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旨归与价值诉求

2020-07-23 16:41丁赞华汪钊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丁赞华 汪钊

摘要:马克思生产理论是分析生产关系的科学,其揭示了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核心内容是: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应然状态。它的价值诉求,即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是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关键词:生产理论;理论旨归;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17-03

引言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曾多次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阐发出一些重大的经济学论断,诸如:经济新常态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这既是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马克思生产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理论旨归、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改革與创新、发展与稳定等几对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旨归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放人的科学,是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这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旨归,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科学所不同的使命。马克思生产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是工人运动的科学指导思想。

(一)合理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分析生产关系的科学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思想史上的光辉日出,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唯物史观的证明工作是在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著作《资本论》中才得到完美诠释的。一般人只会把《资本论》当作一部经济学著作来研究,其实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他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过程中又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由此完美佐证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原理。有人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得到证明,没有运用数学方法来检验。西方经济学是引入了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模型,但并不能代表它就是科学的,“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余斌观点),它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伪装术而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分析生产关系的科学,非实证经济学,因此它只能靠抽象分析力来研究。

(二)科学揭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面详细描述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状态,揭示了工人生活的真实状况,论证了活劳动在资本增殖中的巨大作用,深入分析了两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严谨推理,科学抽象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从商品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在此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挤压了他们的休闲娱乐的时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产生了对立关系,两大阶级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工人的实然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非人性、罪恶性,敏锐地预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的早期作品是从伦理学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后来创立了唯物史观,在《资本论》里面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灭亡,以及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解析了产生异化的经济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最后明确了工人阶级的使命,提出了实现未来美好社会的出路。

(三)核心内容: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指出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是没有区分到底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创造财富,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理论缺陷,也是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致命弱点。因此,马克思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小单位、最常见的现象——商品出发,提出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并科学地解释了这两对关系之间的逻辑,同时考察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作日理论,对于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前提性思考,由此科学地归纳和系统地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历史规律,揭示出活劳动(活劳动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资本本身不会发生任何增殖,只有活劳动参与生产时才会创造价值,进而得出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认为死劳动自身是无法创造商品的价值,它自身必须通过活劳动去激活和保存,这样才会凝结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都是活劳动制造出来的商品,当然它存在的状态是以死劳动方式存在的,它的价值、生命力是以活劳动为尺度的。因此活劳动与死劳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商品价值的金钥匙,也是理解马克思生产理论核心的关键。

(四)终极指向: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应然状态

马克思生产理论分析了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然状态,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又创立了一个新世界。他认为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阶级关系,只有扬弃异化劳动、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共产主义之时,无产阶级解放了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阶级消亡,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人的应然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的本性复归,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旨归最大的不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最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这一理论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有全面的论述,“代替那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都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从中可以窥探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样态,在此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应景,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二、马克思生产理论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同样的价值诉求,即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解放全人类。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论只要能被人民群众掌握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彻底的理论,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学科,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我们现实美好地生活——实现共产主义,同时这也是它价值诉求的体现。

(一)真知灼见:剖析经济关系

马克思毕其一生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实现人的应然状态,为未来人类存在境况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他认真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终选择了最常见、最普通、最简单的经济现象一一商品,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敏锐地指出:人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通过抽象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洞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指出了在此条件下工人的生存境况一一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化的关系,资本统治劳动力,两大阶级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一节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各要素都被详尽分析过了,在价值增殖过程里又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有机统一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重性。

(二)积极应对:走向自由王国

在马克思看来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人类必须直面解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所谓的自由是“必然作为必然还不是自由,但是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内,作为扬弃了的东西。”在黑格尔的语境中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因此要实现自由必须掌握其必然。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这种实践方式就决定了我们人类的两大活动主题——价值和真理各有其受动性。所谓的必然就是规律性,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其客观规律性。“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性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人类要实现自由必须要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生产理论里中一针见血指出异化劳动对人的自由的戕害,直面人类永恒的主题——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这一境况,扬弃异化,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三)破旧立新:实现最高理想

马克思曾经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这句名言是马克思的墓志铭,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他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提出“两个必然”,洞悉到了资本主义的前途,他不仅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勇于建立一个新世界——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家也设想过共产主义,但是没有对理想社会的实现道路做出科学回答。而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历史使命是破旧立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它是科学的理论。从学理而言,马克思主义批判和继承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当然,剩余价值是为证明和验证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最高理论理想。

(四)本质目标: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辟论述,在他主政期间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进行探索。他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本质,而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想旨归就是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克服异化,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些理论诉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殊途同归,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因此其理想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結语

马克思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破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当前而言,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是回应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攻击的应然追求,是努力构筑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彰显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影响力和辐射面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丁赞华(1988-),男,汉族,河南淮阳人,单位为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汪钊(1989-),男,汉族,陕西丹凤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