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23 16:35许笑男
商情 2020年3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教育

许笑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给有效的社会治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在教育领域中,随着高校经济改制的进行,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愈发强烈。在传统教学中不存在的经济问题开始成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健康问题,给学生的实际发展造成了多重负面影响,导致人才培养出现较大缺陷,给人才的有效培养造成了潜在隐患。总的来说,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基本心理健康的关注被长期忽视,因为经济问题导致的教学问题尤为突出,给学生个人以及学校的教学发展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就将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讨论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在经济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对促进相关教学问题的深化改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提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育;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在当代社会,贫困生问题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前提下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因为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上不起学校的问题已经基本杜绝。但是在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拉大,给校园贫困生受教育问题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影响。贫困生在校园中无法有效融入校园生活成为高校贫困生教育的主要矛盾。解决学生的基本吃穿和学费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彻底改善仍有较大距离。实际上高校生活可以被看做学生需要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试炼,在高校生活中学生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出现了较大差异,面对校园相对活跃开放的环境,部分贫困学生无法对校园价值观进行有效适应,从而在心理上逐渐出现问题和落差才是现代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此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教育需要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审视,尤其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逐步加强分析和研究,促使贫困生能够更积极的融入高校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自然有效的解决。

一、互联网发展给贫困生心理疾病问题带来了巨大改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因素对当代贫困生心理问题提供了更多元的解决手段。这一点只有在互联网体现其强大价值和功能的过程中才得以有效发挥。总的来说,互联网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成本,使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增强,降低了人们之间的阶层信息壁垒,使贫困生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显著下降。

(一)互联网使社会信息得到广泛传播,间接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和学习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地区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消融,网络生态改变了传统生活的生态,使学生能够从互联网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沟通渠道,消除了同龄人之间的差异。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存在较高的封闭性,贫困生在高校就读可能出现强烈的不适感,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融入校园生活。而网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生发展视野,促使学生能够较为积极的面对高校生活和学业,使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有效减少的趋势。

(二)互联网使学生的自我封闭取向更加明显

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下,不仅是贫困生、任何在学校中无法获得愉悦体验的学生,都会产生较强的封闭性,使高校教育出现问题和挫折。为此高校教育应该对普遍的学生心理状态和问题加以关注,减少对贫困生问题的“特殊对待”,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维持较高的尊严体验。

(三)互联网提供的经济途径,使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更多元的解决

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下,网络咨询和众筹平台以及互联网媒体能够为贫困生提供多元的服务,使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加上国家对贫困生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经济问题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

(四)互联网拉平了学生之间的基本身份认同

在传统社会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交流和相处方式拉平了传统社会中的不平等认同。现代年轻人具有更开放的视野,传统社会中的歧视行为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五)互联网发展使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夸张

互联网商业营销给高校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网络营销和拜金攀比使学生之间的生活观念出现鸿沟和差异,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存在“分清”的情况。因此贫困生需要在物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理性和理智,才可能有效减少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六)互联网对贫困生的发展存在多重效应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贫困生的心理改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效相对消极的一面。互联网发展在总体上有助于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工作,促使学困生对学业、人生、社会保持较高的认知状态,从而努力拼搏,积极的改善自身的人生发展出路。

二、高校学生基本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一)对学习和学业具备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健康得心理行为使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的高度认同,对学校和学业保持理性乐观的思维,有志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尝试,促使自身在学校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优秀的一面。

(二)能够保持对自我的高度认同,保持对自身的有效接纳

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保持认同和接纳是相对困难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放大了人性的丑恶,使传统本就相对宽泛的行为标准变得苛刻。在这一点上学生需要学会接纳自己,保持对自身外观、内在的较高自信,才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三)能够积极调整自身的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

在高校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在学习和生活交往上遇到挫折。对此能够有效积极的挑战自身心态是学生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促使自身的人生发展接受试炼。

(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校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应有知己朋友或者广泛的朋友交往,都可视作学生具备合理的人际关系。内向和开朗不是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因素。

(五)保持较强的人格综合素质,表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性

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学生对陌生环境存在抵触情绪是其本能使然。如何对陌生环境进行有效适应则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联系。

(六)学生行为特点符合其年龄状态

在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中,学生及早的表现出“懂事”的一面,实际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过多压力。事实上学生的处世行为原则应该符合其年龄特点,不高不低,才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自卑与自尊存在冲突和矛盾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陌生环境中往往对自尊问题更加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多数学生的过度自尊意识会逐步消退,使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步缓和。但是贫困生可能在自尊意识上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在自卑和自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情绪并长期延续,导致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被严重干扰。

