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化石采集人
——陈敏

2020-07-25 01:10
生物进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樟树陈老师爱好者

傅 强

导语:

化石是把钥匙,既能打开远古生命的大门,又可以开启精彩的人生。

化石是联系自然与艺术的纽带,从早期的化石标本描绘,到后来的复原图绘制,将大自然的造物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热爱化石是人类的天性,以英国多塞特郡莱姆·里吉斯镇玛丽·安宁为代表的一代代化石爱好者与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一道, 不断为破解生命历史的秘密而砥砺前行。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的古生物学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却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化石爱好者。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天南地北,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但都共同拥有一颗热爱化石的心。 他们在旷野间或踽踽独行或结伴往来,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所爱,跋山涉水,无惧风雨,一往无前。

虽然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但通过与化石结缘,同样活出了多彩的人生; 虽然他们不是明星大腕, 但依然可以是他人学习的榜样,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爱好者,他们是一群"最可爱之人"。

精彩的人生需要分享,平凡的人生更具示范意义。因此,本刊将推出一系列化石爱好者的访谈记,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化石,走近科学,依此来启迪后来者。

陈老师家中摆满了装化石的盒子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跋涉,赶到陈敏老师家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了。

跟着导航指引的路线,很容易就找到了陈敏老师的家。江西省樟树市经楼镇临街的一座四层自建小楼前,陈老师正拿着大扫把在几株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下扫地,树上榴花正红,如同红玛瑙般布满翠绿的枝头。远远地通过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我们彼此看见了对方,相互招手示意。

本来今年春节前的一月初就计划要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而陈老师退休后,目前有很多时间是在珠海生活的,凑个大家都方便的时间也不是很容易。

虽然去年十二月初在广东见过一面,但老朋友再次见面还是很高兴。陈老师立即放下扫把,待我们停好车就径直带我们上楼看他十年来的战利品。

早先每次见面时,陈老师都会兴高采烈地讲述他如何采集化石,家中如何堆满化石的故事。早就想一睹陈老师的"宝贝"的风采了,如今终于梦想成真,自然有些急不可待了。上到二楼,一进左手的房门,扑面而来的是靠墙的架子上是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盒子。每个盒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化石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类别。

打开盒子,里面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化石,植物、菊石、腕足、珊瑚、腹足……。陈老师在很多化石上贴上了标签,写上了自己初步的鉴定,当然还有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产地编号。

陈老师展示自己采集的鳞木类化石

在化石爱好者的圈子里,大家都喊陈老师陈老师,这是因为陈老师在2016 年退休之前一直是当地大南小学的老师,并且做过学校的校长,是在副校长的职位上退休的。与大多数化石爱好者相比,陈老师年龄是偏大的,生于1956 年的陈老师,今年已经64 岁了。

陈老师与化石结缘的故事要追溯到十一年前的2009 年。这年的暑假,陈老师与往年一样是要出去旅游一趟的。正好当时陈老师有个侄子在江苏常州,就推荐他到常州玩,可以参观一下著名的中华恐龙园。

恰巧陈老师在家乡煤矿的煤矸石堆里发现过一些圆圆的大石头疙瘩,处于好奇就收藏了一些,这次就顺便带了个到了常州。在常州,陈老师在中华恐龙园的博物馆里见到了恐龙骨骼和蛋化石,并拿了自己的宝贝石头疙瘩请教恐龙园科普部的孙德伟。孙德伟告诉他他的石头疙瘩不像恐龙蛋,表面没有蛋壳结构,还告诉陈老师有关化石鉴定的问题可以上化石网去请教。旅游结束回到樟树后,陈老师立即到化石网上注册了一个账号,恰巧在化石网上看到将在常州召开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的消息。于是回家待了仅仅一天后,陈老师又千里迢迢坐火车再次赶往常州。

陈老师此次前来,依然带来了自己的大石头疙瘩。在一番交流后,陈老师了解到了自己原本以为是恐龙蛋的石头疙瘩原来是结核,是指沉积岩中与周围沉积成分不同的球状、椭球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的团块。球状和椭球状的结核经常会被人误认为恐龙蛋。

