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扶贫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2020-07-22 02:38关松立
关键词: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农民

关松立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自身素质提高的一大举措。它由政府主导,针对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投入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贫困地区教育体系,让贫困地区居民能够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取自身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提升本地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教育扶贫能够满足贫困地区人们提高素质的需求, 又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1]。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精准扶贫与以往粗放式扶贫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以针对性强、贫困户个体导向、积极主动开发为特点,精准识别真正贫困的村民,对于不同地区的现实状况、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人施策、投入资源,采取不同的脱贫方式,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Nadler率先提出其内涵。HRD包括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两方面的应用学习理念[3],其重点放在改善人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上,组织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针对个人潜在需求,通过教育培训以改善和提高个人的某些特质,进而增强个人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在农村,人力资源是人口当中发挥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那一部分人。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国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战略,其成果可以在发展中、长期中被认识到,因此应该把它摆在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4]。

一、农村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价值

“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后,“人”的重要性被摆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根”上脱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在于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投资,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并转化为其发展的实际推力,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转变贫困地区农民观念

精准扶贫与以往扶贫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做法是主动刺激型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型的,强调的是让贫困户主动参与到脱贫进程中来,靠自己的努力以及一部分国家帮助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教育是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思想、知识教育,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让人们从思想上发生转变[5]。在贫困农村地区发展教育,让农民和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到国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通过教育的引导,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思想有所改变,摒弃旧式扶贫观念,从内心深处来接受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积极与扶贫人员沟通交流,主动走出贫困。

(二)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

乡村教育承载着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6]。“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扶贫与“扶智”“扶志”的结合,让贫困地区的农民主动参与脱贫行动,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参与学习,与扶贫人员沟通交流,选择合适的脱贫策略。而农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培训活动,激发人员的内有潜力,积极学习知识,实现自身发展,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在此过程中,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优势,释放潜能,以提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最后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二、研究区概述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降低

研究区选取福建省莆田市农村人口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莆田市常住农村人口

从表1可知,2012~2018这7年间,莆田市农村常住人口数由2012年的135.4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11.5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比例由48.2%降低至38.3%,同比下降了9.9个百分比。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潜在劳动力资源随之减少,影响到可开发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

近些年来,莆田市响应中央的号召,狠抓扶贫工作,采取一系列的减贫措施,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十二五”期间,莆田市脱贫人数达到6.5万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存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人口比例占到56.5%,因残致贫人口比例占到25.03%,丧失劳动能力或无劳动能力贫困对象比例占到58%[7]。到2019年12月,莆田市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

(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足

人力资源本身具备着许多其他的资源所不具备的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的特点[8]。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必定在文化、思想和科技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这些素质是其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条件下的最大倚仗。根据资料统计,2018年福建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达到570.69万人,其中莆田市有41.23万人[9]。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以中年人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占12.2%,36~54岁的占48.9%,55岁以上的占38.9%;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比例占到了82.7%,其中未上过小学的占8.1%,小学的占51.2%,初中的占31.5%,高中或中专的占7.1%,大专及以上的占2.1%。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莆田市农村劳动力所处的文化层次较低,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需要来说明显不够。

(三)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高

中国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人仍然存在安于现状的小农思维,重视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对教育投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低于其他方面。数据表明,农民消费人均支出增长率低于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见表2。其中,莆田市2018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占9.5%,衣着占1.5,居住(含自有住房)占6.1%,生活用品及服务站2.0%,交通和通信占1.6%,医疗保健占2.4%,其他商品和服务站1.6%,衣食住行仍是莆田市农民消费支出的主体部分,而教育文化娱乐仅占5.9%[10]。这些可以说明:家庭日常基本生活依旧是农民支出的“大头”,在家庭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已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没有能力也没有较大意愿投入教育。

表2 莆田市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情况

莆田市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加之文化程度不高的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人才劣势逐渐凸显出来,极大地影响了接下来脱贫工作的进程。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当中,人的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在莆田市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突出,一方面使人缺乏生存手段,屈服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无法通过利用现存或者潜在的有利条件来实现脱贫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掣肘,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影响到了农村地区后续的经济发展、转型进程,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在人口素质偏低的现实条件下,农民对教育认识不足,受到农民旧式投资回报理念的影响,认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教育培训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能为他们带来有价值的回报,使他们忽视家庭教育投入。

