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循环航运物流系统支撑下的长江经济带坝上地区世界级内需型产业集群

2020-07-20 16:29贺兴东刘伟汪鸣刘文华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深水内需航道

贺兴东 刘伟 汪鸣 刘文华

三峡大坝建成后,在库区航段创造了无比优质的航运条件,既促进了上游产业的布局发展,又造成了通行能力很快超过设计产能的拥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2018年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提出要抓紧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三峡大坝拥堵问题形成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现有过坝需求存在很大的变数,单纯从综合运输体系内部优化出发很难高效解决问题,而应立足区域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协同行动,寻求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亟待寻求新突破口

(一)局限于综合运输内部的“肠梗阻”解决方案难言高效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带动下,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需求持续旺盛,三峡枢纽过货量稳步增长,过坝总量从2009年的7424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43亿吨,年均增速达到7.6%,目前已远超1亿吨的设计通过能力。特别是自2011年开始,受三峡大坝制约,2011年至2018年6年间过货量仅增长了2000万吨左右,过坝瓶颈问题逐渐显现。三峡船闸拥堵,既增加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物流成本、影响了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大量船舶的长时间集中滞留也给区域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为解决过坝能力不足问题,有关研究先后提出了三峡水运新通道、沿江货运重载铁路、翻坝公路与铁路、坝上坝下港口建设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要么脱离了水运大运量、低成本优势,要么建设周期长,远水很难解近渴,为此,需要跳出综合运输系统内部优化的局限性,着眼于分流过坝货物拥堵的本源性需求,用好我国产业布局空间纵深,积极寻求更为可行的解决途径。

(二)过坝货运结构分析为解决三峡船闸“肠梗阻”提供新视角

三峡过坝货运量的高速增长,既有坝上经济和产业扩张带来的惯性增长因素,也来自于大量同类原材料或产品等货物上行与下行的迂回过坝运输。以表1所示货物为例,矿建、矿石、水泥、钢材、集装箱等货物上行和下行过坝运量规模达到1.12亿吨,低附加值过坝货物占比高、钢铁等产业扩张产生的迂回过坝运输增加了三峡大坝的过坝压力,物流综合成本上升也降低了坝上地区此类产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挖掘迂回运输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产业在坝上坝下两个区域的布局与各自资源禀赋、市场空间存在错位,这启示我们可以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出发,在坝上地区找到避免往返过坝、又可充分利用长江航运条件,且极具扩张前景的替代产业,从物流需求侧寻求缓解过坝压力之策。

(三)坝上腹地内需扩张升级要求匹配规模化内需型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长江坝上的渝川黔滇四省(市),以及依托长江多式联运向纵深覆盖的我国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人口数量较多、后发优势明显。按照推进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内需消费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下,长江坝上四省(市)及辐射区域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扩张发展,也面临进口大量优质原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后满足区域内需的现实需求。以重庆为例,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规模超过一亿人,客观上为布局满足内需型产业集群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世界级深水航道为打造产业集群提供良好支撑

三峡大坝的修建显著改善了坝上地区的航运条件,库区回水形成长达660公里的深水航道,坝首宜昌秭归港至重庆江津区在175米蓄水位可全程通航5000吨级船舶,是世界少有的内河长距离深水航道。沿坝上长江深水主航道布局了200多个码头,其中拥有5000吨级作业泊位的码头数十个,在长江上游、乌江及嘉陵江等支流还分布了大量中小型码头,形成了干支衔接的水运网络。以长江主航道为骨架的世界级内河航运网络,叠加港口集疏运铁路网络和公路网,大幅扩大了坝上航运系统的物流辐射纵深,为上游地区产业的二次规模扩张奠定了良好条件。

二、产业与物流协同发力,化解三峡船闸“肠梗阻”难题

(一)把握上游及辐射腹地庞大需求,以内需型产业为扩张方向

依托良好的深水航道,坝上地区产业的新一轮高质量扩张应以既有内需型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新的内需型产业的引进培育为主要方向。一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通过改善物流供应链环境,沿深水航道沿线,进行产业链延伸布局和价值提升,实现本地优势产业通过链条延伸来满足区域庞大内需市场。二是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南腹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重点引进原材料或中间品对水运依赖度高、产成品高度面向终端消费者、具备规模扩张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在深水航道两岸及后方腹地布局形成世界级的内需型产业集群。

(二)采取坝上循环航运组织方式,沿深水航道开展产业链合作

当前坝上地区资源消耗型临港产业普遍链条较短,只从事产业链的某一环节生产制造,大量半成品水运至坝下地区加工成成品后,部分再回运至坝上地区。改变这一现状,应立足于满足区域内需潜能,深入分析研究具备拉长产业链的潜力产业,优化产业在坝上坝下间的空间布局,并利用深水航道大运量、低成本的航运优势,进行原材料、半成品的坝上循环航运组织,依托坝上地区沿江港口及后方产业发展腹地,进行深度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打造循环航运支撑下、具有紧密产业链联系的坝上内循环产业集群。

