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美学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

2020-07-14 21:39王子帆
速读·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美育高校大学生

王子帆

摘要: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的基地,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逐渐提开,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愈加倍受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体,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大学美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所以高校应树立正确的美育育人观念,建立完善的大学美学课程体系,致力于打造丰富的校园美育文化,以提开大学美学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美育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审美能力作为新时代入才必备的能力之一,更是高校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于以重视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中,突出大学美学教育的指引。首先,要求高校的美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将大学美学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始终,以高校应有的育人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接受美学教育的培养,同时也要求高校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正视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巩固大学美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其次,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应增加大学美学教育的比重,提升美育课程建设的质量,设置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科学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设计课程组合,为学生正确认识和提升审美能力提供课程引导;最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美育育人的理念,加强文明校园建设的水平,提升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质量,使学生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来接受美学的熏陶和教育,从而在无形间培养起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受,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会审美的人”。

一、大学美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对大学美学教育的要求

大学兼具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功能,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们作为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服务社会、反馈社会,为社会各界的发展不断注人新鲜血液。但是随着他们不断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其过程中会发现除了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审美能力等“软实力”的素质,更加能够帮助他们在职场中走得更高更远。审美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信息获取的过程,具备美感的信息传达会大大提升传达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企业中的方案展示、产品设计、宣传物料等大多数工作任务,都会涉及审美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各行各业在新时代语境下新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虽然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必备能力,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只占少数。為了改善这种情况,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2019年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就要求高校逐步提升对大学美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美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二)高校对大学美学教育的作用

大学美学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虽然看起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实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而且和其他各个学科门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美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德育、智育、体育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所以美学教育也应该始终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审美能力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大学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而且全面的美感教育,提升大学生主动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最终逐渐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品格,这也正是我国大学美学教育中的重要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终生意义的影响。

二、大学美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对美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高校教学理念收到实用主义的影响较大,无论是专业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都认为只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才是大学的主要培养方向,更加贴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用性,而相对之下,美学教育的实用性不强,应用范围也不那么广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没有被企业过多强调,所以高校对大学美学教育的观念普遍不强,认为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来说,还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上来说,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能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附加能力,所以对其重视程度较弱,甚至“艺术学”这个学科门类自2011年起才被独立确立出来。

这种观念上的弱化使得大学美学教育未能在高校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也相应地弱化了大学美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审美品格的培养目标,更未将大学美学教育思想良好的落实在课程培养环节当中,只是偶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体现,致使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审美能力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

除了高校对于大学美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误区,认为审美能力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能力,并不能决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水平,也不会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也理所当然的忽视了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

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在于,虽然从人们学龄前刚刚接受教育的阶段开始,艺术类的课外班就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但是这种艺术培养主要是为了辅助课堂主业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加分”来减轻升学时候的压力,可以说起初的学习目的就偏离了培养目标。而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升级,美学教育的比重逐渐下降,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已经无暇顾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他们将全部时间用于提高自己的分数,增加自己升学的几率。而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们将关注点集中于顺利毕业和择优就业上,普遍认为审美能力对于这两点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美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忽视了其重要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美学教育的课程比重偏低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业,高校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等,来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实现高校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但是通过对部分大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发现,大学美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普遍偏低,覆盖范围普遍较小,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德育、智育为主,尤其理工科院校的这种教学特点尤为显著。

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在教育部的号召下逐渐增加美学教育课程的比重,但这种美学教育课程也大多是趋于形式,不仅没有严格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同时也没有落在实处的课程评价方式,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评价的指标较为单一,仅仅只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体现。所以显而易见,当前大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美学观念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未能给予正确的课程引导,未能重视大学美学教育的地位,忽视了大学美学教育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无法实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格。

三、大学美学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

(一)高校应树立正确的美育育人观念

为了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美学教育的发展,首先从高校层面应树立正确的美育育人的观念,将大学美学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始终,以高校应有的育人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接受美学教育的培养,帮助学生更正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思想误区,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课程,丰富大学生在校的文化活动形式,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美学教育的水平。

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大学美学教育的功能性,而不仅仅着眼于审美能力对自身未来就业的实用性,更正自身对接受教育的功利意识,着眼长远,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打造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且具备综合全面能力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完善的大学美学课程体系

高校对于学生培养的引导方式主要为课程建设,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全方位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美学教育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首先要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受众群体应为全体学生,而非仅仅只包含艺术类的学生。高校应将课程教育的普遍性充分得到发挥,旨在通过课程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普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此外,课程建设的另外一个特征应是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培养是形成不了审美品格的,所以高校对学生的课程培养应是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且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教育的程度来设计课程组合。例如在大学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美学教育课程建设中,应当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上,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而在三年级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加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四年级可以着重于学生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全面协调的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高校应致力于打造丰富的校园美育文化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滋润学生、引导学生。

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当中逐渐进行的。学校应当致力于打造丰富的校园美育文化,使学生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来接受熏陶和教育,从而在无形间培养起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受。校园美育文化的打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同时还可以在校园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其他多种“软实力”,例如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念中,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大学美学教育首先应该在观念上得到充分的强化和落实,高校应更加重视美学教育的功能性,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美学教育实现改革创新,深化美育教學理念,巩固现有的教学体系,发展更加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加优化地整合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学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8(22):145-146.

[3]张欢.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美育提升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吴楚.美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定位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冯婷.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祝叶.大学生审美人格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美育高校大学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美育教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