四、研究设计

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人的素质息息相关,实践证明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生产发展具有正效应。要想摆脱落后的现状,农村地区的人民必须走一条“强身”的道路,通过投入教育来提升自身素质。韦尔奇研究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使得其对新技术的敏感程度更胜以往,以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收入的增加。因此,引导农民进行教育投资、充实自身,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投入中,每个农民的选择可以看作一种自愿行为,他们做出的决定是最有利于自身的,在此过程中实现最大效用。每个农民需要根据他人的选择,来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这是一种博弈行为,下面具体分析农民教育投入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设:该农村集体由n个人组成,在给定其他家庭教育投入选择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最终可能导致该地区整体教育效率的次优化问题。

(二)模型构建

该效用函数的约束条件为:

Cxxi+Cryi=Bi,i=1,2…,n

(1)

(xi,yi)为其最优解。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令:

F(xi,yi,λ)=ui(Xi,Y)+λ(Bi-Cxxi-Cryi),λ为拉格朗日乘数。

(2)

可得:

(3)

(4)

Fλ(xi,yi,λ)=Bi-Cxxi-CYyi)=0,代入Cxxi+Cryi=Bi,i=1,2…,n,

则Fλ(xi,yi,λ)=0

(5)

(6)

(7)

是每个家庭最优战略的均衡条件。以上n个均衡条件决定了农民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博弈的纳什均衡

s=(s1,s2,…,sn)

(8)

根据效用函数,有:

(9)

(10)

由反应函数可以看出,农民家庭预算收入直接影响农民的教育投入,每一个农民家庭的投入依赖于其他家庭的投入,其他人投入越多,自己投入的可能就越少。

纳什均衡的总投入为:

(11)

下面求帕累托最优解:

假设社会总福利采用个人效用函数加权相加的形式求得,则社会总福利函数为:

(12)

该函数总预算约束条件为:

(13)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令:

(14)

可得:

(15)

(16)

得:Gλ(xi,yi,λ)=0

(17)

(18)

(19)

(20)

则有:

(21)

容易证明:Y*-Y**≤0,因此有Y*≤Y**,即纳什均衡总投入小于帕累托最优总投入。

(三)分析结果

由(21)式可知Y*≤Y**,农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纳什均衡总投入小于帕累托最优总投入(当α=0时,即其他投入不能给家庭带来任何回报时,此时纳什均衡总投入等于帕累托最优总投入,个人理性选择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这是最为极端的情况,在现实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表明了在教育投入问题中,各个家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会导致社会总效率的降低,高收入家庭认为教育值得他们进行投资,可能积极进行投资,而低收入家庭认为教育带给他们的回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使得其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较低,存在搭便车的行为,从而使得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农村地区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影响该地区最大效益的实现。

此时便需要通过引入一个外部行为主体——政府来主导农村的教育事业,投入教育资源,引导他们走上投资教育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农村地区教育效率最大化。

解决教育效率次优化的问题需要政府关注各种相关变量对于效率高低的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与教育投入成正比

对(1)式Cxxi+Cryi=Bi,i=1,2…,n进行一阶差分,得:ΔBi=CXΔxi+CYΔyi。

其中,CX、CY为固定数值可看作常数,考虑到当前农民人均年收入低、生活消费支出较为稳定,Δxi对式子的数值产生的影响较小可忽略,此时ΔBi与Δyi呈同方向变化。假设当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时,会影响到其教育投入,使其费用逐渐减少;反之,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从当前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收入水平与城镇依然存在差距,成为制约农民投资教育,开发人力的障碍。

2.教育投资单位成本与教育投入成反比

由(1)式Cxxi+Cryi=Bi,i=1,2…,n可知,当每个农村家庭的总预算/总收入固定,CX、xi数值不变时,此时教育投资单位成本(CY)升高,每个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势必会减少,教育投资单位成本和家庭教育投入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由(21)式可知,当CY的数值逐渐升高时,Y*-Y**之间的差值会不断增大,无法实现既定选择下的帕累托最优。显然,教育培训的成本会影响到农民的选择,当前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水平不高、成人教育学校的匮乏、教学资源缺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等这些现实因素无形中拉高了教育培训成本,使得农民投资教育意愿降低。

