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策略

2020-07-13 09:16陈军君
家长·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对策教育理念实践活动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比较,存在很大差别,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此项活动,帮助、辅导、心理干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就需要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熟练掌握一定的施教策略和技能。在当前中小学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开设和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都要跟进这种趋势,为师资培训、学生活动、心理辅导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对策;教育理念

随着当前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多元化发展,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的影响和问题也越发突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形势更加严峻化、多样化,甚至具有一定的时代、社会特征。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考验,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功能室建设、设施设备的配套投入,并将心理讲堂纳入教学环节中,为每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理解、认识和重视。

一、具备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技能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魅力。为此,准确把握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信息、情感价值?我想,不外乎是真、善、美的传递与熏陶,这样才能塑造他们正确、积极、健康、完整的三观。教师积极的、饱满的精神状态、情绪、情感流露等行为,相对学生而言就如暖阳、春风、一泓湖水,教师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幼小且纯真的心弦、情感、注意力、学习状态等。

二、重视实践过程的操作和活动开展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是普及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好的手段和载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场地建设、教师专业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校高度重视,创造条件,才能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所有科任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拉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成长的距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设计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才能真正体现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要因地制宜,开设心理辅导室,具备最基本的几个功能区:接待区、阅览区、个体咨询区、沙盘游戏区、放松区。利用这种更科学的场所,配合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这项教育活动才会真正意义上发挥其作用。

三、科学理性的研究对策,创新教育理念

(一)学校的影响

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目的和方法,重视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学校工作中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培训、师德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专业队伍。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教师和學生的自身价值。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从中不断提升整体的教风、学风、校风,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材施教”不能停留在宣传的口号当中,应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跟进学生成长的步伐和心理,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良好的兴趣去向。

(二)学生性格的培养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关键诱因就是自卑。如何超越自卑,培养学生的合作、常识、理性和责任感,这是塑造培养学生健康、健全性格的基础。家校合力,让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延续。

(三)学生叛逆行为的产生及心理疏导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失及时的关注和合理的引导所致,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才能保证学生心理问题最大化地减少。

1.教师的教育管理。保持态度冷静、坚定、非控制的方式,减少惩罚,以表扬、激励方式为主,积极反馈家长孩子成长的进展状况,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

2.家庭教育管理。家长告诉孩子教师对他予以肯定的方面、事情;明确心理问题学生真实的想法,清楚他们的认识、观点。

3.教师、家长的注意力不能长期放在学生消极的行为及思想上。

(四)对策的实施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和辅导过程中,要坚持一般治疗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

现列举一个小学阶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拒做作业。许多教师困惑其中,认为这些学生家庭教育氛围欠缺,家教不好,学生习惯太差、意识淡薄。但深究其原因,都是孩子们心理存在障碍,只有帮助他们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做法:

其一,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对这些学困生的学习任务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自我成就感。

其二,培养学习习惯。做作业的时间从10~15分钟休息一次,逐渐递增到20分钟、25分钟,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养成一种自觉习惯。

其三,诱导积极情绪。平时多暗示、鼓励孩子们,多引导他们参与到一些具有激励性的活动中,慢慢诱导积极情绪,走出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能够主动、自觉完成作业。

其四,放大积极意义。学困生长期没有从做作业中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和乐趣,教师、家长应去引导、帮助,让他们把完成一次作业的意义充分肯定出来。

四、结语

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多思考、多践行、多换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使教育充分回归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心理轨迹上来,让两者的心理资源能得到滋养和扩充,我相信,教育工作会呈现出另一番别致的景象。

参考文献:

[1]JeromeS.Blackman.101个心理治疗难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3]荣格.心理类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4]杰弗里·伯恩斯坦.叛逆不是孩子的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陈军君(1981-),男,汉族,甘肃省定西市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和心理健康。

(责编  吴 娟)

猜你喜欢
研究对策教育理念实践活动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对策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