(三)搭建智慧航运供应链运营平台,开展坝上循环航運调度

依托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定位、区块链、5G等新技术,搭建智慧航运供应链运营平台。围绕坝上世界级内需型产业集群,将生产制造、供应链服务、航运物流、产品分销等企业整合至供应链服务平台下,根据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产品分销计划,深度介入原材料采购、交易和产品分销环节的全过程物流供应链组织。开展依托深水航道的坝上循环航运调度,为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化、智能化,以航运和供应链服务引导产业优化生产运行方式,全面提升坝上地区内需型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

(四)构建产业物流供应链系统,扩大产品向西部腹地辐射半径

物流业衔接生产、流通和消费,肩负着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提供牵引和营造供应链环境的重任。坝上地区依托深水航道打造的内需型产业,利用航运物流和多式联运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面向具有综合物流成本比较优势的我国西部腹地进行辐射,在庞大需求支撑下极易快速实现产业链延伸和规模扩张。为此,应加快构建通达长江经济带中上游、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运作载体,以多式联运为主要组织方式的产业物流供应链系统,加速扩大产业辐射半径,引领坝上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构建坝上循环航运物流系统,打造世界级内需型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按照上述产业与物流协同行动思路,长江坝上地区依托库区深水航道,在宜昌秭归至宜宾航段主要港口间开行穿梭班轮,构建循环航运物流系统;在沿线重庆、宜宾、泸州、万州等坝上重要城市及坝首宜昌等地的港口后方布局内需型产业,并借助循环航运物流系統实现沿线产业间的密切分工与合作;依托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紧密衔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长江中下游航运班轮等干线物流组织及港口多式联运系统,形成区域物流辐射网络,支撑产业向我国西南腹地和库区沿线南北纵深地区辐射;最终打造形成循环航运物流系统和区域物流辐射网络支撑下的世界级内需型产业集群。

(一)遵循要素综合比较优势原则,精准筛选内需型产业

坝上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港口业务扩张,核心在临港产业的培育壮大,应按照深水航道两侧的土地、资源、人才、环境等要素综合比较优势,选择以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南腹地内需为主,具有增量价值、能够规模扩张、符合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要求的产业为重点,并按照产业链整体打造和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引进和培育,快速实现增量内需型产业的扩张发展。具体而言,要调整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思路,按照产业与物流协同行动原则,进行系统谋划,制定具有指导性的区域产业布局与物流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方案,在物流系统支撑下,重点吸引附加值相对较高、以满足长江中上游需求为主的汽车、家具家电、高端食品、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坝上地区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以产业链合作为纽带,重构坝上产业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腹地产业发展空间、原材料供应、产品辐射区域、港口及集疏运等条件,按照产业链分工与合作要求,以利于产业链进行快速延伸和产品扩大辐射腹地为原则,依托重庆、宜宾、泸州、万州等坝上重要城市,以及坝首的宜昌,以库区深水航道为支撑,以内需型产业布局发展为重点,以国家物流枢纽设施为组织载体,强化国家物流枢纽之间的干支配衔接,以我国西南腹地和与库区沿线南北纵深地区为辐射方向,系统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与库区航运服务关系密切的内循环为特征的强大产业链、产业集群和物流服务网络系统。

(三)构建坝上循环航运物流系统,营造内需型产业扩张环境

改变过去坝上地区生产制造业产品对过坝高度依赖的现状,按照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结合内需型规模产业扩张要求,利用深水航道提供多样化的航运服务,打造以坝上循环航运为主要特征的航运物流系统。利用沿线主要深水港,开行港口间的直航货轮,提供坝上干线大运量、低成本物流服务。结合不同类型生产制造业原材料、半成品、终端产品的个性化运输需求,通过定制化船型、开行定制化班轮等服务,提供坝上循环的个性化航运服务。鼓励航运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分销商深度对接合作,嵌入生产流通环节的供应链,提高坝上循环航运物流系统运作效率。同时,积极对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长江口港口和广西北部湾港班轮船期,对接重庆、成都等中欧班列开行时刻,加强与海关通关系统对接,进一步营造利于内需型产业扩张的国际国内物流环境。

(四)利用既有通道化物流平台,完善产品辐射物流网络

依托上游沿江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产业集群周边500公里左右为主要辐射纵深,兼顾长江中上游、西部陆海新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需求,利用中欧班列(重庆、成都)、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国际货运航线等既有的通道化物流服务平台,依托坝上地区国家物流枢纽、深水航道,针对性地补齐港口集疏运、铁路干线通道和多式联运转运等基础设施短板,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培育网络化运营的物流龙头企业,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坝上世界级内需型产业集群扩大西部腹地辐射空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猜你喜欢
深水内需航道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需拉动效应研究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航道养护管理规定》解读
2019年广东省航道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深水艇
长江九江段海轮航线于4月1日起开放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浅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