3.农民人数与教育投入成反比

n可以表示农村组织化程度,由(21)式可知,当n的取值不断减小时,农民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过度更为容易,Y*-Y**之间的差值会不断缩小趋近于0,即纳什均衡总投入与帕累托最优总投入越接近。当n=1时,Y*-Y**=0,即在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村当中,大家更能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选择。当农村地区组织化水平不断升高时,单个人游离在组织外的情况越少,大家在做出教育投入的选择时会更多考虑集体利益最大化,而减少做出更多“自私”“投机”行为。

4.农民教育投入的回报率与教育投入成正比

当人们相信教育投入将会给他们带来比其他方面的投入更大的回报时,他们就越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即由(21)式,β的值不断增大时,Y*-Y**之间的差值会不断缩小,即纳什均衡总投入越接近于帕累托最优总投入;反之,β越小,人们可能会减少教育方面的投入,二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当前中国的农民并未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认为教育并不如其他“出路”能给家庭带来更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普遍,这种现象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导致大多数农民忽视教育。

家庭收入、培训成本、个人投资意向等都是影响农民是否进行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农民真正认清教育所能带来的价值,积极投资教育,国家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降低因为收入水平引起的教育投入方面的障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好其他年龄层次的教育事业,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建立相应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降低教育培训的成本;针对农民思想方面的不足,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实例介绍新知识、新技术,传递其所能带给他们的价值。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于精准扶贫、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综合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扶贫等理论,利用博弈论基本思想建立模型,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所遇到的问题上,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模型分析确认某些因素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价值,集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其综合素质,结合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一些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益建议,这对发展农村经济,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查询大量的官方公布的数据以及一定的调查,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原先所具有的人力资源“量”上优势逐渐消逝,且存在一定的贫困人口、农民教育素质偏低、不重视教育投入的现状,使得农村劳动力“质”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教育的问题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障碍。

第二,构建农民教育投入博弈模型。以模型证明了教育对农民具有的重要意义,农民投入越多,它所能产生的收益可能越高,当家庭受教育程度提高时,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反应更为灵敏,能够利用其为他们创造更大价值。

第三,基于农民教育投入模型分析,以教育作为突破口,提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举措,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脱贫,并增强农民内生力和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返贫现象。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对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根据以上的模型分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使农民认识到教育投资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价值,积极开发自身,提升个人素质,形成独特优势,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道路。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几点对策。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全面保障体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成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量,教育居于需求“金字塔”中的较高层次,当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时他们才有余力投资教育。政府应通过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全面保障体系,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让他们能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具体包括:一是要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当前还无法完成脱贫目标的农村人口多以“低保户”、“五保户”等深度贫困家庭为主,这些家庭普遍缺乏劳动力或者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为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从满足他们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下手,保证补助资金供给,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再考虑今后的方向。二是要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落实医疗补助政策,扩大其所能覆盖的保障范围,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家庭给予减免费用的优惠,针对贫困地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当其发生重大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时,由政府出面提供一定的救助,在必要情况下加大救助力度,减轻家庭压力,同时推动医疗资源的倾斜,向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以及专业人才,逐渐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总体发展水平,逐渐解决因病致使脱贫进程受到影响的家庭。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减轻贫困地区农民在生活、医疗等方面的负担,使其在教育投入方面能够减少过多的顾虑,参与教育培训学习,积极开发自身。

