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绕不过去 那就科学地玩起来!

2020-07-16 03:46刘肖岑
父母必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电子游戏游戏家长

刘肖岑

不少调查都已显示:孩子已经越来越早地接触到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们的童年里必不可少的一种游戏方式。与其回避这个话题,不如早点儿思考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玩电子游戏。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说这句话时,不要天真地以为他们是希望能在晚餐的时候大快朵颐,其实他们是在谈论一款名为《绝地求生》的电子游戏。而且某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是拥有多年游戏经验的资深玩家。

电子游戏的利与弊

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玩电子游戏出现了一些问题性的行为,比如玩游戏的时间过长或者玩了一些内容不合适的游戏,的确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睡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眼睛产生影响、饮食失调,造成身体肥胖等。另外,从心理层面上来说,这也可能会增加个人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当他玩暴力游戏时,可能会变得比较抑郁,共情能力和社交行为减少等,这是电子游戏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不过,我们需要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游戏成瘾或者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往往是因为他在现实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电子游戏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换言之,当孩子的现实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许多和电子游戏有关的问题行为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如果孩子只是适时、适度地接触一些内容比较合适的电子游戏,这对孩子没有过多的害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认知、情感等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关于电子游戏的研究结果显示:让幼儿园里两个同班级但不是好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5分钟的电子游戏,这份友谊至少能够延续80多天。这个研究表明,有策略地让孩子玩电子游戏,不一定会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紧张,反而有利于孩子交朋友。

电子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了让孩子免受电子游戏的危害,真正享受到电子游戏带给他的益处,家长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引导孩子科学地玩电子游戏。

理解孩子,制定规则

孩子爱玩电子游戏很正常,孩子成长在数字时代,是数字原住民。电子游戏有很强的互动性,上手操作容易,强化反馈也特别快,只要接触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很喜欢玩。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尽可能地跟孩子通过协商的方式制定玩电子游戏的规则。

拒绝“电子保姆”

无论是将电子游戏作为“哄娃利器”还是“电子保姆”的做法均不可取。电子游戏虽然能为孩子带来即时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不等于长久的快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让孩子感到更快乐的,应该是父母的陪伴。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以让电子游戏充当良好的亲子沟通的桥梁。比如,在孩子接触电子游戏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在一旁陪伴,并在合适的时机就游戏内容予以适当的提问和反馈。另外,如果爸爸妈妈能固定地陪伴或与孩子共玩电子游戏,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有助于孩子把电子游戏与积极的人际互动相关联,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并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以身作则,排除技术干扰

如果希望孩子不致囿于电子游戏的桎梏,那么父母首先应当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成为“盯屏”的低头一族,但自己却手不离机、眼不离屏,这显然无法起到躬身示范的效果。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互动因受到电话、微信等信息干扰而中断时,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产生烦躁、沮丧和生气等消极情绪,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美国儿科學会建议家长在陪伴6岁及6岁以下的儿童时,将手机设置为勿扰模式,在不使用电子设备时应将其关闭。

迁移游戏兴趣,探寻延伸活动

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玩电子游戏,是因为游戏为他提供了和同伴交流的话题,让他能够轻松愉快地吸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做的就是走进去、带出来。

所谓走进去、带出来,即家长可以主动参与到孩子对数字世界的探索中,跟孩子在数字环境里共同成长,同时还能引导孩子把电子游戏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探索。比如,当孩子乐此不疲地跟我们讨论“蜡笔物理学”的游戏时,家长可以借机给孩子介绍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当孩子对“汤姆猫跑酷”游戏津津乐道时,家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打造一个与游戏场景类似的闯关模式,让他和小伙伴一起去户外奔跑、竞技。

用“3W”原则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第一个W——When,即游戏时间。

家长就需要“游戏时间”跟孩子达成协定,至于如何规定游戏时间,我们可以综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健委和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

● 1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

● 2~5岁的孩子最好是在成人的陪同下一起观看屏幕设备。

● 6岁以下的孩子每次暴露于电子屏幕前的时间不可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并且每次使用电子屏幕的间隔时间要保持在10分钟以上。

● 在儿童进餐时或睡前1小时内,不要让孩子观看屏幕设备。

第二个W——What,即游戏的内容。

家长需要就“游戏内容”跟孩子达成共识。游戏内容对于孩子是否适宜是有一定的评判标准的。家长在为孩子下载游戏时,要查看有关游戏适用人群的说明,了解某款电子游戏对孩子的适宜性。另外,在孩子接触电子游戏之前,父母最好能提前测试一下游戏内容,及时开启软件的儿童模式,取消不良广告弹窗、插件自动下载和产品便捷支付等功能。

第三个W——Where,即游戏的地点。

具体来说,家长要注意不应将任何电子游戏设备放置在孩子的卧室里,而应当要求孩子在家庭的公共区域接触电子游戏。这样一来有助于父母陪伴孩子,并在适宜时机跟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二来有利于父母留意孩子的游戏时间与游戏内容,对不良的游戏行为予以关注和把握。

适合孩子的电子游戏推荐

家长该如何从海量的游戏中帮助孩子筛选合适的电子游戏呢?对此,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ABC法”衡量游戏与孩子的匹配度,然后再参考下述的游戏类型推荐做出甄选。

游戏遴选“ABC法”

所谓“ABC法”指的是我们要根据孩子在接触电子游戏后的情感(affection)、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on)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某款游戏是否适合孩子。如果孩子在接触了某款游戏后,心情变得愉悦,表现出了好的行为,掌握了健康的知识,发展了积极的心理品质,那么该款游戏就比较适合孩子玩。

推荐的游戏类型

体感游戏

体感游戏是一种将电子游戏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新型游戏形式,它兼具传统电子游戏与体育锻炼两者的优势。有的体感游戏操作简单,更适合孩子,相关研究显示,Xbox 的“水果忍者”游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

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能夠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减少攻击性的认知,并发展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各类合作游戏中,家长最好能为孩子选择可以直接以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的双人合作类电子游戏。如“Fingle”“双人挖金子”等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

益智游戏

优秀的益智游戏不仅具有较高的娱乐性,而且还能达到心智开发的目的。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游戏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更高、开放性思维能力更强。不少益智电子游戏是适合儿童的,如“我的世界”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成就感;“俄罗斯方块”游戏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恐惧感和愤怒情绪,提升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等。

其他被科学研究证实的对孩子发展有益的游戏

一些经过实证检验的、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中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父母甄选游戏提供参考。比如有研究表明,“打地鼠”游戏(注意画面不要出现过于暴力的元素)和“汤姆猫跑酷”游戏都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反应力和抑制控制等能力。

小提醒:

倒计时里多次提醒更有效

在履行游戏契约的时候,切不可不由分说强制孩子结束游戏,或严厉地指责孩子。可以在商定的游戏结束时间之前多次提醒孩子,让孩子对剩余的游戏时间产生一定的预期。另外,我们还可以对良好的行为表现予以表扬或奖励,让孩子在愉快的心境下欣然接受“电子游戏使用规定”。

猜你喜欢
电子游戏游戏家长
音频设计在电子游戏中的发展与使用研究
电子游戏的利VS弊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家长错了
内置电子游戏的运动鞋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