(二)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

在高校教学中,贫困生可能因为生活理念和方式上的冲突,逐步和集体产生隔阂和矛盾。从而在行为和语言上逐渐走入自我封闭,给学生的长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焦虑和抑郁心理长期存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贫困生除了学习功课之外,还需要对自身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家庭经济问题进行担忧和考虑,导致学生的焦虑情绪长期存在,无法有效融入校园的生活。

(四)行为和心理更加敏感

贫困生在心理上具有天然的不公意识,认为自身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其它同学、教师、学校、社会都“欠”他的,需要对其进行照顾和补偿。这些都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将其它善意行为和提醒视作有敌意的挑衅,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的进一步自我封闭。

(五)存在较强的虚荣心理

贫困生具有较高的“要强”心理,因此常常试图在除经济以外其它领域赶超其他学生,以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优势。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贫困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虚荣心理,容不得他人的赶超和污蔑。

(六)在外部寻求心理安慰

由于贫困生具备强烈的对抗意识,以此对其他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常常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情绪,导致学生更难融入集体学习,使学生的性格和行为更加孤僻。

四、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拮据,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融入校园生活

家庭经济原因使学生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其它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学生难以有效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二)学生的校园学习经历决定了其基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阶层分化使贫困生难以有效融入校园生活

在学生接触教育的过程中,其以往的教学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深刻影响。贫困地区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阶层文化上有着明显差异,导致贫困生和高校生活的格格不入。

(三)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基本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考大学”几乎成为学生幼儿园教育阶段已经熟知的名词。加上落后经济地区家长教育的儒家理念浓厚,导致学生对高校教育存在着复杂心态和情绪。

(四)拜金主义和岗位竞争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同时互联网盛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拜金主义,使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五)貧困生个人具有加高抱负,受挫折能力相对下降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熏陶下,贫困生往往具有更高的抱负和最求。但是面对现实贫困生更多的时候需要选择妥协。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不断的加重,受挫折的意志力逐步下降,最终可能走向极端。

五、促进贫困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的办法

(一)对学生的经济保障保持有效的践行和完善

在促进贫困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多元的经济援助,是改善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步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费是经济资助的重要方面。而维持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生活也是多元资助的重要内容。对此社会资助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对高校附近的生活水平进行充分评估,并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生活补助。此外发放补助最好制定阶段性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资助,防治资助款型被用作其它用途。

(二)高校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辅导

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问题长期缺乏有效关注,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给人才素养的提升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应该保持对学生心理充分的辅导,尤其在贫困生方面,学校应该提供相对隐形的辅导和帮助,使贫困生能够积极的适应高校生活。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观

在高校教学中,学校需要降低自身的身份意识,对学生保持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平等交流。教导学生高校教育的稀缺程度在不断降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避免出现好高骛远的心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脚踏实地的提升自己,促使学生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保持对学生的“普通人”思维教育,卸去学生传统思维的求学负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稀缺程度正在不断降低,在现实竞争中只有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才是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教师、家庭思维仍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高校教育的期望过高,导致在实际求学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对此高校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卸去传统思维,对高校教学保持理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在高校教学中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五)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有效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和志趣

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向往,是高校心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做到清晰认知,使学生的发展过程保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六)培养学生合理的自尊意识

贫困生一般在心理上对自尊的需求更加敏感。对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其它学生对虚荣心过高的学生进行开导。同时需要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放下心里负担,保持和同学之间的友善、积极共处。例如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校园联谊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卸下心里防线和面具。

(七)建立学生经济求助中心

在高校教学中,出入学校的学部分学生对经济求助缺乏信息门路,因此常常会在心理上走入极端。对此学校需要公开的设置经济求助中心,鼓励学生在相对隐蔽情况下对救助中心进行访问,使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拓展解决,提升学校经济救助的效率,促进高校人才的有效培养。

六、结束语

贫困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影响,以及人们传统教育思维的有效变革,相信任何学生都能够接受高校教育健康积极的洗礼,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人生发展中把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促使高校教育完成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德志.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湘潮月刊,2011(12):87-88.

[2]梁莉芃,岳芸,侯瑞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4-125.

[3]任倩.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1(10):218-219.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教育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