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干部心理困惑及对策

2020-07-23 08:53王莹华
学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对策

王莹华

摘 要:高职学生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对高职院校党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要引起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学生党员干部存在的六种不良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干部;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89

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增至1423所,高职学生规模将不断扩大。高职学生中的党员干部是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他们发挥了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在党建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提高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干部状况良好,但由于数量增加,以及受到互联网和西化思潮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关注和重视高职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党建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学生党员干部的心理问题表现

高职院校专科学制为三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学生在前两年要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第三学年参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而党员培养周期为三年,因此高职学生党员干部数量较少,且集中在大二年级。高职学生党员干部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宗旨意识强,但少数人对党的认识和个人价值感觉迷茫,产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角色冲突

学生党员干部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生又是党员干部,如果放松自我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就会忘记了党员角色身份;党员干部的光环和身份优越感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以权谋私,忘记自己学生身份;在学业与工作出现矛盾时不善于处理和协调,有的只专注于学业,忽略应完成的工作任务,有的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个人学业;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寝室班级同学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时,经验不足,心态失衡,不够融洽。这种角色冲突,让他们心情苦闷。

(二)能力恐慌

高职学生党员报考高职之前,文化基础普遍低于本科学生,进校后党组织培养时间不到一年,能力有限、经验缺乏、自信心不足,而党建工作越来越规范,对学生党员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他们常感觉力不从心,自卑沮丧。

(三)耐挫力差

学生党员干部大多积极向上,追求进步,思想觉悟较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工作能力突出,敢于面对挑战。同时,由于“00后”生活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较为顺利,个人发展和自我期望值较高,在面临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不足,对个人发展及前途感到迷茫。

(四)功利动机强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及享乐主义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他们思想开放,对事物有独到的认识,对党的认识也有独立的态度。个别学生入党动机是为了证明自我能力和今后就业需要。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工党支部书记是兼任,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党员干部“重运用、轻教育;要求多、解惑少”,導致少数学生党员功利思想严重,既损坏党的形象,也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五)心理失衡

学生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付出时间和精力较多,学业投入时间往往不够,参与评先评优和奖助学等方面机会不多,加之认为职务提升是衡量其能力价值标准之一,但干部职数有限,“天花板现象”让很多学生党员干部长时间的辛苦付出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内心充满嫉妒、沮丧、抱怨、悲观等不良情绪。

(六)工作倦怠

学生党员干部在长期繁重工作中慢慢出现消极心理,如工作态度不积极、热情减退、成就感缺失。新时期党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标准提高,程序更规范,而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在个人发展期待与实际回报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认为工作枯燥乏味,个人价值降低,体验到挫败感和无助感。

二、高职学生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生党员干部在党建和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党组织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心理困惑,及时疏导缓解,帮助解决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锻炼培养耐挫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身边优秀党员教师为榜样,自醒自警、自律自制,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一)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学生党员干部实现全覆盖

学工党支部要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对一年级学生干部(干事)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通过SCL-90测评数据和与人相处情况,准确了解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追踪关注,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鼓励鞭策;心理教师开展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专题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对二年级学生党员干部加强行为训练、重构健康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对三年级实习生要关注实习和就业心理,跟踪了解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功利、攀比、嫉妒和自卑等心理困惑,解决实习就业实际困难,重视个人职业发展。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防御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较大改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物欲价值观逐渐渗入大学校园。高职学生党员干部要防止产生失衡等心理问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意志力,才能提高“免疫力”,抵御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学校党委组织部、学院党总支部和学工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之家、党小组作用,采取党校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引导学生党员干部坚定理想和信念,做到立身有本、立行有度、立志有向。

(三)关爱学生党员干部,满足其正常心理需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培养人不仅要在提升党性修养上进行指导,也要善于发现差异,给予人文关怀。从个性上了解党员干部、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关注学生党员干部、从生活中帮助学生党员干部、从工作上激励党员干部。当学生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出现失误时,要及时帮助改正和提高;宽容他们在工作上的偶尔失误;对于师生的一些不公正的评价和评判要及时澄清,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帮助。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其心理素质

1.开展体验式心理情景训练。心理课堂教学或者专题心理讲座中的体验式情景训练有利于学生内化于心。即,运用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行为训练为手段,以情境表演为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协助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能强化内心体验,发现自我心理缺陷,激发主动改变的愿望,提高教育实效性。体验式方法趣味性强,参与面广,贴近学生心理实际,操作性较强,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党员干部的心理品质,重构健康人格,释放心理压力,增强适应能力。

2.线上线下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学生党员干部和其他大学生一样都处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期。每个人在价值理念、人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个性特点。同时,高职学生大多为“00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追求个性化发展,學工党支部的心理教师要通过QQ群、微信群和心理辅导App等,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矫正技术,开展线上咨询答疑、线下面对面个性心理辅导。通过尊重、理解、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心理技术给予其心灵上的“心理按摩”,有计划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等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3.实行朋辈辅导教育模式。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方法。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开展朋辈辅导能促使他们从客体变为主体,极大促进其主动性。党组织书记要为普通学生普及入党知识,讲解党的政治理论,讲述个人在党组织培养中的心路历程和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既锻炼学生党员干部,又激励普通学生积极向上,还减少辅导员和支部书记的工作负担,增强了教育主体的力量。

学生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辅导模式,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增进了学生群体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党的纪律就是党组织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高职学生群体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语

高职学生党员干部是高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知识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政治观念、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有较大的冲击,因而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惑。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拓展多种途径,创新多种方法,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优化其心理品质,消除心理困惑,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蕊.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探讨[J].山西青年,2019(14).

[2]张优良,等.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心理调适[J].才智,2010(8).

[3]师文慧.高校学生干部心理角色冲突及调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