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07-14 01:18王小军齐仙惠巫东堂李改珍赵军良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山西省园区

王小军,齐仙惠,巫东堂,李改珍,赵军良

(1.山西省蔬菜产业管理站,山西太原030002;2.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除粮食作物外,蔬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作物,极具发展活力和发展空间。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4]。近年来,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势态良好,已成为全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5-6]。

笔者对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山西省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山西省蔬菜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山西省蔬菜生产现状

1.1.1 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平稳发展 据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平稳,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平均产量在小范围内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2010—2018 年,蔬菜播种面积为15.9 万~19.2 万hm2,总产量为694.1 万~973.5 万t,平均产量为41.2~50.7 t/hm2(图1)。

1.1.2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并趋于稳定 近年来,山西省设施蔬菜规模发展迅速,2015 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2010 年的2.0 万hm2扩大至4.2 万hm2,2017—2018 年略有下降,稳定在3.5 万~3.7 万hm2,总产量221.8 万~232.9 万t,平均产量59.7~63.7t/hm2。山西省设施蔬菜规模在2010 年后发展迅速,并于近2 a 趋于稳定。

1.1.3 蔬菜生产已形成区域主产区 山西省蔬菜产业集中于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及周边辐射地区,共计70 余个县(市、区)。其中,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新绛县、闻喜县、夏县、曲沃县、清徐县、榆次区、太谷县、襄汾县等30 余个县(市、区),面积占到全省设施蔬菜面积的70%以上;露地蔬菜主要分布在云州区、应县、忻府区、临县、寿阳县、壶关县、曲沃县、万荣县、永济市、平陆县等10 余个县(市、区),面积占到全省露地蔬菜总面积的65%以上;食用菌主要分布在广灵县、山阴县、盂县、临县、方山县、交口县、昔阳县、和顺县、长子县、高平市、泽州县等10 余个县(市、区)。

据2018 年统计数据,蔬菜播种面积在0.5 万~1.0 万hm2的有新绛县、夏县、云州区、应县、忻府区、榆次区、清徐县7 个县(区),0.3 万~0.5 万hm2的有曲沃县、闻喜县、阳高县、寿阳县、太谷县、长子县、襄汾县、临猗县、万荣县、芮城县、祁县、永济市、定襄县13 个县(市)。蔬菜产量达到50 万t 以上的县有新绛县和夏县,产量在30 万~50 万t 的有寿阳县、榆次区、太谷县、曲沃县、应县、清徐县6 个县(区)。

1.1.4 蔬菜生产已形成区域主栽种类和特色蔬菜种类 2017 年,山西省播种面积最大的蔬菜为辣椒,达到3.0 万hm2;播种面积在1.0 万~2.0 万hm2的有番茄、大白菜、黄瓜,0.5 万~1.0 万hm2的有甘蓝、大葱、白萝卜、四季豆和茄子;此外,播种面积较大的蔬菜还有莲藕、胡萝卜、南瓜、菠菜、油菜、芹菜、洋葱等,以上16 种主要蔬菜的播种面积合计为13.7 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91.7%(图2)。

山西省特色蔬菜主要是露地特色蔬菜。目前已形成区域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大同黄花菜、寿阳甘蓝、忻定盆地辣椒、壶关旱地番茄、沿黄节水莲藕、永济芦笋、曲沃大蒜、应县胡萝卜等。

1.2 山西省蔬菜生产优势

1.2.1 适宜发展冷凉区夏秋蔬菜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夏季气候冷凉,降雨集中,处于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夏秋冷凉蔬菜优势产区,适合夏秋冷凉蔬菜生产[7-8]。夏秋冷凉蔬菜栽培以露地蔬菜为主,设施蔬菜为辅,现已形成多个优势产区,包括大同市的黄花菜生产基地、壶关县的旱地番茄生产基地、寿阳县的旱地甘蓝生产基地、长子县的青椒生产基地及应县的青椒、胡萝卜、豆角生产基地等[9]。山西省夏秋冷凉蔬菜产值在4 万~5 万元/hm2,经济效益高,夏秋冷凉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1.2.2 适宜发展设施蔬菜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冬季光照资源充分,设施蔬菜发展条件良好,是农业部划定的设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之一[10]。晋中及晋南地区的日光温室在冬季无需加温仍可生产茄果类喜温蔬菜,加之塑料大棚及中小拱棚的春提早、秋延后功能,冬春蔬菜生产优势明显,有效提高了山西省冬春蔬菜的自给率,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山西省现已形成多个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如新绛县的设施番茄生产基地、曲沃县的设施黄瓜生产基地、榆次区的设施蔬菜(主要包括番茄、黄瓜、西葫芦)生产基地等。

