要晚上一些,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萌芽。跟很多其他潮流一样,也是由年轻人最先发起,最早的风格是“Bosozoku”,跟美式改装有相似之处,如手工打造翼子板、扰流板、尾翼、排气管等。最初改装在日本遭到了禁止,直到政府意识到某些改装产品安全性达标,对经济也有促进作用。

80年代,日本人对改装大车产生了兴趣,打头阵的是改装美国的雪佛兰Astro Van,许多雪佛兰Astro van在加州改装,再被运往日本。也是那时起,改装从外部转向了内饰,开始追求“内外兼备”。1987年,日本第一场F1大赛举办之后,掀起的赛车热催生了更为繁荣的改装后市场。90年代起,大批日本本土运动型汽车问世,像是丰田Supra 、日产Skyline、本田S2000、马自达MX-5 Miata,对于后市场改装店的需求随即暴增。改装越发精致,对于细节也日趋讲究,除了性能,美学也成了诉求。

1995年开始在讲谈社漫画杂志《周刊Young Magazine》连载的、重野秀一所作的《头文字D》,由“漂移之王”土屋圭市担当技术顾问,得益于此,该部漫画有着非常扎实的汽车驾驶知识与赛车技能,改装版的丰田AE86也一跃成为许多人魂牵梦萦的神车。这部漫画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传达出,胜负不在于你驾驶的是什么车,而是持续精进你的驾驶技术,无论你的资历有多深,都有可以继续进阶的地方,这与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一脉相承。另一个原因是,漫画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年轻人,纯粹是和朋友相约着去山上比拼车技,没有虚构色彩浓厚的警匪和反恐情节,主人公处理着每个人都会有的关系、工作、感情等问题。在它连载的将近二十年里,汽车、漂移、改装,都如同种子一样,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多少人因为它而成为车迷、成为汽车专业人士。进入21世纪,在日本漫画界仍有不少汽车题材的佳作,比如《痞子次五郎》,作者加濑敦本人就是改装的狂热爱好者。

除了汽车相关主题的漫画、动画、游戏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宽松的政策也为日本改装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改装商可以合法经营,改装车只要经过严格核验,即可上路,改装零部件只需符合官方的环保和安全标准,就可上市。政府还为改装商提供赛车场进行实地测试,方便分析数据和改良产品。

此外,得益于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等日本汽车制造品牌,日本人很容易接触到价廉物美的性能车。在车厂的良性竞争中,技术快速迭代,一辆辆Icon级的车辆一次次撩拨起车迷的神往。另一促进因素是“极客文化”,也就是对一样东西极度痴迷,且有与之相配的深入而广泛的掌握,这些都是汽车改装文化得以欣欣向荣的催化剂。

日本改装车跟日本人给人的含蓄内敛的印象有很大的反差,有些甚至比美式改装更狂野、更出格,风格也更多样。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让人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只能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而改装车就成了人们呈现张狂一面的最佳载体。在今天表达“叛逆”的渠道比过去多了许多,改装车也更多不是用来“反抗”,而是用来“创造”。过去Bosozoku、Kaido Racer似乎都是坏小子的形象,但如今仅仅是对风格的爱好了。

如今的日本改装市场,虽受到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不如鼎盛时期那样红火,但忠实的拥趸仍有,相比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小地方反而更为兴盛。日本改装的风格繁多,有多个支流,如受欧洲影响的VIP改装,受美国影响的Lowrider和Hotrod改装,根植于本土、以“高耸入云”的排气管为招牌的Bosozoku改装,开出来略显尴尬、以卡通人物为涂装的Itasha改装,加装“亮瞎人眼”LED灯的Dekotora卡车或是超跑等。借着社交媒体的东风,改装爱好者能见识到更丰富的改装风格,各种混搭、杂糅也开始出现。

