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2020-07-23 08:53张学慧
学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课堂教学

张学慧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其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而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渠道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站在提高素质教育的高度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获得基础知识,得到正确的数学技能训练,同时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其素质发展。

关键词:遵循规律;优化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0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09

一、遵循认识规律,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于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学得怎么样的一种策划和方案。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教师应落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按照目前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特点,可以把它分为建构的初始阶段和结构的发展阶段。

(一)建构初始阶段的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教育大多属于这个阶段。众所周知,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对于教师来说比较难教,它是知识的起点。学龄儿童的抽象思维一般是比较差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尽量直观地把数学中的抽象概念转变成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且能完全理解的一种数学事实。教师要按照“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建构发展阶段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小学100以内加法和多位数加减法,万以内的读写和多位数读写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等等。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迁移规律和同化原理组织教学,同时向学生展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各种关系。另外,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种比较异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能够使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向外扩展延伸。

二、以趣导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9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必须通过它。”所以说,注意是心灵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表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听课时做到思想的高度集中,并要时刻引起自身感知方面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内心的兴趣,自觉地学习。否则,教师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设疑激趣

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不妨提出一些对学生而言非常有兴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情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做了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猴甲一个饼,分给猴乙一个饼,分给猴丙一个饼,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的饼多吗?”接着师生分饼、观察、验证,原来三只猴子分的饼一样多。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踊跃回答教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知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如果人用一种感官工作或学习,时间稍长就会感到非常疲劳,且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坐端正、挺直腰听教师讲课,而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听讲、观察、操作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也可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 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如讲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启发学生:“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梯形的面积,可以吗?请同学们试拼一下。”经过大家的拼摆,一会儿便摆成了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之后,可提问学生:“现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看着自己拼摆的平行四边形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梯形的高。教师追问:“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非常容易地推导出来了。在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不但弄清了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授目的也达到了。

(三)精心设计练习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复习时间上不宜太长。讲授新课时,语言要力求简练,且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新授课后,设计的练习题要形式多样。如:填空、判断、选择、口算、计算、应用题等。应用题尽可能地以理解题意为重点,可以只让学生写出算式,也可以采取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方法教学。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以新颖的思路、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算得开心痛快,在这种克服学习的困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在不断提高。

(四)挖掘学科的自身趣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師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现实生活素材,同时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的一种“审美过程”和“享受过程”,进一步吸引学生在学习上的注意力。例如,讲对称图形时,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如蝴蝶、蜻蜓、飞机等,由于都是对称图形,都体现了对称图形的美。由此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以及圆形都是对称图形,并且通过折叠找出以上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发现对称图形是美的,他们被对称美所吸引,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非常集中,对学习到的知识就会掌握得更为牢固。

三、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显示在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又因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一直强调“同内容、同进度、同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内容和方式与学生中认识能力的客观差异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这种矛盾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力的发挥。要解决这一矛盾,有效的方法便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一)分析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内容与要求

教师钻研大纲、教材,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弄清每节课的内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弄清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不属于共同要求,这些都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二)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制订不同的要求

如要求学优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学习态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求中等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完成一些思考题、能力题,同时向学优生靠拢。对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课内实施因材施教

1.分类提问。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鼓励班级中的“学困生”来回答,对一些概括、抽象的问题,让班内“学优生”回答,或再让“学优生”完整地回答整个大题的解题步骤或思路。

2.分类学习。教师可让班内的“学优生”在做完基本题后再做一些思考题,同时允许他们可以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对中等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在完成基本题后再努力做一些思考练习题,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一定要完成基本题的学习任务。

3.分类考查。每次单元考试时教师可出两份试卷(一份基础卷,一份能力卷),基础卷要求人人过关,能力卷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一定要做,其余同学可以选做。

通过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能力得到最佳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多媒体教学”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教学信息传输与反馈调节的结合,注重处理好学生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等等,这一切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向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产物,是面向世纪,面向未来的代表。另外,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教学由于媒体的单一、方式的单一,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到尾只能让教师讲学生听,而多媒体教学则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电脑、大屏幕、网络视频、电子白板,教师将教学内容做成计算机软件和课件,利用大屏幕显示出来,进一步向学生传递信息,如以往教师上一堂公开课需要好多个小黑板,而且还要逐一挂出来,而运用了多媒体之后,教师只要把软件和课件拷贝到电脑上,用U盘插到电子白板的接口上,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另外,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原来的教师都要在黑板上板书,现在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了,又如对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教师不必抄写下来讨论,只要将作业本放在实物投影上向学生展示即可,这一切都节省了教师的课内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和运用注意规律,大力发展有意注意,控制和调节无意注意,使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总之,学生素质的培养,根基还是在教育教学,数学教师只有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抓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榮.小学数学教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李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河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

[3]张玉兰.小学数学学习[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课堂教学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