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相关探究

2020-07-16 03:48蔡东方汪晓莺
学理论·下 2020年7期

蔡东方 汪晓莺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价值所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09-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提出構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且以分阶段的战略安排进行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了信心。

一、现代化之问

(一)现代化的界定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现代化的开启和实现过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加之现代化在横向上具有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在纵向上具有前后阶段联系交织的特点,因此学术界对现代化很难有统一的定义。但总的来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现代化表述的是一个国家从欠发达时期到发达时期的综合过程。《资本论》中有以下概述:“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31这一观点点明了现代化的历史路径,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说的这个“未来景象”,并不是对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表示赞同,他只是从整个世界的立场出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起始、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其他落后的、还未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提供先进国家的经验或是教训,这样对于前者来讲,可以明确本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及预测其发展方向。此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出了历史财富总和,但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其制度下生产关系固有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带来严重的危机,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和工业社会的发展越趋于成熟,无产阶级革命越趋于到来。

综上看来,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和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持续的、系统的变迁过程和所达到的超越过去的一种发达状态[2]35。既指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深刻变化,同时,亦指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繁荣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别

现代化有两种类型——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者发端于工业革命,也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伊始,其在时间上要远远早于后者,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

资本主义的扩张、经济掠夺和军事霸权等曾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在受到侵略之前社会相对封闭,发展速度缓慢。资本主义的掠夺奴役,拉大了贫富差距、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文明冲突。即使在今天,经过改头换面且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仍然侵略和掠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此外,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出现了生产过剩、失业等后果,进一步加剧了现代化生产力难以造福广大工人阶级的局面。

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可以在一个更高的水平、更广的范围、更长的时间内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没有对外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干涉他国内政,而是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这其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思想,为整个世界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资本主义制度虽有弊端,但毕竟给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工业文明在两百多年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无法超越的,不可否认其积极影响,但由于两者性质上互相区别,同时又受到历史背景、制度安排等因素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自然是批判性借鉴。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等人就提出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唯一路径的相关观点。抗日战争时,党的相关文件中开始出现近代化、现代化等词语,那时的领导班子认为只有取得革命的成功才能为现代化创造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个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中国,相联结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终于结束了动荡已久的局面,这使得现代化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那时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工业国,强国重心自然是在经济方面。紧接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式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还体现在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也在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3]125但是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来看,当时主要还是发展工业以最终建立一个工业化强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强国思想,强调四个现代化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而是以此为主兼顾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和政治,也要加强教育提高整体文化修养,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民族提供宜人的居住环境,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小康”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小康就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之前的现代化思想有所不同,小康社会所体现的现代化更加注重民生,自此,“小康”一词因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加上简洁的表述而得到广泛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在习近平主席的诠释下进一步发展。一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相统一。二是为了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性,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被认为是“第五个现代化”。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启

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到了战略性地位,正式宣告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开始。我们几十年的建设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走下去必须实现强国,而现代化是实现强国的必经途径。其实,走社会主义道路和现代化道路都是为了强国以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也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体现。

经济领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与私有制不同,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4]108。致力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当前,这些要求和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有力,2017年我国GDP高達80多万亿元,相对改革开放初期而言,增长了226倍;我国服务业跃升为龙头产业之后,一直保持较高贡献率;此外,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国家宏观调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在多年的奋斗之下,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突出。鉴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系列措施。

政治领域要充分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化政治强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5]81。要积极落实好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且听取人民的心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民主的建设和法治的健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的光荣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此外,国家的繁荣稳定、社会的美好和谐都依赖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贯穿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每一个方面。当然民主法治的现代化更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在政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文化领域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在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激荡的今天,核心价值观显得日益重要。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国家都将思想文化的发展放在了战略性地位。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曾中断,对于资本主义文明没有单一化排斥,并进行了批判、学习。文化建设领域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障好人们的文化权益。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文化产品出口成绩斐然,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社会领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发展为了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6]15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时代的主人,也是历史的阅卷人,现代化这项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贫困人口极速减少。此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幸福。

生态领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强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8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29。现代化建设和“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体的,中国强起来绝不可以走资本主义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9]74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日益改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日渐完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上日程,中国为整个地球村开创了现代化环保新模式。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所在

(一)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它从学术话语、群众话语、国际话语等方面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它所呈现的“人民主体”的根本价值理念、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观以及绿色生态的新型文明观等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批判和超越,为解释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话语,结束了西方霸权掌控一切的线性史观,重构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逻辑,又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强大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说:“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10]22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1840年以来沦为资本主义侵略对象的中华民族历经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的浴血抗争,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日益强大起来,但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们的现代化发展不是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强大起来,但我们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相反,中国强起来将推动国际力量更加平衡发展。当前,虽然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时有发生,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步伐不曾迟疑,不论世界形势如何,中国秉持的这份善意不会改变。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讲:“祝福中国!祝福世界!”他用十分简短的语言表明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道出了中国人民对整个世界的殷切祝福,赢得了全球人民的高度认可。

(三)中国强起来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强起来了,也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就是最好的例证。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成功,这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共赢合作,也是对全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给世界的繁荣进步带来新的正能量。此外,针对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着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给出了时代的解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深刻体现出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所具有的广阔心胸。和古代的“大同”思想如出一辙,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在寻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处于地球村的所有国家应当交流合作、同担责任。英国马丁·雅克教授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看法,他认为这一理念是对全球治理方案的补充和创新,开辟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共治的文明之路,这一新理念超越了以往的零和游戏,将会促使全球发展迈进新的阶段。同时,这一理念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按照马克思著作所写,不论资产阶级国家目前展现出怎样发达的生产力,最终无产阶级国家还是会取而代之,到那时,国家形态全部都是无产阶级专政,当国家仅有的无产阶级消亡后,国家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殷切期盼的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叶方兴.解释、批判与实践——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29-35.

[2]巩瑞波.构建与超越:现代化中国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陆平山,黄沛芳.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黑龙江史志,2010(15):124-125,131.

[4]李孟剛,徐英倩.新时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J].理论探讨,2018(1):106-112.

[5]朱晓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动力机制研究[J].行政论坛,2013,20(2):81-85.

[6]辛向阳.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三大规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6):12-18.

[7]黄娟.“五大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5):83-88.

[8]王兰军.经济发展的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成就[J].中国金融,2017(16):28-30.

[9]王坤.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版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71-74.

[10]唐任伍.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意蕴[J].人民论坛,2018(34):20-22.

收稿日期:2019-12-16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项目《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治理的影响与作用研究》(18KS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东方(1995-),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汪晓莺(1965-),女,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