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理论构建

2020-07-14 17:10翟禹
关键词:文化旅游长城村落

摘 要: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区域是黄河文化的最北端,主要地段是今天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和土默川等广大地区,是为内蒙古黄河文化区,这一地区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高度交融汇聚的地带,其中最为显著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是长城文化和村落文化。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文化成为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构建的历史文化基础,因此应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开展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并以综合多维视角探讨长城和村落两种代表性综合型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此外还要重视长城和村落文化的区位问题,开展多部门、多领域和多角度的合作,实现合作共建、合作共赢,同时要以内蒙古黄河文化为中心开展历史文化基础性专题研究,重视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交通建设问题,注重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关键词: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长城;村落;价值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25-05

“沿黄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开发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重点区域之一,从地理范围来说涉及地域非常广泛。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沿黄经济带的内蒙古地段,主要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和阿拉善左旗,总体来说属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内蒙古黄河流域地理范围之内,可按照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思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核心区,包括呼和浩特中南部、包头中南部,鄂尔多斯黄河沿线、乌海全境、巴彦淖尔河套地区以及阿拉善左旗黄河沿岸;二是辐射区,即在呼、包、鄂、乌、阿、巴这五盟市核心区以外的其他周边区域。根据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倡议,我们提出了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设想,这一设想其实是与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呼包鄂城市群等区域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关于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应当是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形成一个有着完整个性特征的区域社会,因此要想对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实现理论建构,首要地应当是明了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目前学界现状来看,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微视角开展区域文化旅游研究的成果虽然较多,但对于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建设的研究尚未受到关注和重视。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问题,他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草原丝绸之路关系密切,与内蒙古自治区承担“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高度吻合。

目前,以黄河为核心区域文化概念开展研究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主要有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黄河文化史》、{1}陈梧桐《黄河传》、{2}王天顺《河套史》{3}等,此外还有陈育宁先生对鄂尔多斯区域历史开展的系列研究,{4}这些成果中对内蒙古地区黄河文化、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黄河区域文化的核心地区鄂尔多斯(河套地区)有过一些总体上的论述,但是由于没有更多深入,且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黄河区域文化开展的研究,故这些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尚不全面和深刻。此外,从普遍性研究来看,目前与本文所要论述的研究专题有关的成果主要有刘庆余先生的《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以京杭大运河为个案考察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5}苏明明先生的《依长城而居: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一书以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6}

一、“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历史文化背景

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山水相依,交融交汇,黄河发源于青海青藏高原,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从地理上讲,黄河流经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关中盆地、宁夏平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陰山山系、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众多中国境内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而这其中具有鲜明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地域特色的地带当属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阴山山脉一系,这是黄河流域地带与草原文化高度重合的地带,也是今天内蒙古地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呼包鄂经济圈”。内蒙古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处自然地理上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既是草原文化的集成区、核心区,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牧文化交错地带,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文明现象都是由此生发,对于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型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这个农牧文化交错带的核心区恰恰是黄河流经的鄂尔多斯、河套和阴山中段(以土默川为核心的广大阴山南麓)地带,因此从历史人文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双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

这一区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地带,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和北部边疆中的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是在这一地带发生的,这一地带是整个黄河文化区域的最北端,在东-西绵延的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的广袤区域内,丰富多彩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迹遗存,尤其是建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历代城址和长城等军事防御设施、行政建置等遗存实物见证,还有大量人居聚落遗址、民间信仰和社会生产生活遗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是以长城及其相关遗迹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堡寨、城址等军事和政治聚落以及与此相关的村落文化和移民文化等等。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的历史演进历程是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根据目前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初始与勃兴(先秦两汉至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底定与繁荣(辽宋夏金元明时期)、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最终形成与稳定持续发展(清代至民国时期),此外还可以根据现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总结归纳出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价值(1949年至今),总结出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以及在新时代的未来走向。

在这一区域之内,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存都与黄河流域这一自然景观和自然遗产有关,历史的发展使得这一横亘东-西的带状地区成为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地带,成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互补、促进的地区。从欧洲、中西亚沿草原丝绸之路而来的外来文化,经过这一地区吸收并中转传至中原,中原文明也在这一地区经过草原民族的吸收与改造借由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全世界。内蒙古地区的黄河文化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交融文化。从宏观来讲,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地带。从微观来讲,以内蒙古地区黄河区域文化带为本位视角(核心)向四周辐射,均在不同时代与周边地区有着频繁的互动与往来,但因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类族群,使得这一地带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呈现出迥异于周边文化之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地理单元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黄河也不再仅仅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和历史遗存线,而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群体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包含于其中的多种类型的文化具象均以鲜明的“黄河特色”呈现,并以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式留存至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时的讲话中提道:“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因此,站在中华民族重要象征和重要精神文化标志的角度,将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借此开展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历史研究、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可以这个为区域性研究框架,对囊括于其中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从而对这一区域的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

