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新基建

2020-07-20 03:25曹方王凡少宇
新能源汽车报 2020年19期
关键词:增加值高新区经济社会

曹方 王凡 少宇

区别于传统“铁公基”,新基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硬科技属性突出,将引发技术迭代嬗变、商业模式创新与消费市场之间持续互动升级的“红桃皇后”效应。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我们看到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潜力巨大,尤其是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孕育承载我国新基建的前沿阵地,将加快新基建赋能赋智赋值效应。

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基建潜力巨大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内涵丰富,科技属性突出。

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

从科技领域投资看,中国研發总投入约为美国的1/2,人均科研人员数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基础研究薄弱。

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9%,低于2017年美国(2.8%)、日本(3.2%)、韩国(4.6%)、法国(2.2%)。

从活动类型来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1.1%和83.3%,而美国分别为16.9%、19.6%、63.5%。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1209亿元,与美国2017年基础研究投入922.31亿美元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从区域水平来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只有6个,分别为北京(6.17)、上海(4.16)、广东(2.78)、江苏(2.70)、天津(2.62)和浙江(2.57)。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我国2019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分别比上年增长38.9%、26.8%和14%。

从国家战略布局新基建,科技赋能将产生显著的拉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新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创新示范效应决定了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从需求侧来看,高新区布局新基建有助于三次创业,服务于创业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来看,高新区布局新基建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

几点思考

一、发挥“头雁”示范作用,加强新基建顶层设计。

运用全局视角和全周期管理思维,新基建要兼顾国家战略利益与地方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筑牢基础。

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提升新基建投资效率。

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等领域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必须辨别新基建概念泛化及炒作,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产能过剩及重复建设。

三、突出区域特色优势,稳步推进新基建发展。

鉴于我国高新区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各异,下一步要紧密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分层次、多维度布局新基建项目,切忌盲目跟风、一拥而上。

四、坚持软硬结合原则,优化高新区新基建创新生态。

我国高新区既要重视数据中心、5G基建、IPV6网络架构等“硬基建”项目投资,也要构建起涵盖监管创新、金融投资、风险防控、安全保障等多维度的软环境,加快把“数字能”“信息能”转化成“产业能”“经济能”。

猜你喜欢
增加值高新区经济社会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