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探索

2020-07-20 03:25陈骥董彭赓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互联网

陈骥 董彭赓

【摘   要】 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势必要求气象服务工作的多元化、高效化和精准化。本文结合宁德市气候特点近些年农业发展实际,探索该市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指导作用,完善观测站网,提升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构建灾害防御体系及服务工程,强化人影工作等,更好的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关键词】 现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互联网+气象”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带,属于闽东地区,东部濒临东海,境内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沿海一带为小平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宁德市国土总面积2014.8万亩,农用地面积1795.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9.1%,其中耕地241.60万亩。宁德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茶叶种植基地、银耳主产区和太子参主产区。2011年已基本形成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的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依照当前宁德市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支撑,重点探索新时期气象服务模式及智慧气象服务,全力打造宁德市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及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1  宁德市气候特点及农业发展情况

宁德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由于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兼具沿海小平原,因此同时具备山地气候和盆谷地气候及海洋性等多种特点,春夏季节雨热同期,秋冬季光温互利。宁德市年平均气温为20℃,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无霜期长达235~300天。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发育,宁德市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突出该市山海兼备的资源优势,构建沿海现代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带及城郊平原现代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建立11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共流转土地1.57万亩,建成设施农业大棚1.02万亩,辐射带动农民增收8945万元,先后获取12个特色农产品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栀子名市等称誉。

2  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密切,天气和气候可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好坏,因此做好作物生长气候论证、农事关键期及重大天气事件发生前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各类气象灾害呈现出多发、频发现象,使农业生产遭受气象灾害的威胁造成的损失加剧,因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气象服务亟需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坚持融入现代化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出精细化、智能化气象服务,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3  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探索

3.1  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在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基础上,在重要农业示范园区建立气候观测点,安装小气候观测设备、电子显示屏等,主要对种植基地各类气象要素观测记录,为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预警及开发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供科学保障。宁德市自2013年开始建成福建省首个现代农业园区气象信息服务站,针对农业生产建设地温、土壤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降水、风向、风速等10个要素监测仪,配备LED显示屏和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技术人员每日对监测的实时数据分析,作出有关天气对农业生长影响的报告,通过LED显示屏向外发布,遇灾害性天气时,通过显示屏、大喇叭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防灾减灾建议及灾后补救措施等信息,有助于农民提前防御。2015年建成设施农业或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监测站网,2017年实现自动气象站点密度达到陆地8公里、沿海地区6公里、大中城市和经济集中区、易灾区域3公里。逐渐完善的气象观测站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3.2  提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

不断提高高分辨率的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将陆地监测精细化到城区、乡镇、景区,海区精细化到10公里网格,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在现有气象观测设备基础上,加强提升天气预报水平,积极与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合作,加强台风和流域性致洪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技术攻关,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加强地方气候论证,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做出正确评估。

3.3  构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构建覆盖到城乡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中。加强与农业等多部门合作,建立灾害防御联防平台,实现区域内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突发性灾害的决策服务、跨部门联动等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新媒体下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利用分区预警方式实现突发性强天气预警的全网发布。引入“互联网+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打破传统传真、电话、短信、邮件、气象传媒等逐份传递资料的服务方式,充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集成为农气象服务资料平台,有效地提升了现代农业智慧园科学管理水平。2017年全市共有94套智慧气象“农气宝”落户农业种植基地,用户可通过“农气宝”手机APP实时监测并存储传输设施农业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况、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解决了之前棚内气象监测直接采用小气候监测站高成本和种植户现用简易仪器设备无校准、数据不规范等问题。

3.4   强化气象为特色农业生产服务工程建设

宁德市成立以气象、农业为主的科研服务小组,把果蔬、茶叶、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打造成宁德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园区,针对千亩园区及全市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直通式气象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闽东茶园春茶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冻害,葡萄成熟期极易遭受涝灾等,宁德市气象局多方筹措,2018年9月主动联系保险公司商谈多类农业气象保险业务,贴合灾情实况,制定农业灾害保险理赔,推动其投保积极性,有效减轻农民灾害损失,维护农民利益。

3.5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积极开展农业抗旱、消雹、森林防火、库塘蓄水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2015年完成了30亩古田水库流域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基地建设,对周宁暖云增云基地设施进行完善,布设近程雷达,增设暖云人影作业点。同时,为提高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开展安全操作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充分发挥出人影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农业生产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随着气象为农服务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将会大幅提升,信息发布体系将会更加完善,气象为特色农产品的服务研究进一步加深,实现持续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坚实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金付.浅议气象服务在为三农服务中的优势和提高措施[J]. 农业与技术,2015(20).

[2] 李志锋,李志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 中国农业信息,2015(17).

(编辑:李丹)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气象互联网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