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领形,形传神

2020-07-13 04:22李明嫒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神韵形态情感

李明嫒

摘 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载体,通过艺术化的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情感单独存在,只有将神韵、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以生命。

关键词:形;神;形态;神韵;情感

一、“形”与“神”的定义

“形”与“神”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思想家们所提出,一直影响到21世纪的今天。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虚实,有形为阴,无形为阳,人的身体为阴精神为阳。阴阳二者辩证统一,就像太极“阴阳鱼”图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循环但不相融。南北朝时期,范缜在他的著作《神灭论》中提到: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强调的就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关系。西方哲学唯物论认为:“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神”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形”指具象的外在形态,“神”则指抽象的内在精神与心理情感。

(一)舞蹈表演中的“形”与“神”

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载体,通过艺术化的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舞蹈中的“形”是舞者的身体和艺術化的动作;“神”则是内心情感外化表达的抒情性。

(二)古典舞表演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舞蹈就变成了机械化的动作展示,僵化空洞毫无生命力。同样,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富有表现力的身体,情感也无处表达。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绝不同于西方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所强调的是全身协调配合,身心一元。以气相融,以神贯之始终,这也与我们国家的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文化中的“整体观”相暗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钱宝琛曾提出“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即脱离了最初的“形、劲、意”的模仿,将其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两忘的合一境界。这就要求舞者既要注重古典舞“圆融之态”的舞姿造型动势美,又要注意“内外统一”的情感传达,这样才能使古典舞符合当下的美学思想。

二、圆融合一的“形态美”

“圆”是古典舞运动形态的本质特征,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整体呈现着一种“圆”的运行规律。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舞蹈动作的动式、基础构成、造型特点以及发力走向,都离不开“圆”。早在明代,著名舞人朱载堉就提出“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理论。这里的‘转不单纯是技术技巧中的“旋转”更有回旋环转、循环往复之意。这一理论与我国传统哲学观点相契合。

(一)万变不离其“圆”

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由于借鉴了大量戏曲、武术、太极元素,因此深受“圆”文化的影响,在老一辈古典舞艺术家的摸索探寻、整理发展后,使古典舞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身韵”课程的建立。李正一、唐满城两位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对戏曲舞蹈和武术套路动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传统美学观的基础下,建立了专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体系:作品呈现上以“形、神、劲、律”作为表演四要素;动作外形上,以“拧、倾、圆、曲”为形象要求;运动轨迹上,以“平圆、立圆、8字圆”为动作规律;发力方式上,强调“以腰为轴”作为发力点。这些都是在圆这一基本运动规律下发展演变的。可以说,圆是古典舞动作的根本。

1、舞姿造型中的“圆”

在古典舞中,许多舞姿都以圆为基础。以“射雁舞姿”为例,“射雁舞姿”分为“小射雁”和“大射雁”,“小射雁”双手扶把,身体面向把杆斜45度,拧腰向把杆方向。后腿绷脚点地,动力腿小腿抬起45度,动力腿膝盖弯,脚尖够主力腿一侧的耳朵,头尖和动力腿膝盖形成一个半圆形。“大射雁”是在“小射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动力腿膝盖抬至90度以上,主力腿弯,上身立起,脚尖找头尖,形成大的半圆。在古典舞的许多动作中,都是依靠圆的变化来彰显古典舞的圆润之美。

2、运动路线中的“圆”

古典舞讲究“圆起”、“圆行”、“圆止”,“起点即终点”的循环。许多动作的运行路线都是在“圆”这一运行轨迹上进行的,“云手”是双手交替对应画平圆的过程,“双晃手”是双手同时画立圆的过程,“盘腕”是手画八字圆的动作。在古典舞中,圆是千变万化的,正所谓“圆中生万物,万物不离圆”。

3、技术技巧中的“圆”

技术技巧是舞蹈表演增色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大量的学习戏曲舞蹈,其中也学习了许多技巧动作。具体来说,“点翻”“吸翻”“踏翻”是以头为轴,手和身体画立圆的技巧动作,“平转”“挥鞭转”是身体和手画平圆的技巧动作。正因为有了多样变化的“圆”才使舞蹈语汇更加丰富。

4、身韵元素中的“圆”

不仅是静态造型、技术技巧、运行路线上有圆的体现,在身韵元素动律上“圆”的变化也是无处不在的。身韵中“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大动律元素,都是以腰为轴,呼吸带动脊椎的进行画圆的运动,再比如身韵动作中的“风火轮”更是以腰为轴,肩膀手臂指尖进行画圆的动作,整个动作过程中平和、流畅、没有棱角。

