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摄影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2020-07-14 08:25李高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策略

李高

【摘 要】本文论述中学摄影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道德素养培养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摄影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良品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 摄影教学 德育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拍照已成为人们日常自发的一种行为,相当部分的学生每天也会用手机拍摄大量的图片并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互动分享。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摄影教学被纳入中学美术课程。摄影作为一门中学美术学科的课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仅仅把它作为一项知识技能开展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评定主要停留在摄影技术的掌握上,往往忽略把德育贯穿摄影课教学。虽然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主要承担技能教育和美育的作用,但是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看,在摄影教学中融入德育,使学生通过摄影学习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学的摄影教学,也应把德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融入摄影的教学与实践中,并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会学生摄影知识技术的同时,给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教学和实践中发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笔者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中学摄影教学中融入德育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根据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来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笔者认为,摄影教学也应围绕这一要求去开展。

当今社会,随着手机拍照功能的不断完善,广大老百姓特别是中学生,每天都会通过手机拍摄大量的图片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密集互动与分享,同时把浏览大量网络图片作为了解信息、开阔视野和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大大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判断。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正面引导和有效帮助,身心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陷入认知误区,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中学开展摄影教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更是要让学生通过摄影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

笔者在多年的摄影教学辅导活动中发现,不少报名参加摄影社团活动的学生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好比较广泛的贪玩的孩子,在大多数师生眼中,他们活泼好动充满激情,但是不能专心向学;他们思想活跃喜欢交流,但是又总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成绩大都不理想。这些学生参加摄影社团活动后,如果老师只讲拍摄技法、比赛要求,他们往往是一遇到拍摄困难就表现出厌倦与无趣。对此,老师可以讲述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拍出经典作品的成功历程,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激发他们由敬慕而产生求知欲,渐渐在学习中尝试磨炼和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这就是在摄影活动中融入德育的一种做法。

二、以道德素养培养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学校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要围绕学生六方面的核心素养下功夫: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要增长知识和见识,要培养奋斗精神,还要增强综合素质。美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应发挥培根铸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摄影兴趣、教授学生摄影技能,并非让学生将来都成为摄影师,而是帮助学生通过摄影学习激发各种潜能、形成各种优良品质和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在笔者的摄影教学生涯中,有一些学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一名学生如今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报社记者。这名学生每次见到笔者,都会聊起中学时笔者对他的摄影启蒙。当年,这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所用的照相机是摄影社团里最好的,他对一些使用较差相机的同学总是冷嘲热讽,充满优越感,学习不用心,较多坏毛病。参加摄影社团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炫耀,而不是借助好设备潜心学习。随着摄影学习的不断深入,他的好设备并没有给他带来比别人更多的成果,他自信心受到打击,开始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作为摄影指导老师,及时介入,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纠正与引导,使他懂得良好的设备是工具,端正的学习态度、优良的品质和道德素养才是拍出好作品的核心所在。后来他慢慢改掉了各种不良习性,最终考上了一所高校的新闻专业,专攻新闻摄影,大学毕业进入媒体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现在已成为当地新闻摄影界的行家里手。

可以說,摄影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透过镜头去发现美、捕捉美和再现美,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正是在中学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三、结合摄影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一)通过对摄影作品主题的确定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拍摄什么主题,是一个让很多中学生迷惘的问题。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对于很多初学摄影的学生来说,受当下社会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拿手机玩自拍,或是以一种猎奇的心态拍一些他们觉得好玩有趣的东西,而对于照片有没有主题性和导向性并不关心。

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各个学校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笔者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庆祝国庆的摄影比赛,并把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活动融入摄影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创作中发现,学生最困惑的就是拍摄内容。虽然主题为国庆,但题材并不确定,学生在第一阶段交上来的习作五花八门,其中很多是自拍人像或是花、草、天空。对此,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镜头,捕捉身边各种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和生活情趣的事物,反映和讴歌美好的新时代。比如鼓励学生抓拍校运会努力拼搏的竞技场面、勤奋学习的课堂氛围、课余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但却能让人们感动的精彩瞬间。所有这些,都让美德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田。在学校影展后,笔者所指导的学生的不少作品在后续参加市一级以上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二)通过技能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

学生通过学习摄影技能,会对摄影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在实践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断提升。这对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歷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契机。

例如,在一次摄影实践活动课上,笔者要求学生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到指定地点做好拍摄日出的准备,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是六点半以后才起床,所以当天有不少学生未能按时到场,而按时到场的学生在做好准备后,由于天气原因没有日出,最后扫兴而归。笔者要求学生第二天继续按要求到场等待,第二天按时到场的学生比前一天更少,但到场的学生当天都拍到了美丽的日出照片。在点评课上,笔者与学生认真地做了活动心得交流,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想要拍到一幅美丽的日出摄影作品,首先要有自律能力,还要有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其他事情也一样。通过类似的摄影实践活动,在此后的教学中,学生还懂得了要想拍好一张充满美好回忆的班级合影,就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想拍出一张感人的生活小品,就要细心地感受生活,不断提升审美情趣,等等。摄影教学把这样的美德教育融入其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通过鉴赏名家名作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人文素养

在高一年级的一次摄影课上,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我国著名摄影师焦波的摄影组照作品《俺爹俺娘》,在欣赏一幅幅照片的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等话题,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学生都认为欣赏了这些作品后,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更感受到了平凡生活里不变的浓浓亲情与恩情,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提到自己父母的辛劳时还流下了眼泪。优秀的摄影大师,不管是他们的作品还是他们的人生经历,都隐藏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关怀。在摄影课堂中对名家名作进行鉴赏,是一种知识汲取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一堂好的摄影欣赏课能同时起到美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欣赏世界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通过欣赏我国著名摄影家谢海龙的作品组照《我要上学》,不但能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善举,同时会感恩所享受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此外,摄影者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也深深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升华。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中学的摄影课程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技艺传授,如何通过有效的摄影学科的教育教学手段将德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当下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价值取向的网络时代中辨别是非、分清优劣,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导向,让摄影学习更具有时代的教育意义,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力钢.青少年摄影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上海教育,2007(9)

【作者简介】李 高,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美术老师,南宁市中小学特色艺教摄影工作室主持人。

(责编 王悦之)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诸暨市学勉中学
Passage Four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