对于选择改装的车主而言,只有经过改装,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一辆车。由于原厂车的性能提升,加大动力不像过去那么可望不可及,为此如今的改装不再单纯追求大马力,而是更注重整体平衡以及优化操控。除了这类日常取向的改装,有些人改装是为了满足对速度、对特技的渴望,但他们不像过去那么不管不顾。“飙车党”在小地方仍然有,但他们组织纪律严明,必须保证成员的安全,且不能“伤及无辜”,为此要加入的话,门槛很高,一旦发生事故,就必须解散。又比如如今的新生代改装爱好者喜欢把豪华超跑改装成Instagram风,开始也只是在网上秀秀车技,在Daikoku、Tatsumi 这样的停车区定期聚会,但有时会受到管制(如果附近有公寓楼,会遭到扰民的投诉),为了继续放肆“玩耍”,一些爱好者就转到了赛事。其中由木村武史(Takeshi Kimura)组建的Car Guy Racing赛车队首次参加亚洲系列勒芒大赛,就胜出了。即便是改装商们也在进化中,年轻时都会倾心于随心所欲、恣意张扬的Bosozoku风格,因为它更能带来打破常规的快意,但年纪大些后会更注重安全性,也更有办法让疯狂改装巧妙“过审”。

作为车迷,到了日本,除了会去参加民间赛事和车迷聚会,还会去拜访心仪已久的改装店。在日本大多改装店“术业有专攻”,有的只改装一个品牌、一款车型,有的只针对老款车,有的仅处理美式车或超跑。著名的改装商有擅长给超跑加宽体的Liberty Walk、精于给古董美国车加装液压装置的 Cholo's Custom、以五颜六色的零部件而著称的326 Power、以疯狂空力套件为绝活的Rocket Bunny 、丰田AE86的改装专家Tec-Art、保时捷的改装大咖RAUHWelt Begriff等。本期我们就透过日本改装界的一些常用词汇,来一探日本改装的“多姿多彩”。

Dekotora(デコトラ)

Dekotora是装饰卡车的意思,这股改装潮的兴起,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电影《卡车野郎》(Torakku Yaro)的上映。片中的卡车司机,开着他的装饰卡车环游日本。很多卡车司机受此启发,开始打扮起自己的卡车来,他们给自己的卡车装上浮夸的彩灯、镀铬饰件、大喇叭以及繁复的涂装、贴花,车舱内甚至还挂着水晶吊灯,铺上了天鹅绒、皮毛等。加上了类似于霓虹灯广告招牌的装饰件之后,它的高度可以达到普通卡车的两倍。为了给各种电灯供电,车主还在自己的车上装上了备用发电机。通常这样一辆车要花很长时间打造,并会不断演变,车主的家人也会给它添加些“个性化”的细节。改装的总价差不多要10万美元,最贵的部分是货厢上的壁画,手绘的话至少要5000美元。Dekotora卡车改装者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同好,并给艰苦的工作添加几分美感。即便是一辆运送垃圾的卡车,经过美化,也可以“五彩斑斓”。由此也减少了其他人对他们工作的偏见,即认为卡车司机攻击性强或是令人生畏。90年代《机动战士》流行之后,Dekotora卡车焕发出新的活力,带上了机器人的范儿,也有了古早和未来的交融。日本人说,在黑夜的街头如果看到一辆Dekotora卡车是一种治愈,它带来了光明和愉悦,就好像是圣诞节才会现身的“变形金刚”。今天这种卡车更多作为一种爱好和展车,而不是实际的货车,不过它们会参与慈善活动,在救灾现场,会看到它们在运送物资或提供食物。巅峰时期,大概有45000辆Dekotora卡车行走在街头,如今还剩600多辆。虽然在街头不一定看得到,但在电影、电视、游戏中还经常能看到它。它已然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Itasha(痛車)

