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不分”观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2020-07-20 03:23李悦
学理论·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

李悦

摘 要:“一多不分”即所有的人及事物都是不分的关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多不分”是世界观,是认为宇宙万物天地人之间不存在绝对分离与互不联系的问题,人必须从与他人、家国、社会,与他国、世界,与宇宙、万物的恰当关系出发,对“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从分析《道德经》中对待一般问题、治国治天下之道、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怎样立身处世以及如何养生保健五个方面入手,探索与验证“一多不分”观在《道德经》阐释域境中的呈现。

关键词:一多不分;《道德经》;道;阐释域境

“一多不分”的“一”(“道”或“理”)与“多”是自然宇宙的“统一”,是社会万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化和相互关系;“一”不是外在的,而是在“多”(万物)中。“一”与“多”是相互包含的、不二与“不分离”的,故称“一多不分”。“一多不分”这个观点是由唐君毅先生第一个提出的,他说:“‘一多不分观,即宇宙之‘任何一物之构成皆必含有‘多。”安乐哲尤其重视“一多不分观”,并将其充实、细化,扩充了其内涵。安乐哲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在比较中西哲学视野高度概括中国文化阐释域境(interpretive context,或曰“文化语义环境”)的术语。“一多不分观”表达“一”与“多”、特殊性与一般性、一以贯之与多样性、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相系不分[1]29。安乐哲曾说过:“‘一多不分宇宙观为儒学和中华文化内核;期待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呈现,需以儒学‘一多不分意识增强人类共同命运感,领悟从‘一多不分文化视野去理解中国与世界未来的途径。”[1]19

“一多不分”不仅深刻体现于儒学思想之中,其在诸多中国哲学思想流派上也均有体现。如在道家思想中,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哲学最高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德经》一书的主旨即为: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其规律行事,就合乎“道”,便没有办不了的事,可以“没身不殆”。否则“不道早已”,食恶果是咎由自取[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揭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条贯串着天地人的大法则,表明了“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系性、不分性。可见,在《道德经》一书中确实也蕴含着“一多不分”观。由此,本文将展开对“一多不分”观在《道德经》中呈现的初步探索。

一、对待一般问题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圣人见微以知著,在处理一般事物时,老子主张要把握事物的根本,以小见大,任何事物的生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总的根源,因此在认识事物时,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知道世界,却不能离开总根,不要耗尽,否则你就会失去自己。而天下万物也总是遵循着这个总根源发生、发展、变化。由此可见,“一”与“多”是密切联系、互系不分的。在认识论上,老子的思想蕴含有“一多不分”观。

二、治国治天下之道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老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他根据不同的情况将统治者分为四类。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存在的人,最坏的统治者是人民不重视他。老子理想的政治形势是:统治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从容不迫,很少发号施令,政权不能强加于人,人民安居乐业。老子认为,统治者可以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顺其自然,不干涉,人可以自由生活、自我发展。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述,自然不做它所做的,因此“道”什么也不做。“安静”“简单”“不想要”都是无所作为的内涵。如果统治者能够按照“道”的规律治理,不伤害人民群众,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和平。老子的政治幻想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式的愿望,但也体现出了君主与百姓之间“一多不分”的重要联系,任何一个君主都不能与百姓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整个社会也只有在贤君明主的统治下才会更好地发展。“一多不分”的这种价值观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不只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三、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三十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仍的时代。老子反对战争,这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蠢、最残酷无情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的可怕后果。在老子的社会政治主张中,他说,大国应领导小国,小国应奉承大国。他希望小国与大国之间的情况可以维持春秋时期的状况,永不改变。他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因为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老子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逊宽容,不可自恃强大而欺凌弱小。只有这样,大国才可以赢得小国的信任。从这个角度看来,老子的观点又是符合百姓们的愿望的。在老子对待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中,同样蕴含着“一多不分”的思想,整个天下为“一”,大国与小国即为天地间的“多”。老子运用“一多不分”观思考国与国之间的恰当关系,从而找出了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四、怎样立身处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守柔,是老子论立身处世的原则。他歌颂大自然中的水,认为水的美德近似于道。老子用大自然的水来描述和教导人。首先,水的性质被他用来描述一个高尚的人的性格,他们认为自己的性格就像水一样,一是柔软,二是可以停留在卑微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去抗争。最完美的人格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不仅要做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事情,还要愿意去自己不想去的卑微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想做的事。他可以忍受羞辱,忍受辛苦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和别人为名利而战。老子认为“荏弱”是万物生命力的表达,是真正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到一个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老子想要凸显事物转变的必然性。他没有坚持“守柔”和“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弱者可以战胜强者。“一多不分”观也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人已本能地把看到的天事、世事现象于心中从呈现的“关系”形态去对待,并且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作为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

五、如何养生保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老子用简洁的词语来形容形而上学的“道”。使用“谷”象征着“道”的虚拟形式的身体;使用“神”作为一个隐喻,“道”是指可以连续创造一切而不停止消亡,认为“道”是在无尽的空间操纵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它虚无缥缈、无边无际、永不失败、永不停止。“谷神不死”,反映了“道”的绝对性和无限性,即恒“道”。从道中演绎人性,反映了老子退而后进的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永远存在,是因为无私,而世间的“圣人”则是通过从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抽身而退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天下苍生推崇他为天子。从简单的辩证法看,老子认为利他主义(“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主义(“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主义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老子想说服人们走向利他主义。这种无私、忘我的精神有其积极的意义。人往往由于失掉与他人“一多不分”的关系而精神恍惚。在特殊状态下,人甚至能做到将“一多不分”的亲人、家国、天下、全人类皆如自己的生命般加以捍卫。具有“一多不分”价值观传统的中华民族所崇敬的英雄,向来是那些敢于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做出这样的英雄行为恰是由于英雄本人认为其个人与家、国、民族、人类“一多不分”、生死与共[1]22。

六、结语

“一多不分”观不局限于儒学思想,其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并且,整个中华文明应该可以说围绕着一个“道”字,“一多不分”是对“道”的精到描述,或“道”即“一多不分”[1]30。中国思想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多不分”的。安乐哲将“一多不分”观的阐释域境建立于唐君毅提出的观点之上,用以探讨与解读中国人的宇宙观、认知观、价值观等等,并与西方的“一多二元”式阐释域境进行对比,使中国思想文化得到了精练的解读,使“中国故事”成为人人都可以听懂的故事,大大提升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卞俊峰.豁然:一多不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道德经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启示
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文本行旅
传教士詹姆斯·理雅各《道德经》英译本翻译风格简析
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文化蕴含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