二、以长城与村落文化为重心的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思路

在以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研究总框架下,应选取这一区域内最为典型、涵盖最广和最具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为重心,而符合这一标准的旅游资源主要就是长城文化和村落文化。

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长城文化。内蒙古是中国历史上的农牧文化交错地带,我国长城遗存总量的绝大部分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历代长城及其相关遗迹遗存,总量丰富、跨越时代齐全且种类繁多。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历史上经常是祖国的“北部屏藩”,当前更是祖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是历史上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反复争夺的地方,激烈的斗争让这一带分布了自战国至明代的大型军事工程设施——长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城,在万里长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境内分布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西汉、东汉、北魏、隋、北宋、金、明等王朝政权的长城,分布于长城墙体之上及周边的单体建筑、关隘、城堡和其他相关遗存多达万余处。据统计,各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总长达16000里,为中国长城的三分之一。内蒙古长城修筑朝代之多,长度之巨,成为中国长城之最。多道长城横亘在呈东-西狭长分布的内蒙古地域之内,在黄河(内蒙古段)区域就有着战国、秦汉、北魏、隋、金、明等多个朝代的长城墙体基本呈东-西走向分布,在这一以长城为主线的狭长地带,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遗留了大量文化遗存,内涵非常丰富,长城作为游牧与农耕生产方式的分界线,也成了这一区域的核心标识。

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还具有特色鲜明的“遗产·人居·景观”型村落文化。{7}在内蒙古的黄河流域地区,这一地带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发达著称,虽然内蒙古地区属农牧混合地带,但在中西部地区的黄河流域地区,仍是以农业占据主体,而村落则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聚居社区,其中承载了这一地区最典型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尤其是存留在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和土默川地区的大量具有鲜明农耕与游牧融合的村落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文化遗存,如召庙、戏台、民间信仰与祀神,还有城址、古代历代聚落遗址、宗教信仰痕迹等等,鳞次栉比。许多传统村落基本上由历史建筑尤其是召庙、人居村落和文化與自然景观三部分构成,具有显著的“遗产·人居·景观”内涵模式。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其主要特征是传承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的最佳见证。”{8}但是,往往在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特色,尤其是在北方草原地区,逐渐融入了草原游牧的生活特征,村落中的蒙古定居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便是明证。对于内蒙古传统村落来说,这就具有了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因此,可以长城文化和村落文化作为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两个重要的文化基础信息,也可称其为两个主线和核心。

三、“长城·村落”型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

本文所提出的基本思路是以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内的长城文化与村落文化这两个主要旅游文化类型作为重心和主要特征,开展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

(一)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视角开展内蒙古沿黄经济带长城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线性文化遗产是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的,其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基本形态非常明确,即“线性”,长城及其所承载的各类文化遗迹遗存,就是一处非常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内蒙古沿黄经济带区域内构建长城文化遗产走廊旅游区,要开展的工作包括明晰长城文化遗产走廊的组成部分、对遗产价值进行评估和描述、提出保护利用开发的策略。其中,长城文化遗产的内涵要划分层次,根据重要程度和遗产开发利用的价值初步拟定划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外围区,每一个区域中所包含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因子各不相同,核心区中主要是长城遗产中最重要的长城墙体、各级城堡和金石碑刻、寺庙、戏台等相关遗存,这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品牌。

(二)以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开展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村落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全面调查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内的具有特色历史建筑、民俗、生态和景观等文化因素特征的村落,按照“遗产·人居·景观”的文化旅游认知模式,对村落文化进行梳理整合,以村落为主要核心旅游点,推进并扩大遗产旅游的波及面,构建一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村落文化旅游線路,并将这条线路与沿黄经济带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以综合多维视角探讨长城和村落两种文化旅游走廊的深度融合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长城文化和村落文化这两种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对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总体建设与综合发展起到的作用是龙头效应,在文化旅游走廊构建中占据着主体地位。长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而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就是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当着力挖掘长城沿线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内涵,对其概念、特征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和判断,尤其是文化旅游方面的价值,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内蒙古沿黄经济带长城与村落文化旅游走廊体系。

