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2020-07-23 08:53科军
学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初中学生策略

科军

摘 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创新教育实际上是以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作为起点的教育。因此,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显得更为必要。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主要有:转变教师角色,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在预习新课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0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数学学习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无法学好数学。不但要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更要紧的是自己要有问题,自己能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串数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問题是创新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施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是以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作为起点的教育,因此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显得更为必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也对培养学生积极提问,形成问题意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

一、影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不强。在课堂上对知识、问题不感兴趣,对教师的问题置若罔闻,对学习缺少积极性,没有形成思考的习惯。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愿或不敢提问。

2.数学学习方式不正确,学习习惯不好。一些学生已经养成习惯于教师讲解和记忆现存的结论,不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质疑、猜想发现问题,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探究问题,培养自己勤学好问的习惯。

3.心理原因作祟。 一是依赖心理。依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认为对于问题,教师都会讲明白,自己只要认真听即可,不会主动发现问题。依赖学优生:当优秀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会随大流地附和问题、回答问题。二是畏惧心理。学生对教师有所敬畏,一些学生心中即使有疑问,也会因为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受到教师的漠视和同学的讥笑而不敢问。

(二)教师方面

1.数学教学的环境不开放,没有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空间。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但转变不彻底,还时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中注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机会。教学评价注重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忽视问题的提出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机会。

2.教师问题意识不够强,没有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到位,教师努力采取不同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关心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给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时间。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角色,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突出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例如在讲授“三角内角和定理”时,可从课题入手,“同学们从课题可以看出本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 “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怎么证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顺着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展开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1.认真听课及时发问的习惯。课堂上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只有在认真听课中才能发现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一是课堂中及时反思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时刻在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注意力持久集中。二是讲解知识点、例题等环节时注重回顾小结。让学生听后复述,提出问题意见评论。这样听答结合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给了学生质疑提问的机会。三是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找关键字、发现问题去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去读题解释题意,而要让学生去自主阅读理解,教师启发学生从图形、关键字词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并提出解决题目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听课投入学习。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每出示一道应用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找题目中列方程的关键条件,学生基本会找出两个相等关系,就会对哪个条件列方程的问题产生疑问,学生尝试去设未知数,结果就发现一个相等关系用来设未知数了,那就是剩下的一个关系式列方程。这种形式,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在学习中形成了自我设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独立思考质疑知识的习惯。新课改后,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但在数学学习中过多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理解,依賴心理严重。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记忆最深、理解最透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中恰当地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培养学生必要的独立思考质疑知识的习惯非常重要。首先,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严谨治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根据、有条理、有序进行思考提问的习惯;再次,要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采取设问、纠错、竞赛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质疑、探索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3.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提出数学问题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接受和解释学生不同的想法和问题,让学生把教师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索者。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数学与生活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讲“二次函数”时,可创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上体育课掷铅球时,你知道自己每次把铅球掷了多高、多远吗?有的同学很快量出了地面距离,但多高怎么去量?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你们就会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小组讨论、查阅课本、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得出了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发现问题,这样循环往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在预习新课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问题意识。在每节课结束布置作业时,可把预习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下节课课前检测及新课的讲授紧紧围绕预习提出的任务展开教学。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已经解决,但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总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这就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认真听课的欲望。在自学预习中形成的问题学生会格外注意,在听课学习中始终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去学习,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常用的“课余预习、发现问题——课前检查、达成问题——目标导学、探究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当堂训练、强化问题”的教学模式,成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好方法。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收获满满,既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又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吴晓莉.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

[3]刘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提问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园,2011(14).

猜你喜欢
初中学生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体育技能评价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析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