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0-07-14 10:26郭亚娟李俊杰韩冰
科教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工科校企育人

郭亚娟 李俊杰  韩冰

摘 要 随着科技及社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其中发展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及鲜明特点的卓越工科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地方高校的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新工科 育人模式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26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mong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engineering compound 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Science College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talents in new energy major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practical measur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suitabl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自2017年教育部在復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开展关于如何发展新工科的研讨会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为核心的发展新工科的建设思想。如何发展新工科以及如何培养一批能够应对目前机遇和挑战发展国家经济,及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新工科卓越人才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1]有鉴于此,各地方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发展道路,找到发展目标非常重要,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培养工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自身素质优及特点鲜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显然尤其关键。本文以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目前新工科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地方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实践的重点,为提高工程人才建设质量,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新能源背景下卓越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后,2012年又将原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入该专业,隶属能源动力类专业下设课程。随后各大院校开始开设新能源专业课程。[2]张家口地处高原与平原过度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力与太阳能资源优势,并且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及光伏发电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在此背景下,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根据地方特色,于2014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首次招生,旨在为地方输送具有新能源专业知识,创新科研能力强的卓越人才。目前该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就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做如下阐述:

(1)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分散。就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该专业所属理学院,传统理科教师和目前工科专业虽有交叉但不能很好的融合;新能源专业虽涉及物理学科,但仍需要掌握电气、材料、机械等多学科知识,当前大多数教师所学知识门类单一,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专业只能根据现有教师知识水平设置培养方案,因此不同高校对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北方学院侧重太阳能及风能方向,其他高校依附老牌专业也有侧重于光伏材料的开发,同时还划分成上游的开发路线和中、下游的生产运营方向。[3]因此不同高校对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在探索阶段,未达成共识,因此存在授课内容分散,标准不一,毕业生掌握核心内容差别较大的缺点。针对于目前状况,教育部已规范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校根据规范以及地方特点,重新修改培养方案,确立两个培养方向,一个针对当地风光储示范基地设置风力及光伏方向,另一个针对当地领克,及沃尔沃等汽车制造商的落地设置新能源汽车方向,预计2020年开始启用新的培养方案。

(2)实践教学不足;实践基地匮乏。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优秀的实践及动手能力,然而目前该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发展的需求,多数实验课程只停留在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缺乏让学生思考和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无法很好的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同时目前的实践实习基地匮乏,校企不能很好融合,即使大四学生有实习过程,但是大部分实习仅停留在教学任务表面,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或者为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仍需要不断改革。[4]

2应对思路及具体改革措施

在新能源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依靠高校的力量培养多学科融合,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很难实现的。针对上面问题,发展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如何将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有机整体是目前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教师开展课程的依据。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更新,不断追踪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匹配度。[5]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旨在发展地方经济,根据地方经济形势修订培养目标。河北北方学院自2014年开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已经对该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修订。培养目标从最开始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新能源专业基础知识,变更成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使毕业生能够更快的对接企业。为此学校不断增加学生的实验及实践课程,在最新版本的培养方案中,将教学周从原来的18周改为16周,另外两周作为实训周,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未来也考虑将培养模式转变为3+1模式,在学校进行三年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习积累,然后再去企业中培养1年,这将大大的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适应企业需求。

(2)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实现互利共赢。当前大部分企业只追求短期效益,认为校企合作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甚至有些企业只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培训和实训平台,学生也反映在企业并没有学到更多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一方面是企业迫于压力,害怕学生在企业出现事故情况,承担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是企业认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平台,最后企业并不能从中获利。在这里就需要政府的参与,通过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优势,实现产教融合。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当起到引导和沟通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为双方搭建桥梁。有效的沟通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高校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同时,就企业无法看到长远利益的当下,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保障企业的基本利益,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更好的保障校企合作。[6]为此,河北北方学院与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共建成立了“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通过“政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了专业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渠道,打造了协同育人新模式。

(3)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及资源的整合。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培育,高校除了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外,对高校教师的培养也不容放松,尤其是对于新工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水平,还要具有创新及企业生产的能力,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教师也要利用该契机,坚持走出学校,到企业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基本的生产经验,通过实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扎实自己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针对性的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优质人才。同时,为深化校企合作,高校不仅要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培养,还有必要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专家请到学校为学生做更专业的培训,更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生产运营打下基础。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资源整合,发挥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优化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除了校外实习实践外,校内实践也同等重要,高校可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向学生开放教师的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7]

3 总结

在新工科发展的契机下,如何办好地方高校工程学科建设,是各高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河北北方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新工科模式下卓越人才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分析。当前地方高校新工科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阶段,如何更合理建设和发展仍需要各地方高校进一步探索。在协同育人上也需要各高校、政府、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改革创新,改进协同育人机制,为推动工程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进步做出贡献。

*通讯作者:韩冰

参考文献

[1] 王春东,朱百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9.9(5):519-523.

[2] 崔秋娜.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實践[J].广东化工,2019(20):188-189.

[3] 冷家融.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探析[J].机电教育创新,2019.50(23):210.

[4] 韩冰,吴婷婷.新能源专业新工科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8(32):

[5] 张兰红,何坚强.地方院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6).

[6] 冯娜娜.浅谈新工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3).

[7] 马林,李俊杰.“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4):87-88.

猜你喜欢
工科校企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