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的探索

2020-07-23 06:20谢湜炜陈继杨方宇新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网络舆情

谢湜炜 陈继杨 方宇新

【摘要】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而网络传播自身具有实时性、隐匿性、突发性,所以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本文将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讨论健全舆情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技能、明确网络管理责任、重视大数据分析等引导机制,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引导  校内管理

引言:高校网络舆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教师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的情感诉求。尤其是当前融媒体时代来临,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更是为师生发表言论意见提供广阔平台。通过对高校网络空间进行合理的监控与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与校园风气建设,加快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效率。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网络覆盖率也越来越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9.04亿人,增长规模趋于稳定。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多,达26.9%。庞大基数给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舆情是指校内师生以网络为载体,使用微博、微信、QQ、贴吧等社交或搜索引擎,对某一件国内外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利益事件发表的具有群体性、导向性的言论或情绪。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相对于社会网络舆情管理来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更有特殊性。因为大学生年龄相仿、教育背景与文化水平相似、利益诉求有共同点。一旦出现舆情,传播速度飞快且聚众效果强。而且年龄在18岁-24岁之间的大学生,情绪外漏明显,遇事很容易冲动,尤其是涉及到焦点、热点、利益等问题时。很容易受聚众效应的影响,而出现非理性化情绪。而落实高校舆情管理工作,能够对负面网络舆情展开及时防控与控制,将被动舆情转化为把控舆情。做好防患于未然,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健康、安全、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策略

(一)健全舆情管理制度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但是仍處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的建设存在漏洞,校内决策者并没有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化,大数据意识不强。网络信息基数大且更新速度快,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手段,按照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很容易失去舆情及时管理的机会。如今,门户网站已经不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软件才是网络舆情监管的主阵地。高校舆情管理检测制度应当随时代发展而更新,满足大数据管理要求,确保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价值。在完善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拓宽舆情信息的收集渠道,校内各个部门按照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微信群、公众号、各门户网站官账号等,保持和学生的及时共同,通过学生反馈来了解舆情动向,理解学生在当前阶段的思想情况,并根据情况来制定引导策略,开展积极的教育导向,保证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提高管理机制使用的敏感性,根据信息汇总结果来判断可能会出现的舆情危机,设定网络舆情“敏感词语”。根据严重程度来设置舆情风险预警方案。

(二)完善人才管理技能

舆情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不足是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通病”,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多是“事中控制”和“事后疏导”,不能根据网络收集数据及时预测网络舆情风险。目前舆情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这也是制约高校舆情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目前从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是学生,搜索模式仍停留在手动检索程度,大数据水平不高。所以需要尽快针对舆情管理人员展开培训工作。首先,高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大数据机构从业人员对校内党政干部、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展开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网络舆情监测的认知。其次,学校可以在校内选拔“发言人”,使其担任舆论领袖的职能,在遇到重要舆情事件时,由发言人代表学校、学校发表公开、公正、透明的言论,引导校园正能量风气。最后,做好校内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道德品质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在上网时能够自发的地域外界不良言论。

(三)明确网络管理责任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更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作为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责任,将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立德树人原则,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做好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工作,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广在网络阵地中,并使其变得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强化校园主流思想建设水平,改善当前网络舆情困境,为人才培养提供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重视大数据分析技术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在上网时,会留下很多历史痕迹,而这些资源恰巧能反映出当前校内网络舆情趋势,因此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要重视大数据理念,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软件,对舆情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整理、建模分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针对突发舆情事件专属建立监测数据库,按照舆情显示的动态趋势化,判断网络舆情的发展可能性,从而增强针对网络舆情的防范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相比较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来说,网络媒体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且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不受时间、空间等外界条件的约束。虽然这给沟通提供很大便利,但同样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影响,管理者需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建立积极的校园网络风气,促进网络舆情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泽楠.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引导的协同模式——基于角色引导视角[J].国际公关,2020(04):142-143.

[2]陈春华.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性考虑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与网络舆情协同管理问题——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化学试剂,2020,42(02):223.

作者简介:谢湜炜(1999-1),男,广东人,汉族,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陈继杨(1999-11),男,海南人,黎族,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方宇新(1999-7),男,北京人,汉族,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网络舆情
积极回应社会舆情 有效开展建设性监督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军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