10 KEYWORDS FOR CUSTOM CAR CULTURE OF JAPAN

日本作为漫画大国是不可能不把动漫的“魔爪”伸向汽车的。这种风格的改装被译作了“痛车”,而不是“爽车”或是“嗨车”,也颇令人不解。查了词源才知,它最早是80年代进口意大利车的缩写(Itaria-Sha),是那时人们最想要的车。之后这个词被拆成了两个字,“Ita(痛)+sha(车)”,这才有了“令人尴尬”“钱包痛”“扎眼”的意思。之所以会“痛”,大概是因为这样的车开上路,会遭路人侧目,会被女性远离。通常这类车上会以漫画、动画、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来装饰,有时是漆上去,有时是贴上去。进入21世纪,二次元借着互联网大爆发后,这种车更为流行。起初二次元形象还只是小小的幅面,后来越来越大,直到包覆整个车身,而背景也变得精巧起来。痛车涵盖的车种可谓是无所不包,像摩托车、超跑也能看到“萌萌哒”版本。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在日本即便是正规赛事,专业车队也不介意把自己的赛车改装成痛车,有时是赞助商的因素,有时则是为了推广赛事,以及扩大自己车队的粉丝群。当然二次元爱好者不会只满足于改装外观,有的还会把自己车上导航系统的声音改成心爱角色的声音。如今在日本秋叶原的街道、UDX停车场都能看到不少痛车,每年在各地还有一百多场“痛车大会”召开。过去痛车车主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现在60多岁的老年人也会把自己的车改装成痛车。痛车车主不仅是为了表达对角色的喜爱,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谋求些变化,让自己变得更外向、自

Bosozoku(暴走族)

10 KEYWORDS FOR CUSTOM CAR CULTURE OF JAPAN

Bosozoku可以译作暴走族,最早指的是二战后青少年反叛的现象。当时的日本虽然工商业在复苏,但社会的“伤痕”少有人去关照。由于那个年代日本骑摩托车的合法年龄是16岁,合法的开车年龄是21岁,为此16岁到20岁的青少年,以飙摩托车来表达愤怒、追求刺激。有一种说法是,最先的组织者是军队的飞行员,在战时备受爱戴的他们,并不能适应战后的失落与平静。他们会扰乱公共秩序,闯红灯、超速、不戴头盔、危险驾驶、聚众游街挡道、毁坏公物、与其他帮派火拼等。但有时他们又会“行侠仗义”,做着些警察该做的事情。暴走族往往是低收入群体,为此他们选择的都是低价、零部件易得的摩托车,改装的灵感则源自美国的 Chopper Bike和英国的Cafe Racer。他们对于摩托车是“真爱”,一旦有了钱,就会把钱花在摩托车上,而不会花在酒精和毒品上。暴走族经常把摩托车的消音器去除,从而让摩托车的“咆哮”“吼叫”来得更加猛烈。这类摩托车还有着抬高的车把手、弯曲的整流罩、极高的靠背。相较于音量和风格,对于马力和速度他们倒不是很执着。尽管如今暴走族的规模,因为法律法规、车价趋高、时代变迁,已经大幅萎缩,但仍有人痴迷于这种风格的改装。

Zokusha(族車)

在日本,Bosozoku更多特指摩托车的改装,而极端、狂放的改装,也就是带有宽大车体、跟铲车有得一拼的超长前唇、“恨天高”尾翼和排气管的改装,都被统称为“Zokusha”。最有创造力的部分是排气管,最多是从车尾“直插云霄”,也有从车的侧面或是发动机盖探出。它们造型多样,有的有很多根,简直像是竖琴,有的还别出心裁地做成了心形、星星形、闪电形。一般都不是弯折成这样,而是焊接成这样。另一具有日本特色的是,内饰中的换挡杆会换成“水中花”(Suichuuka)式样。车身往往是双色配色,会有Pinstriping细线花纹和赛车号码。车前有时会有散热橡胶管裸露出来,悬在保险杠的位置,而车后有时会有皮革吊环。其中的Kaido Racer是Zokusha较为克制的版本,去掉了夸张的部分,能在日本街头合法驾驶。夸张版的Zokusha则需要特殊牌照。Zokusha改装车是从1971年~1989年举办的富士冠军系列赛(Fuji Grand Champion Series)上的赛车汲取的灵感。这种改装也不是为了性能,有种解释是,日本关于性能方面的法规比较严格,为此在细部的创意成了更多车主的着力之处。