1.2.3 适宜发展有机旱作蔬菜 山西省属于黄土高原,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之一,少雨缺水,降水量分布不均,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种植主要依靠当地降水,极易受到旱灾影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应对资源劣势,山西省探索和发展了土地平整、精耕细作、轮作养地、水土保持、施用有机肥等农业技术,有效抵御了干旱,实现了耕地科学利用,发展了独具一格的农业特色产业[11-14]。作为山西省旱作蔬菜的代表,壶关县的旱地番茄、长子县的青椒、寿阳的旱地结球甘蓝等现已名声在外。

2 山西省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结构性供给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生产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蔬菜总产量持续增加,然而市场上的高品质蔬菜产品却不多,仍存在很大缺口。蔬菜产量、品种稳步增加,并未与“质”和“价”的提升同步,优质不优价、产销对接难、茬口安排不合理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依然存在。进一步强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品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作用等蔬菜供给侧改革工作有待进一步破题[15]。

2.2 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推进蔬菜生产的标准制定和依标生产,已制定出台30 余项省级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育苗技术规程,但因农资分散经营、菜农分散种植仍是蔬菜生产的普遍模式,加之部分地区化肥、农药的不规范使用,造成蔬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全省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2.3 基础设施、绿色防控建设不足

受经济条件及地形条件限制,山西省大多数蔬菜园区在布局设计、基础建设、建造结构等方面不规范、不科学,棚体架构温光性能差、环境调控力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蔬菜园区田间灌排系统、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防控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蔬菜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产业综合效益不高[16-19]。

3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夏秋冷凉蔬菜和旱作蔬菜发展力度

山西省是夏秋蔬菜重点发展区域,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与气候资源,加大特色蔬菜发展力度。一方面,晋北高纬度地区及晋中、晋东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冷凉资源充分,光照充足、降雨较多,适宜夏秋蔬菜生产,可规模化发展露地蔬菜,供应华北、长江下游、华南及港澳地区的7—9 月份夏季淡季市场;另一方面,结合山西省旱区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合理布局发展旱作蔬菜技术模式和产业,努力形成地方标志性品牌,打造规模优势区域板块。

3.2 重视品质,提高晋菜的知名度

依标生产,重视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合格的蔬菜产品。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超对接等措施,实现蔬菜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供给市场的蔬菜产品品质[20]。此外,加大名特优蔬菜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提高生产者品牌意识,培育知名品牌,提升晋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21]。

3.3 致力创新,提升规模化园区效益

一是指导园区准确定位,调整经营模式、促进融合发展。引导园区适度规模经营,抓特抓优抓品牌,开发蔬菜生态休闲功能,发展农家乐经营、托管种植、观光采摘等营销模式,提高综合效益。二是大力推广蔬菜轻简栽培技术,改变或优化传统技术措施,简化蔬菜种植作业程序,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蔬菜生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三是支持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承担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推动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解决品种、技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对园区负责人组织开展培训,让效益好的园区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从市场开拓、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绿色标准化生产、园区经营管理机制、运行模式、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提高园区管理水平,提高园区效益。

山西省蔬菜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蔬菜产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优质安全为目标。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山西省城乡淡季蔬菜供应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茬口安排,重点推进特色露地蔬菜、旱作蔬菜规模开发,做精特色蔬菜、做优旱作蔬菜、做强冷凉蔬菜,打造晋菜品牌,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效益。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山西省园区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