在大会期间的去浙江长兴野外考察时,陈老师第一次亲密地接触到了化石,并且并非自己以前认为的那样很神秘,只有专家才能见到,仅陈列在堂皇的博物馆里。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发现长兴的这些化石点跟自己家乡经楼镇周围的很多岩石很相似。经楼镇距离江西的母亲河赣江不远,镇周围以二叠纪地层为主,产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虽然当地的地形以低矮的丘陵为主,但这里有很多小煤矿和水泥厂,为采集化石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化石爱好者大会后,陈老师回到家,有时间的时候就会骑着摩托车到镇子周围有岩石出露和小煤窑的煤矸石堆转转。但毕竟没有经验,第一年仅采集到了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植物碎片。

第二年底,在化石网上结识的网友"7+2"到樟树,与"老"爱好者一道,陈老师找到了更好的腕足和鳞木化石。自此,陈老师开启了自己精彩的化石人生。

第二天,按计划陈老师带我们去他的化石点,出发时陈老师带上了报纸和各种袋子,以备包、装化石只用。在去化石产地之前,我们先去了陈老师退休前工作的学校--大南小学。这是一座很小的乡村小学,每个年级仅有一个班,一楼还办起了幼儿园。随着城市化的进城,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大多数农村的家长也都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城里的学校了。在学校,陈老师见到了老同事,并翻出了当时学校日常安全检查的记录表,很多页上还有陈老师的签字记录。

陈老师的父母1954 年师范毕业,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有文化的人。毕业后到万载先教了一年书,本有机会去南昌,但因为故土难离,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老家樟树。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由于名额问题,陈老师的父亲被打成了右派,直到79、80 年才得以平反。

装菊石化石的五粮液盒子

陈老师与两个破碎后又连在一起的结核

陈老师工作过的大南小学

2015 年底陈老师带来访的化石爱好者一起采集化石

从陈老师家楼上看当地的老房子

陈老师收藏的《大自然》杂志,这爱上大自然的引路人

已经风化的植物说明牌

陈老师的空中植物园, 从接待了一批批自己学校的学生

由于这一原因,陈老师小时候读书受到了影响。初中毕业没多久就去邻省湖南株洲,跟着当工程师的舅舅做学徒,学做施工员。学了几年后,回到老家一边务农,一边到外面帮人做工程。

有一次,家附近有一个水闸在施工,陈老师在边上看,并指出了施工中的问题。这恰好被视察的副县长遇到,认为人才难得,就介绍陈老师去了樟树的第二建筑公司。刚到建筑公司的时候,陈老师作为预备施工员,跟着老施工员边学边干。

陈老师做事认真,从不出去玩,一有时间就看图纸,请教老施工员。陈老师在当时樟树最高的六层楼的建设中学习施工,由于勤学好问,很快就掌握了施工员的工作。随后在另一个项目,党校大礼堂的施工中,陈老师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就这样,陈老师在建筑公司干了六年的施工员,带过泥工、瓦工等二十几个班子,预决算都干。

野外是陈老师的最爱

1987 年,母亲退休的时候,陈老师的手正好也受了伤,担心再也做不了施工的工作,就接了母亲的班,进了小学当上了老师,到1994 年陈老师就成了学校的校长。1989 年,陈老师到了大南小学任副校长,一直到退休。陈老师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热爱,在学校里种树栽花,也使的学校获得过樟树市绿化学校的称号,并在验收中通过了国家和省两级的验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陈老师设计过自然科学教具,其中有关小孔成像等的教具还获过奖。

在接触化石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自然课,陈老师在自家的楼顶上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为每一种植物挂上了标签,轮流带学校的学生到家里实习参观。陈老师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收集植物的种子,然后带回家种起来。最多的时候,陈老师种的植物达到二百种之多。樟树是我国有名的药都,在认识植物的时候,陈老师也趁机介绍一些可以入药的植物,及其用途。每当自己种的同种植物有株的时候,陈老师都会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带回自己家种。最多的有学生在家里种到了四十多种。这样的自然课,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陈老师说,他教过的学生都很听话。陈老师教过的一个学生后来考上了江西农大学习植物,也许是受小时候跟陈老师学习植物的影响吧。

拆老房子留下的含有化石的基石

陈老师与在珠海采集的含有螃蟹的结核

陈老师近几年在珠海采集的各种海生生物标本

退休之后,由于时常不在家,房顶的"空中植物园"已经慢慢荒废了,陈老师的心血在已经风化的标签还依稀可见。

在陈老师的走向自然世界的道路上,《大自然》可谓功不可没。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成了全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名词之一。1980年《大自然》杂志创刊,很快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科普杂志。陈老师跟全国人民一样对科学充满了神往和憧憬,《大自然》杂志也就成了陈老师的最爱,1986 年陈老师追订了所缺的第一期。从此,陈老师喜欢上了大自然,远足、旅游、居家等,无不与大自然拥抱。