Dorisha (ドリシャ)

Dorisha是漂移车的意思。谈到日本的漂移,人们更多知道的是“漂移之王”土屋圭市。但若要探究其起源的话,那就要追溯到“漂移之父”高桥国光。他原先是摩托车手,是最早在摩托车Grand Prix上获胜的日本车手。1962年他在摩托车赛事上严重受伤后,转到了四轮赛事。他不像其他车手那样,惧怕过度转向,而是把漂移动作作为在弯道保持速度的一种赛车技巧。街头赛车手看到他在日本房车锦标赛上的漂移动作被看到后,纷纷并模仿,还开始在盘山路上进行操练。在他的众多模仿者中,土屋圭市是个佼佼者,1987年他的一支极具观赏性的驾驶AE86的漂移长视频《Pluspy》把漂移带入了新的境界。随即漂移赛事以及以漂移为主题的漫画《头文字D》迅速跟进,漂移由此成功C位出道。日本还有许多小型的低速赛道提供给漂移新手,漂移同好不愁没有去处。赛道为爱好者提供的服务也相当贴心,著名的漂移圣地Ebisu赛道里有家公司能帮客户准备一辆漂移车,存在赛道的车库里,仅供客户在赛道上使用。日本的漂移车改装力求的是“万车皆可漂移”,日本改装车中常见的外八字车轮(onikyan)最初就是为了让Kei Car也能漂移。尽管它有诸多弊端,更容易损伤悬架,更耗油,开直道也会费力,但最大的好处是漂移时能控制得住。日本业余界的漂移车常是轻质的大马力后驱轿车,再配上限滑差速器和抓地力强大的前轮胎,大多没有太多外观修饰,除了加上的空气套件,看起来无异于普通的量产车。若要进一步加大马力的话,日本人更偏向调校发动机,但直接换上大马力发动机的也不少见。

Kanjo (かんじょ)

这指的是街头赛车中的一群人,他们所选的比赛路线叫作Kanjo,是一条长达7.68公里(4.77英里)、穿越大阪的环形高速。他们选用的车不是《速度与激情》里的日产GTR或是丰田Supra,而是本田Civic。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如果是要飙车,理应找一款马力更大的车,为什么是Civic?有一种说法是,选这款车是因为,大阪所处的位置,离Civic专属赛事的举办地铃鹿赛车道较近,Kanjo不少风格元素、赛车设置都来源于Civic赛事。还有个原因是,Kanjo跟另一条日本著名高速赛道湾岸线(东京和神奈川之间)不同,它不以长直道见长,而是多弯道、多变道,在这条路上,更重要的是灵活性,而不是大马力。而Civic在这方面更为擅长。他们的赛车改装已经成为一种特定风格。在日本,街头赛事会找环形高速,或是乡村的山路(touge)。由于惩罚的加重、超速摄像头的安装,如今街头赛车已不如八九十年代那么常见。虽然在日本赛道是出了名的多,人们完全可以在正规赛道上满足飙速的快感。但赛道还是不够用,而且赛道使用的费用还是太高。Kanjo风格的改装,不是粗暴地装涡轮增压器也不是换大马力发动机,而是在细节之处做调整,尽可能做到简单而又高效。比如把发动机盖换成碳纤维,且略微抬高,露出缝隙,方便热气从发动机舱里出来;加装碳纤维进气口,尽量多地把空气向上导流;放低车身,让车身在疾速穿梭时,更坚如磐石;尾部会有一个拖车挂钩,更多不是为了实用功能,而是表明自己的身份是赛车;内部一定会换上桶形座椅、内凹式的方向盘等。为了不被“盯上”,它们的涂装经常会换,甚至车身左右两侧的涂装都是完全不同的。过去Kanjo不同车队的比赛,常以打架告终,而如今友好得多,最后常是互致感谢。