四、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遗产保护与开发

在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构建过程中,因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草原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故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综合性的,主要有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量定性等方法。此外,还不应忽视一些重要的切入点,主要包括区位优势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优秀文化品牌的打造问题以及旅游承载力的控制问题等等。

(一)重视长城和村落文化的区位问题

对其区位优势和劣势要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我们可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本理论视角,对内蒙古黄河文区域所囊括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调查,摸清家底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特征总结以及现状分析。还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和遗产开发利用的价值将沿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初步拟定划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外围区,从而按照系统化的认知方式挖掘每一个区域中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打造不同层级的文化品牌。

从文化资源的内涵类别上来说,可将内蒙古黄河文化划分为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文化两个大类。可以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开展内蒙古沿黄河文化区域的调研工作。首先,要全面调查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内的具有特色历史建筑、民俗、生态和景观等文化因素特征的村落。其次,按照“遗产·人居·景观”的文化旅游认知模式,将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开展多部门、多领域和多角度的合作,实现合作共建、合作共赢

在开展调研与研究的同时,应积极与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参与研发,促进文化遗产社会效应的转化。这项研究重点有三:一是打造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高端优质旅游文化品牌;二是设计保护与利用深度结合的文化遗产展示和旅游文化线路;三是研发独具草原文化、内蒙古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三)以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的基本内涵为中心开展历史文化基础性专题研究

这个所谓的基础性专题研究,主要指的是开展蒙古与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草原历史文化、民族历史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专题研究,对于其中具有重大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和重大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进行专题攻关研究,力争做到对其历史演进过程、文化价值和内涵、保护开发潜力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理清脉络,从而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例如,目前有关内蒙古专题史的研究,学术界开展较少,而有关长城的专题史更数空白。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内蒙古地区历代长城修筑的历史做一系统梳理,同时对于长城有关的军事防御体系、农牧文化关系、北部边疆史地等问题进行研究,从内蒙古长城的先声——最早的城墙及其传说、战国时期秦燕赵诸侯国的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隋、北宋、金界壕和明代万里长城以及内蒙古长城的转型发展期——清代北疆地区的长城建设与长城区域社会的形成、有关长城及长城学研究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等这些方面开展具体研究,希冀有利于今天内蒙古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

(四)重视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交通建设问题

交通的建设与长城和村落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到文化旅游走廊的价值体现和全域旅游文化线路的顺畅,而文化旅游走廊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考虑到交通建设成就和实际状况。

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应在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框架下,以这一区域内最核心的文化旅游为研究目标,这两大核心资源是本区域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而且在这两个核心资源概念下,能够基本上囊括区域内绝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这在目前国内区域文化旅游研究中尚不多见。从研究目标和方法上来说,以挖掘长城和村落文化内涵、分析遗产构成、评估文化旅游价值,从而构建文化旅游走廊为目标,研究方法上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手段,在全面掌握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以遗产、人居和景观价值的评估认知入手,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构建文化旅游走廊体系。如此,这样的逻辑路径将对内蒙古沿黄经济带城市群(尤其是呼包鄂)、生态环境(如黄河治理)和全域旅游市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将更加有力扩大公共文化供给,改善内蒙古中西部长城地带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及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而这也是符合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

——————————

注 释:

{1}徐吉军,李学勤.黄河文化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梧桐.陈名杰.黄河传[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天順.河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陈育宁.鄂尔多斯史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5}刘庆余.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6}苏明明.依长城而居: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7}翟禹.遗产·人居·景观:北疆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包头地区为例》(独著).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J].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8}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

(责任编辑 徐阳)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Corridor Along the Yellow River Economic Belt in Inner Mongolia

ZHAI Yu

(Institute of History,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o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area of Inner Mongolia is the extrem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which is today's main location, such as large areas of Hetao area, ordos and Fumed area, and it could be called the Yellow River area of Inner Mongolia. This area is a farming culture and the nomadic culture highly blending together,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the Great Wall culture and village culture. The Yellow River area of Inner Mongolia become the cultural tourism corridor along the Yellow River economic belt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corridor along the Yellow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esearch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Wall culture and the village culture. Also,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Great Wall and village culture, and develop cooperation between many departments, various fields and multi-angl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carry out basic research o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reating excellent culture brand.

Keywords: Economic Belt along the Yellow River; Cultural Tourism; the Great Wall; Village; Value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长城村落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