陈老师最初在学校是教数学的,后来担心退休后没有写东西的能力,在退休七八年前开始转教语文。陈老师在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每一个题目都会陪学生写一遍。这样的以身作则不仅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也锻炼了自己写东西的能力。

从学校出来之后,陈老师带我们去了他自己老家所在的村子。陈老师家的老房子因为常年无人居住,早已破败,于去年被政府拆了。拆房子的时候,陈老师特意将墙基上的一块石头保留了下来。2009 年陈老师从常州回来后就在这块石头上发现有很多化石,陈老师与化石的缘分似乎早就注定了!如果留心找,村子里很多人家的老房子的墙基也许还能找到有化石的石头。

根据陈老师的指引,我们一一探访了陈老师的化石点,这些点大多数是曾经的煤矿留下的煤矸石堆,仔细搜寻不时可以发现菊石、腕足、植物等化石。这些化石基本都是二叠纪龙潭组的,距今约有2.59 亿多年了。当时樟树处在滨海环境,海水时进时退,海平面升高时,生活在海生的腕足、菊石等海生动物就会沉积下来,当海水退却后,周围的陆地上生活的大量植物会沉积下来形成煤炭,保留下植物化石。

陈老师迷上化石之后,会不时将自己的采集的化石带到学校,让学生们也能通过化石了解地球的沧桑巨变。相信陈老师的这些举动,对学生会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2009 年机缘巧合参加了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之后,陈老师参见了历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慢慢的从一个化石小白成为了一个资深的化石猎人。通过化石网和化石爱好者大会,陈老师结识了很多朋友。陈老师不仅会到其他化石爱好者那里访问,一起到野外采集化石,也时常接待到樟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石爱好者,带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采集化石,交流标本和心得。与各地的化石爱好者一起到野外去采化石和交流心得是陈老师最快乐的时刻。2016 年退休后,陈老师有了更多采集化石的时间了。由于儿子和女儿都在珠海工作,并安了家,陈老师的时间被分成了三分,一年中有三分之一在樟树老家,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去各地爱好者那里的路上,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则放在了珠海。于是珠海就成了陈老师的第二战场。陈老师在海边采集各种棘皮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少量鱼类和脊椎动物标本。其中,仅软体动物就有近七百种,各种标本合计有八百多种,超过万枚。随着标本的增加,标本的存放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老师还特意租了人家一个车库。不出去采标本的时候,陈老师就在家中整理标本,查对资料,已经完成了各类文稿大约有五百多页。

另外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就是,陈老师在珠海搞基建挖出的沉积层中,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的螃蟹的化石,种类包括大眼蟹、豆蟹、盲蟹、拳蟹、帝王蟹、寄居蟹、蟛蜞、和尚蟹、青蟹、栗壳蟹等,如今已经有数千枚之多。此前我国出土螃蟹化石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的阳江,但陈老师在珠海的发现,大大增加了螃蟹化石的数量。珠海和阳江螃蟹化石最大的特点是珠海的普遍个体较小为小型种,而阳江的个体较大为中型种。

随着年岁的增加,近两年陈老师患上了严重的耳背,听力下降严重,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很吃力,但陈老师对化石热爱的激情一点没有消减。在野外,陈老师比很多年轻人都能跑。一趟下来,大包小包会采集很多标本。

对很多人看来,陈老师的行为似乎是难以理解的,整天脏兮兮的干一些不赚钱,净"赔本的买卖"。但陈老师对化石的热爱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由于没有支付宝账号,而手机中的零钱又不多,所以陈老师无法自己手机买票,每当在外地不同地方转移时,都是陈老师的儿子或女儿帮他在网上买票,陈老师只管定好时间,安排好去车站取票坐车就行了。

陈老师对化石的痴迷几乎完全出于对自然的热爱,除了与其他爱好者进行一些标本的交换意外,陈老师曾未想出售自己的标本。陈老师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化石爱好者的尊重,同时也得到了樟树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刚刚竣工的樟树市博物馆新馆,打算拿出一部分面积,利用陈老师采集的标本开设一个展示樟树地质历史和生命变迁的展厅。如果明后后年,该展厅能够顺利完成布展、对外开放,将是对陈老师十来年的努力的最大的回报。放眼全国,这在一个并非以化石著名的县级博物馆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猜你喜欢
樟树陈老师爱好者
香樟树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我的科学老师
直播答题爱好者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