Shakotan(シャコタン)/Lowrider

Shakotan相当于日语中的Lowrider,除了跟美式车中的Lowrider同义,它还特指跟电影、漫画《Shakotan Boogie》中日产Fairlady Z的同款改装,即带有赛车零部件、车身上写着“Yanky Mate”的低趴车。《Shakotan Boogie》有点像日本版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是《湾岸竞速》(Wangan Midnight)作者楠通春早期的作品。尽管日本人很爱自己的本国车,但美式风格的Lowrider在日本也有一席之地。从80年代中期起,日本人开始进口美国车。在美国加州居住过的日本人回国后,将由墨西哥裔美国人发起的Lowrider改装风格引入。有些Lowrider爱好者是因为美国的Hip-hop音乐人才爱上了这种风格。Lowrider通常选用的是美国古董大车,如雪佛兰Impala、凯迪拉克Fleetwood等,在Kei Car盛行的日本是个异类。这类车主要用来兜风,速度并不快。Lowrider在日本最初是完全拷贝美国,钢丝轮、线条花纹、糖果漆、液压升降,都一模一样。到后来,出于车主个性化的需要,才让Lowrider多姿多彩了起来,匠人精神也让日本的Lowrider不断完善,推陈出新,反过来成为欧美Lowrider爱好者学习的对象。除了彰显个性,对Lowrider的共同喜好也是为了提供一种团体感和身份感。它不仅是改装风格,爱好者往往还分享对音乐、时尚的类似趣味,还经常组织家庭聚会,每次街头巡游过后总以啤酒、BBQ收尾。据统计,在日本大概有200多个Lowrider俱乐部。有人会以为只有有钱人才玩得起车,但有些Lowrider玩家只是普通工薪阶层,只是更舍得将积蓄花在爱好上,就算买不起进口美国车,他们也会用本国车进行改装。如果你在日本夜晚的街头看到一辆辆侧着身子、翘起车头、“蹦蹦跳跳”驶过的车辆,不用怀疑,你一定是遇到日本的Lowrider了。

Kyusha(旧車)

Kyusha在日语里是老车的意思,有的是老款车,有的是复古车(刻意模仿老款车的风格要素)。这种改装最初指的是,做最少的改装,尽量保持车辆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一般车辆不会改装得太怪或太低。但实际上车主还是会禁不住改装,从微改到大改都有,且不按套路。Kyusha风格的车款常是日产Skyline、L-Series Z、丰田AE86等,也有把公路车按照七八十年代赛车的风格来改装。之所以偏爱七八十年代,可能是因为那是日本汽车在技术上迎头赶上的年代,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石油危机中,他们更擅长的经济型车,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口碑,甚至性能车也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还有人喜欢老款车,是因为那时的设计更有“灵魂”,人在其中投入得更多,而不是由机器按指令代劳,有些细节只有人力才能打磨出来。在日本只要是基于老款车的改装,即便是改成Bosozoku风格,有些人也更愿意将之称作 Kyusha。也许他们不愿跟暴力联系在一起,只想分享风格,但并不认同不当的行为。有的Kyusha风格的改装车会用到来自巴士或是地铁上的拉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有的装在车内,有的装在后保险杠上。Kyusha不只是保留跟老款车一样的风格要素,有些运动型的老款车,车主还是会以性能为导向对之进行改装。在日本拥有一辆老款车没有那么困难,对于10年车龄以上的车辆,需要通过特别的测试,保证它还在可驾驶的状态,另外有额外的税项需要缴纳,但不是很多,每两年几百元左右。这些政策也为这种风格的流行提供了便利。而且如今老款的日本车,尤其是产量小、参过赛、有突破性、颜值高的,开始升值,且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的肯定和青睐。拥有一辆老款车不再是过时之举。

