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对肿瘤科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质量的影响

2020-07-20 00:42余彩玲曹芳王秋盼孙永臣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肿瘤科品管圈

余彩玲 曹芳 王秋盼 孙永臣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肿瘤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管(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结合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在肿瘤科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显著提升导管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管;品管圈;肿瘤科;导管维护质量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2

血管保护是恶性肿瘤化疗及治疗时重要内容,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及预后将产生重要影响[1]。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主要途径,具有快速、安全的优势。在PICC导管后期维护过程中由于患者维护不良导致的导管堵塞、穿刺部位感染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治疗顺利进行[2]。本研究就品管圈对肿瘤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管(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质量的影响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临床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进行长期化疗;满足PICC置管标准。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1~82岁,平均(52.34±5.75)岁;乳腺癌17例,肺癌9例,胃癌3例,结肠癌5例,非霍金淋巴瘤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3~81岁,平均(54.65±6.03)岁;乳腺癌15例,肺癌7例,胃癌4例,结肠癌6例,非霍金淋巴瘤7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施行PICC常规护理,置管24 h后换药,若伤口未出现渗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可7 d更换一次敷料;叮嘱患者如发现敷料潮湿、松解应及时入院更换或咨询护士在家自行更换;如穿刺部位出现渗血、皮疹、渗出等不良反应需缩短更换时间,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情况。护士在更换敷料时应保证无菌操作,确定导管固定良好,如输液时间过长应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导管堵塞。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干预,方式如下:(1)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肿瘤科主治医师、5名护士,护士长担任组长,每周1次小组会议,汇报当周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确定下阶段工作目标,每月均组织组内培训。(2)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鼓励组员积极反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投票方式选中本次活动主题:提升PICC导管的维护质量。(3)拟定护理计划:通过组内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影响PICC导管维护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①导管维护宣教工作不到位,患者不了解正确维护导管的方式;②患者护理依从性差不愿配合导管护理工作;③护士导管维护操作方式不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①患者入院维护时对其进行导管维护知识的宣教,并让患者重复主要内容,加深记忆;通过微信集群方式定期在群内发布PICC导管维护小常识,由专人负责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②采用反面案例现身说法,告知患者意外拔管、静脉炎的危害性,将PICC导管维护知识做成健康手册发放给患者,使其了解导管维护的重要性;③定期组织护士参加PICC导管维护工作培训,促使其正确掌握导管维护方式,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护理工作。(4)确定活动目的:提升院外导管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3 评价指标

(1)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分别从护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工作态度、协调能力四个层面评价护理质量,共10项问题,每个问题0-2分,总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该调查表克伦巴赫系数α(Cronbachsα)为0.828,重测效度为0.864。(2)干预2个月后记录并对比两组不良反應(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局部感染、埋置处血肿)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

干预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干预2个月后,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局部感染3例、埋置处血肿3例,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1例、局部感染2例,观察组患者并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5,P=0.007)。

3 讨 论

PICC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提供了便利,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药物经高流速及大流量血液被迅速稀释及释放,有效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3]。但部分患者在院外维护过程中常因护理不当引发相关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及治疗中断,不仅影响治疗,甚至导致患者病死。因此,通过有效护理措施提升导管维护质量对于患者治疗和后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品管圈应用在肿瘤科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中能显著提升导管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就PICC本身操作来讲,置入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超声引导下可准确定位穿刺部位,但置管后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并且每周需入院更换敷料,发生接触性皮炎几率较大,部分患者因此护理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和导管维护质量[4]。近年来品管圈活动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证实,品管圈活动能提升PICC患者置管时间,减少穿刺部位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导管维护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仅发生2例轻微局部感染和1例静脉炎,分析原因可能与品管圈护理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关。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品管圈组内成员均经过严格培训,通过制定活动计划使护理问题和护理方法更加清晰明确,在护理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工作方式,逐渐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品管圈能显著提升肿瘤科PICC患者院外导管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廖 雨,刘 恩,等.肿瘤患者PICC与CVC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9,12(1):77.

[2] 吉铁凤,刘志英.大静脉输注新技术—PICC[J].实用医技杂志,2013,2(7):226.

[3] 王 梅,朱 琴.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安徽医药,2019,23(8):1641-1646.

[4] 邱 虎.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破损率中的应用[J].中南药学,2018,16(6):863-866.

猜你喜欢
肿瘤科品管圈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启发式教学查房在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
某三甲综合医院肿瘤科持续提高放疗病人双向转诊率的临床经验
肿瘤科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PDCA循环法在肿瘤科患者换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循证医学在肿瘤科实习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