2.破除落后观念,接受现代化思维

首先,摒弃旧式教育观念,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是使人获取知识,增强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从而真正认知自身和社会的活动,每个人追求教育的目的不一,但归结到一点来说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要想真正发展教育,必须从改变当前农村地区的传统教育观念做起,政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与村委会合作,通过村委会的带头作用与驻村人员的帮助,大力宣传教育在改变人生当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引导家长改变观念,重视教育问题。以村委会通知的形式,让村民参与到教育知识讲座中来,通过PPT放映、案例对比以及成功经验分享等形式,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凸显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学习有关孩子各个年龄期身心特点的相关知识以及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来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主动与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并与孩子的父母保持联系,关注之后的进展情况。二是与农村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班主任向家长传递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之间的双向沟通,能使彼此更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让学生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较为有益的建议,学校也可以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今后有关培养孩子的方向告知家长,与其进行探讨,以博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应用。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能更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率。政府应该认识到信息网络在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努力传播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运营思维,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一是开拓农村地区网络信息渠道。考察农村地区现有信息渠道,针对其缺陷,利用现有的信息通道、电商企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逐渐建成完整的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或村级机构率先尝试转型,将其改造成贫困地区的电商网络服务点,并加强与乡镇、县级的电商网络对接,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营体系。二是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的渠道资源,开设农产品销售专区,与当地快递网点、生鲜运送商等运输机构合作,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质量,同时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帮助,解答其疑惑,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及时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并可通过平台实现农业新科技的推广,造福当地农民。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应该向贫困村提供一些拥有现代信息知识、技术的人才,或者利用政策、资金支持,鼓励有从事电商行业经验者、刚毕业有意向进行电商创业的返乡毕业生回乡发展,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互联网思维,带头领导当地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培养一批当地有思想、有能力的人作为今后农村网络电子商务体系的继承者和革新者,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3.加大教育投入,实行智能开发

首先,重视教育投入,落实教育补助。教育能够促进当前的社会阶层流动,与城市相比,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为匮乏,政府应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改变来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问题。一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政府应该认识到初、中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明确现今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现状及问题,积极进行资金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薄弱点的攻坚,改善该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减少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或者经济原因引发的升学率低问题。二是高等教育。当学生完成中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时,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的困扰,贫困家庭在支付孩子的学费用上非常吃力,政府应精准识别贫困生,落实帮扶政策,针对支付学费确有困难的学生,采取适宜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如:在学费方面,考量家庭困难程度决定免除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学费,保证他们有学可上;在生活方面,适当提供一些饮食、交通补助,减轻他们的部分负担,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部分生活费;在学习方面,对学习上表现优异的人应给予奖学金奖励等等。要想深入开发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提高综合教育水平,下一代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政府必须调整教育投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倾斜程度。

其次,发展成人教育,引导农民自主学习。在当代农村逐渐普及未成年人教育时,成人教育这块内容却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极大地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以及后续返贫率高的问题。在莆田的贫困农村,要想完成精准扶贫的工作,深入挖掘人力价值,需要政府机构重视成人教育工作。创新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农民文化层次、职业种类,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12]。开展阶段性教学,建立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应分为三级:第一级针对完全不识字的农民,通过确定他们的空闲时间,采取开办夜校以及定点的集中学习方式,教授一些最为基础的知识,达到快速扫盲,使农民能进行一些简单阅读的目的;第二级是针对农民中一些掌握了初等或中等知识的人,即文化层次处在小学或者初中的人,建立专门院校或者业余学校,为农民提供一些较为专业的农业基础知识、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对于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应该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和个人想法,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两门具有实用性的技能;第三级是针对农村当中小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知识的人才,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农村现代化相关知识、“互联网+”创业思维等知识的传递。通过农村人才三级培养体制的建立,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最后,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培训网络。人才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离开了人才发展就失去了驱动力,要想真正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的脱贫致富,深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政府必须坚持人才自主培育和外来引入并蓄的方针,继续做好两步计划:一是积极引入外来人才。利用政策优势,通过“三支一扶”政策、援教计划等等从高校引入优秀人才,或者从社会上招募有意愿支援乡村振兴事业建设的人才,充实当地的人才队伍,构建初期的人才体系,对于下乡的人才利用提供培训机会以及提供补助等方式极力挽留,并且做好人才的储备和更新工作。二是坚持培养本地人才。利用多媒体教育、网络远程教学、组织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对村中的各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办事效率,做好储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并从村中选拔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愿意为乡村建设出力的人才参与较高等级的培训,加深当地人才的深度,同时开展学校老师、职业技术人员、农村现代化人才三者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当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自我培养和外来引入的方式,优化当地的人才结构,在培训上走全面、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保证多样化人员分类培训的同时,对参与某一方面培训的人才实行精细化教育,保证教育队伍水平。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饸饹面“贷”富农民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