(二)“圆”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形成的过程起到了独特的影响。古人对圆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万物归一。道家学派认为:世间万物一切事物都有轮回,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样子。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圆融之态与拧倾之势都是在圆中进行,无论是姿态造型还是运行路线,唯有在圆的运行轨迹中才能形成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美学意义的独特美。

圆润的形态美并不足以将舞蹈完美的呈现出来,好的演员应是去掉矫揉造作,将情感注入到血液里,镌刻进灵魂中。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离不开内外统一、和谐一致的内心情感来丰富舞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与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内外统一的“神韵美”

“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对于舞蹈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被祖先所认识。《毛诗序》中提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内在情感的外化表现是舞蹈作品表演的关键。

(一)舞蹈艺术的“长”与“拙”

舞蹈作为一种表情性艺术,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是它的艺术特性,所以舞蹈的表现一定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语言在表达复杂情感时,时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牵强附会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借助肢体来表达情感,但舞蹈在表达具体概念就比较困难了。在众多优秀剧目中,表达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的作品很常见,但如果想用舞蹈动作表达具体概念,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人体动作局限性决定的。举个例子,用舞蹈动作表现“我今天吃了个西瓜”这一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表演成小品或者哑剧。舞蹈作品《进城》至今仍是褒貶不一,有人认为突破了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取材贴近生活,但也有许多人认为,整部舞蹈作品在动作编排上缺少美感,更像是一部小品而不是舞蹈。中国文坛优秀的小说、戏剧有不胜枚举,但真正改编成舞剧之后,却没有那么经典,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舞本与剧本无法良好的衔接,归根到底是舞蹈艺术特性无法将概括性语言的具象表达。就像曹禺的《雷雨》,在改编成舞剧《繁漪》之后,远没有戏剧作品直指人心;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在被改编成舞剧之后,更是变得鲜为人知。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由舞蹈的艺术特性决定的,这就要求编导在编创剧目作品时,或是刻画人物性格,或是抒发某种情感,避免过分展示具象性概括性事物。同时,舞者们在呈现作品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融入与配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将舞蹈艺术最独特的美发挥到极致。

(二)形随神动,以神领形

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情感单独存在,只有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以生命。此前刚刚结束的鲁艺杯舞蹈大赛给我留下了些许思考,比赛选手当中不乏自身条件优秀,专业能力突出,技术技巧过硬的选手,尤其是经过多年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的学生都能做出很规范严谨的动作。从外在形态上来看选手之间相差并不大,而在舞蹈作品呈现上却千差万别。不仅仅是“鲁艺杯”,像“桃李杯”这样的国内顶尖赛事更是如此,能够站在舞台上展示的都是国内一流选手,专业素质自是毋庸赘言,但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却相去甚远。那些摘得桂冠的往往都不是作品难度系数最高、技术技巧最花哨的选手,而是最能打动观众、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舞者。我们可以大体的将这些参赛选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技术过硬、动作规范严谨;另一类则是善于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将编导的编创意图完美的诠释出来,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前者我们承认一定是优秀的学生,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演员。

四、“形神兼备”在舞蹈作品呈现中的审美体现

《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夫形者,生之舍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是神的居所,神是形的主宰。在古典舞表演中只有做到“形神兼备、身心一元”才能将舞蹈的内在情感表达出来,使舞蹈作品丰盈充实。

就像经典剧目《爱莲说》,整个剧目没有强烈的情绪变化,整体情感基调恬静高洁,这也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吻合。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地面动作来表现荷花的形态,采用大量涮腰、云手动作表现荷花在风中摇曳之姿,也表现出荷花风中飘零顽强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舞者内心要对荷花的精神品格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作品从开头芙蕖初绽的慵懒到中间盛放于阳光下的明快到最后摇曳于秋风中的顽强,情绪层层递进,动作也在不断放大,加上音乐的烘托渲染氛围,将作品推向高潮。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舞者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桃李杯”比赛中两版《罗敷行》,两位选手同样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华宵一更为成熟,动作处理,情感表达更加自如。同样的动作,不同的神韵,两相对比很容易分出高下。

形与神是古典舞表演的重要元素,形是表现舞蹈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神是触动灵魂的关键手段。决定舞者专业与否看的一定是动作的标准程度,但决定舞者质量良莠的必定是内在情感的把控。没有情感的抒发,再标准的动作都只是机械化的表演,空洞乏味。没有优美标准的舞姿,内心情感再丰富,也无处彰显,无法释放。

唐满城先生在《论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一文中这样说:‘形是形象艺术组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不能存在。形虽重要,如果不与神结合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说明只重情感表达亦或者只重外在动作形态都不能达到作品的完美呈现,只有“形”与“神”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才能使舞蹈作品的情感与动作达到高度统一,使观众的内心产生强烈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神韵形态情感
珠峰神韵
情感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台上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续风流,扬神韵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