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2020-07-24 02:15韩斌
文存阅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策略创新思政教学就业导向

韩斌

摘要: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而且对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的焦躁和恐惧有很好的疏通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的积极作用,重点探讨了在该导向作用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包括转变思想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等。

关键词:就业导向;思政教学;策略创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各大中小企业对应聘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工作成为各界共识,并进行教学创新及改革。

一、高校思政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的作用分析

(一)对学生就业给予了指导

思政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社会成员,以此形成具有符合社会要求思想品德的人员,思政教育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各种不良思潮冲击下保持头脑清醒。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以及良好的心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激流勇进下的思政教育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社会现象,而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了重要指导。

(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而这些条件的实现离不开各高校的思政教育。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不懂得为人处世,日后在社会或者企业中也很难站稳脚跟。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开始改变,最终由内因影响外因,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以能力培养为主导,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而且要把就业作为导向目标,积极构建培育道德品质和提升就业能力相结合的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内容在精不在多,并且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优化教学目标,并将教学重点从以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整体性,逐渐过渡到思政内容的有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把传统的表面输出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渗透,以达到思政教学整体的转变。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调整教学方式,整理出一套适合教师讲解并能解决学生矛盾心理的科学方案[1]。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完善教学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完成,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基于实践的重要性,高校在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创新时,应该加入符合学生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并且在社会生活劳动中,最直接地感受到创业、就业的艰辛,从而激发其斗志,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实践活动的作用下,教师也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及时改正,精益求精。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参与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了解到各行各业的艰辛,对劳动最光荣有更深刻的感受,其思想境界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则会得到质的飞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要想实现思政教学的创新,必须重视实践。

(三)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

高校在思政教学中,要把教学与就业融合在一起。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思政教育,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立志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思政教育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立志教育也有它举足轻重的地方。但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高校对立志教育慢慢失去了重视。这使得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没有清晰明了的认知,目光短浅,见识短薄,重视追求眼前的利益,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效果,也会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能通过主观臆想判定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具备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以此找准定位[2]。

(四)进一步改善思政教学体系

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创新,需要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整体的完善。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队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方向,记录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可为教师队伍提供培训活动,如岗前培训、上岗调研等,使教师队伍与思政教学体系完美融合,从而体现思政教学推进鼓励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思政教育依然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则将无法被多元的社会发展所认可,在教学效果上也很难做到立竿见影。

为改善以上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可以扩大思政教育的评价主体,由教师延伸到学生、社会群体、实习岗位以及学生家长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加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不能过于简单,应当从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層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心理感受等这几方面来考察。具体而言,教师考察学生不仅要考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考察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生、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的开展,为迎合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响应,也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玟斌,徐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000(002):68-69.

[2]陈世武.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换与策略创新[J].好家长,2018,000(022):P.38-38.

猜你喜欢
策略创新思政教学就业导向
对小学科学实验评价的思考
企业市场营销品牌策略的创新研究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互联网渗透下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