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以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公众号为例

2020-07-17 14:59邱梦莹
海峡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传播方式福建省

邱梦莹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发展最迅猛、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随着4G网络的普及、5G商用的推动,更是将移动互联网推上了“风口浪尖”。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介点对点的传播,使得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微信公众号就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青少年科普是一个向青少年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的变化,对青少年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2018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80%以上的青少年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超过60%的青少年对“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度。这也促使青少年科普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青少年科普传播方式的升级。

1 新媒体传播方式对青少年科普的影响

青少年科普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过程[1]。新媒体传播方式所具有的特性,给青少年科普传播方式和路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1 青少年科普传播结构的调整

传统意义上,青少年科普知识的传播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鉴于所传播知识的科学性、权威性特征,知识的传递往往发生在课堂、科技场馆等特定的场所。这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碎片化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传播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扁平化的结构特征。如何积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结构特征,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保证知识传递过程的科学性、权威性,是青少年科普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青少年科普理念的转变

当下,公众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正逐步从“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的范式转变[2]。但在青少年科普过程中,依然有不少的青少年科普工作者认为青少年只是知识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忽略了其作为内容的创作者、知识的传播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的身份。这一科普理念与新媒体背景下的UGC概念(即由用户制造内容、传递内容)产生冲突,也对推进青少年科普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提出新的挑战。

2 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公众号的现状与发展瓶颈

当前,新媒体传播与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多数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开通了科普公众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简称“中心”)作为推进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率先打造了福建省青少年科普新媒体平台——“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微信公众号。

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公众号自开通以来,积极宣传科普知识,发布各项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分享获奖学子的风采,选树优秀科技辅导员的先进经验,发挥了科普平台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中心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发挥公众号的线上科普作用,推出了疫情科普宣传专栏,对疫情进行跟踪解读,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以绘本、漫画、动漫的方式发布科学防控知识。同时,公众号还推出了“科普知识学起来”“宅家快乐玩转科学”等栏目,积极发动全省科技辅导员,在专栏上发布原创视频、课件,在线指导青少年开展丰富的居家创新小实验,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专栏得到了全省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尽管公众号持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保持着更新的频率,但有一些推文的点击率不温不火,粉丝的范围也没有很大的突破。分析其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方面,知识传播的载体还不够丰富。虽然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推出的新栏目中,采用了视频课件等方式宣传科普知识,但公众号的大多数推文还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知识“可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推文内容的来源仍比较单一。大量的推文内容来源于中心官方网站,主要发布各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还有一些来自全省基层科技辅导员的典型经验交流,以及获奖学生的分享。推文内容与“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媒体特性还有一定差距。

3 青少年科普工作与新媒体融合的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颠覆传统的青少年科普传播路径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背景下,推动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3.1 转变更新青少年科普工作思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传播理念的更迭,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也应与时俱进,将青少年群体视为科普内容的创作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3.2 探索创新青少年科普传播方式

微信公众号曾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产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已变得不再“稀罕”。因此,探索更丰富多样的媒体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少年科普知识传播提供了广泛的新媒介与新技术[3]。尤其考虑到青少年群体的特点,科普知识的“可视化”不再局限于图文并茂。当下,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早已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将青少年科普工作与“抖音”“虎牙”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创新科普工作思路,也是值得广大青少年科普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之一。

3.3 丰富发展科普内容创作主体

新媒体时代,内容资源仍是最为关键的稀缺资源[2]。以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公众号为例,若科普内容创作仅依赖中心主导,从长远来说,难以为线上科普提供足够的资源,因此,中心积极发动全省科技辅导员参与科普内容的制作,丰富素材和内容。但要开展更大范围的科普工作,还应发挥受众群体——青少年的作用,参与科普内容的制作与传播。例如,中心可以结合每年开展的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定期发布主题,在公众平台上向全省青少年征集视频,并择优发布宣传,既发动青少年为科普宣传提供内容素材,也能更好地增强“粉丝”的粘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心的主体功能弱化,而是将身份由“内容的制作者”转化为“内容的管理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对科普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发布的内容积极、正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全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传播方式福建省
胎儿三维超声科普知识
关于痔疮防治的科普知识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带刺的苍耳
MG动画短视频与气象科普知识传播研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咱们班的科普展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