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2020-07-14 16:04罗亚祖
关键词:思想内涵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罗亚祖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十八大以來中国共产党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认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本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探究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原则,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94-0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认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六论:生态文明兴衰论、自然生态动力论、生态文明文化论,生态保护安全论、生态民生权益论、生态文明共享论。

一、生态文明兴衰论

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兴衰进程的高度,积极把握自然发展与人类文明更替进程规律,做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对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性。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给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带来掠夺性破坏的现实,论证了生态环境对工业发展、进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英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以及《自然辩证法》等多篇文章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带来的不可修复的伤害,以至于反过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2],这就表明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民族发展带来的危害,为此,我们要端正认识,明确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之后,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时指出,古今中外,生态影响文明兴衰的事例很多,“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经水草丰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以致古代丝绸之路盛况不复存在。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此,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兴衰论”表明了要想实现人类文明的永久延续,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良性循环,这就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重新审视自然生态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用历史思维考量人类文明进程,思考人类立足之本,进而为处理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指导。

二、自然生态动力论

生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产发展动力的变革。习近平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定位自然生态,提出了关于自然生态的动力功能。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张全面把握自然生态的价值,不仅要看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要看到其作为生产发展动力的价值,即作为自然力的价值。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种用于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并适应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基本要素。其中的劳动对象包括一切可能的自然物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自然界的煤炭、森林、太阳、土地,以至江河湖海等自然物质都是潜在的能储备,蕴藏着巨大的自然力[4],物质资料的生产,即人的劳动力的发挥,离不开对自然力的运用。因此可以说,这些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都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是生产力,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生产力。自然生态动力论深刻地表达了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一种财富,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富收益,“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5],要利用良好生态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中的资源要素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提供资源、能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然生态动力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深刻认识,将绿水青山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认识的巨大飞跃。绿水青山,就是中国的金山银山,可以为中国带来金山银山。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看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三、生态文明文化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指导,发挥先进生态文化对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其核心是价值观,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秉承生态价值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形势,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态文化,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精神支撑。首先,革新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要求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正视自然界、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把握自然发展规律、顺应规律办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他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6],因此,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高效集约经济,解决资源有限性和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自觉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7],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

生态文明文化论也体现了中国共產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继承和发展,如“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与共生;“道法自然”强调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想、举措等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四、生态保护安全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离不开相关制度约束机制的发挥。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以制度保证生态安全。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制度因其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成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他们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私人利益,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随着而来的浪费。而在人们利益差别及分化长期存在的社会条件下,只有通过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利益,进而为因这种利益分化带来的对自然的破坏行为遏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为了发挥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资本手段的运用,避免不了经济主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且社会主义依然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差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加快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约束,遏制各利益主体对生态环境的无序开发和使用。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进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之一,并以法律和制度作为重要支撑的高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要使法律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的“雷池”,一步也不能逾越;要使制度成为生态破坏主体的“牢笼”,要将“笼子”扎紧,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发挥法律、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一,完善制度架构,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9],完善保障生态文明保护和治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保护及治理提供全方面的制度体系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审议并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制度支撑。其二,确立生态保护安全线,“加快构建和确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牢固树立生态制度红线”[10],以底线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受到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政府部门要落实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行为的查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更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要加快革新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等。此外,要建立环境及资源利用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以及资源承载能力监管预警机制等,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

生态保护安全论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的战略部署。以制度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用法治理念确保生态文明的实施和实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固支撑。

五、生态民生权益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切实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使人民共享美好生态环境红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在自身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人民立场观、人民价值观、人民发展观、人民权益观等。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和发展生态、围绕良好的生态为民、推进良好的生态利民、最终实现良好的生态惠民,充分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和民生的深刻把握,他站在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高度,统筹环境和民生,努力“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11],充分保证人民的生态权益。十九大报告做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的论断,一方面体现了人民需求的丰富和转变,从过去“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态权益的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生态权益的决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着宜居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生态环境权益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权益的进一步发展和把握,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内涵,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从老百姓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出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2],使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生活日益美好,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六、生态文明共享论

生态文明共享论不仅体现在生态成果共享,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共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且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共生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生态系统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共建生态文明,一方面,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治理观,另一方面,实施全民共建、国内国际共同参与,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园。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13],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自身有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一系统中,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存在,其实践活动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人正确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的时候,才能保证自然界按照本来面目发展,人和自然才能共享生态系统为其带来平衡环境;当人实践行为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给自然造成严重后果,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且“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4]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而且通常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较为完整地认识人类自身活动给自然造成的全部后果,因此,人类活动要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大系统内的发展共享。生态文明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做生态文明的推动者、践行者。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所有,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建。此外,自然生态的“公共性”和“无界性”,决定了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理应由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问题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参与,需要各个国家主动承担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在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上,加强全球合作。

习近平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15]。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传统的空间内涵上,山水属于一个空间系统,林田草属于另一个空间系统,但它们又共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在自然生态大系统中,实现各自子系统的良性循环,共同支撑大系统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实现自身的正向发展。因此,在生态治理问题上,要树立系统思维,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实现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共建“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的美丽自然。此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6],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承担全球生态治理的义务,呵护共有的美丽家园。提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维护全球生态正义,也属于生态文明共享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直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制度改革、文化理念、两型社会、国际协作等的重要变革,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2〕〔3〕〔5〕〔8〕〔9〕〔11〕〔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3,13,23,99,109,33,3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7.

〔6〕〔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20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10〕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28.

〔12〕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14〕〔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出版社,2017.50,58-59.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UO Ya-zu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6,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mbodies the profound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atural world, huma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ide to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a view to helping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