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质疑 有效提问

2020-07-14 08:22俞小平
速读·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燕子课文语文

俞小平

质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质疑是人们对未知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质疑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愈来愈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情,鼓励学生质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确定教学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确定应该往哪走。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会创设各种给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的机会,然而紧紧围绕学生的质疑进行加工、重组,从而创设出更为有效的、更加明确的提问,展开有效的教学。

一、创设良好氛围,教会学生有效质疑

语文教学应不断地培植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质疑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中时时生成的资源。

听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是这样鼓励学生提问的。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他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学着李教授这样做,鼓励孩子们积极质疑。

质疑的方法很多,这里列举四种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课题处质疑。如教《燕子专列》,出示课题后,即可引导学生质疑:“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能飞行,为什么还要专列送呢?人们要把燕子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直奔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是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一个学生提到:既然输血不疼,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哭泣?这就是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是从课文冲突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前后联系起来,找出前后有冲突的地方,进行质疑,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认识。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这句话后就有学生提出:明明是这些孩子犯了错,可为什么老师还说他们可爱?”

四是从标点符号处质疑。就拿上面这句话来说,学生质疑: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其实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搞清楚了学生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注重点拨引导,促进教师有效提问

斯霞老师曾经说过:“不能因为学生问的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的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

说一个前不久我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件小事情。那是五一节前,我带了两个见习生。那天,我准备上《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早上到校后学生都在朗读这一课。上课前,小罗老师对我说,刚才有小朋友问她“课文中的‘芬尼是指什么?”我当时想,好啊,哪个小鬼这么懒惰,预习课文竟然连词语手册都不去翻翻!(因为关于“芬尼”的资料可以在词语手册中找到)上课了,我故意不作解释,等待孩子自己提出这个疑问。因为我了解我的学生,在这方面我给予他们太多的鼓励,如有疑问,一般情况下一定会提出来。果然,在请学生读了小彼得开给妈妈的账单后,马上有一位小女生举起了手提出了这个问题,竟然还有人附和。当然随即有不少孩子举起了手,而且把这个德国货币单位介绍得十分清楚。也许到此为止已经够了,但我不想放弃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问那些同学:你们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他们有的说是从词语手册中看到的,有的说是从字典中查出来的。我在充分肯定那些同学后又问: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可以想些什么办法自己解决?孩子们的办法很多:到网上去查;到图书馆去查;到书店去查……我说:当然不懂问老师也是一种好办法。应该说,问到这里,说到这里,孩子们学到的早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质疑“芬尼”这个问题的价值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愤不排,不启不发”,也就是说不到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提问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排之际,问在矛盾之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排”状态,在学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失时机地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問得巧,愚者问得笨。”黄全愈博士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这样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难怪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猜你喜欢
燕子课文语文
燕子
燕子叫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燕子一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