Kei Car

Kei Car是二战后的产物。二战后,人们负担不起正常尺寸的车辆,那时的Kei Car(相当于西方的A级车),有道路费、税收、保险等方面的优惠,能在狭小的地方停车,小排量发动机还能节省油费、维修费。在日本,不同的车型都有Kei Car,越野车、皮卡、面包车都有袖珍版。如今Kei Car的尺寸被限制在长3.4米、宽1.48米、高2米,发动机被限制在660毫升。在日本改装爱好者很喜欢改装Kei Car,因为更多的钱可以用在灯光、镀铬件、轮毂、液压装置等的改装上。Kei Car在日本是百分百能合法上路的,为此在日本街头最可能见到的改装车就是Kei Car。大概因为日本用地紧张,街道并不宽敞,即便到了今天Kei Car在日本市场仍非常紧俏,占到了超过1/3的销量,直到2014年Kei Car的税收被政府提高了50%,销量才有所下滑,不过最畅销车型中Kei Car仍包揽了大半。在海外市场,一方面要花更多经费在通过碰撞测试上,另一方面,小车只适合娇小的身材,许多市场难以打开,Kei Car很难盈利,当然也有个别成功的车型。在90年代前,Kei Car在人们眼中还只是便宜又缓慢的车辆,但好在Autozam AZ-1、本田Beat、铃木Cappuccino三款车颠覆了人们的印象,原来Kei Car也能有“性格”、有运动型车的驾驶快感。在改装界,皮卡版、运动版的Kei Car最受欢迎,它们几乎是全能选手,就连漂移、竞速,都能胜任。尽管它们在赛道上不是最快的,但只需轻改,就能带来很强的沉浸感和敏捷性。如果要加大功率的话,也仅需加上涡轮增压器即可。

10 KEYWORDS FOR CUSTOM CAR CULTURE OF JAPAN

Bippu(ビップ)

Bippu又叫作VIP风,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跟黑帮有关,最早是黑帮成员觉得坐欧洲豪华车,太招摇,为此以大车身的国产车,来保持低调、隐藏身份,也为了不被“仇家”发现。后来街头赛车手们,也加以仿效。谁能看出这么朴实的车是赛车呢?这样才不会被警察盯上。但他们也不想自己被看成保守、正统,为此通过轮毂和车身高度标榜自己不走寻常路。80年代末日本车厂证明了自己能做出不输给外国的豪华车,在价格、配置和可靠性上都更具竞争力,因而在海外市场开始崭露头角。这也给Bippu风的盛行助推了一把。尽管Bippu风的“出身”不那么光明正大,但现在的Bippu指代的仅仅是改装风格。只要你这么改装,你就会被当作是有身份又有风格的人。Bippu风格的改装选择的通常是日产、丰田的豪华大轿车,车身颜色更多是不引人注目的黑色、白色,追求的是更大、更宽、更低。它的标志性改装元素包括了豪华内饰、低到可以擦地的车身、外八字式的车轮等。为了达到前所未有的低,最初他们还会切掉弹簧,后来才改用空气悬架。轮毂的选择是Bippu风的重中之重,大尺寸是必须的,此外,镀铬、深凹式的轮毂也备受青睐。跟一般改装车去除不必要的内饰以减轻车重不同,更多舒适性配置被装上了Bippu风格的改装车,比如老派超豪华车上的窗帘、颈托、桌板等。这种改装不是为了改善性能,而是为了表达“态度”,以及作为同好圈中的社交资本。除了豪华轿车,经济不那么宽裕的日本人还会把Kei Car或是二手车改装成Bippu风。相较于其他炫丽的日本改装风,反倒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风格,不经意地输出到了更多国家。

猜你喜欢
改装车赛车赛道
跃马新姿 赛道试驾法拉利296 GTB
彩珠赛道大迷宫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草坪上的迷宫赛道
恐龙和赛车
云上赛车
春季赛车会
追求十秒快感
重庆版“速度与激情”震撼上演 “极速改装车之夜”派对完美落幕
最具创意改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