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湿凉爽针织服用面料的性能研究

2020-07-25 07:07苏佳佳樊晨露章为敬张佩华
国际纺织导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透气热阻织物

高 婕 李 睿 苏佳佳 樊晨露 章为敬 张佩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中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户外运动的流行普及,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服装的舒适性与生理、心理和物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可分为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和体感舒适性[2]。本文主要针对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研究,采用了物理指标评价法,对市面上所见的部分针织面料进行热湿舒适性能对比测试,进而为兼具轻薄柔软、透气和吸湿凉爽功能面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并为大众在购买相关产品时提供有价值的购买建议[3]。

1 试验材料

本文选取了12种不同材质的面料,其基本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材料基本参数表

2 试验方法

试验前将织物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5±3)%的环境下放置24 h,按照如下测试方法,测试织物透气率、芯吸高度、织物升温曲线、热阻湿阻和干燥速率。

2.1 织物透气率测试

采用YG461E/Ⅱ型数字式透气量仪,参照GB/T 5453—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设定压力200 Pa、喷嘴口径为6.0 mm,每块试样不同位置测量5次,取其平均值。

2.2 织物纵横向芯吸高度测试

采用由长方形的容器和试样夹组成的简易试验装置,参照FZ/T 01071—2008《纺织品 毛细效应试验方法》标准。沿织物纵向、横向,分别在每块织物的左、中、右部位各剪3块试样,试样尺寸为25 cm×2.5 cm,测试时在试样下端夹持2.55 g的张力夹,上端固定于仪器,在试样底部放置一盒蒸馏水,使下端浸入水中。30 min后在标尺上读取溶液上升的高度,测试3次,取平均值[5]。

2.3 织物升温曲线测试

织物升温曲线的测试可以表征织物的热传导性能,并且通过直观的实时数据与曲线变化,模拟动态人体热湿扩散。本文采用的测试仪器为添加了相应程序的YG606II型织物热阻湿阻测试仪。根据测试要求,对相应参数进行设置,使其能保持恒定功率对织物进行加热。试验设定功率为22.05 W,测试前需将仪器预热2 h,测试织物尺寸为35 cm×35 cm。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所述。首先对待测织物进行预处理,干态测试需将被测织物置于标准温湿度的恒温恒湿环境下平衡24 h;湿态测试需将被测织物烘干后称质量,置于恒温恒湿室平衡24 h,之后向其中滴入水,使之均匀含水20 g。然后调试预热测试设备。根据试验需求设置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为标准环境温湿度;测试板的初始温度为25 ℃。在测试前可将所述测试板的温度升至测试最终温度后,再降温至初始温度,以减小误差。接着进行试样测试,打开恒温恒湿箱,将被测织物水平置于测试板上,迅速夹持好织物,关上恒温恒湿箱,以恒定功率对测试板加热。温度升至设置温度时,测试结束。记录被测织物与测试板接触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对系统记录的干态、湿态升温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升温曲线到达某特定温度所需的时间越长,则织物升温速率越慢,其凉爽功能越好。对系统记录的数据做同一时刻的干态、湿态织物表面温差处理。同一时刻织物干态、湿态最大温差越大,其快干性、湿态凉爽功能越好。

2.4 热阻湿阻测试

热阻表征织物的隔热性,湿阻表示织物处于稳定的水蒸气压力梯度条件下,通过一定面积的蒸发热流量。选用YG606 II型织物热阻湿阻测试仪,参照GB/T 11048—2008《纺织品生物舒适性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标准,在稳态条件下,测得织物的热阻和湿阻,并计算出织物的导热系数λ、透湿率和透湿指数。

2.5 干燥速率的测试

根据美国AATCC201测试标准,采用RF4008HP型干燥速率测试仪,测试织物的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取织物左、中、右均为15 cm×15 cm的试样,放置在恒温37 ℃的加热板上,在加热板中央滴入0.2 mL的水,试样上方设置1.3 m/s的风速对试样进行干燥,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测试试样温度的变化,判断干燥是否结束,根据测试干燥时间得到干燥速度。

3 结果和讨论

面料透气率、芯吸高度、热阻、克罗值、传热系数、湿阻、透湿率和透湿指数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测试数据

3.1 透气率

织物透气率与织物厚度成反相关、与孔隙成正相关,即越薄、空隙越多的织物透气率越好。而织物空隙与织物所用纤维密度、织物结构和厚度有关,即织物越厚,织物透气性越差,在相对湿热条件下,其舒适性越差。图1为试样透气率的测试结果。

图1 织物透气率数据对比图

由图1可知,在喷嘴口径一致的前提下,试样F2、F3、F5和F7的透气量值最大,均超过1 730 mm/s,F8最小,仅为830.5 mm/s,因此可知,试样F2、F3、F5和F7具有相对较高的透气性,试样F8的透气性最差。

3.2 芯吸高度

图2是各织物纵横向芯吸高度的测试结果。由图2可知,试样F2、F4、F5和F11的横、纵向芯吸高度为所有织物中最高的,均在15~21 cm范围内,其吸湿、导湿性能较好。试样F1的芯吸高度不足9 cm为最小,导湿性最差。试样F8、F9和F12几乎不吸水,需特殊处理,在该测试中无法测得。

图2 织物芯吸高度数据对比图

3.3 升温曲线

织物试样干态升温曲线测试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4表示干态升温值与不加织物的空板升温值的差值变化。干态升温曲线表示人体在未出汗的情况下织物的温度变化,由于此时织物会阻碍人体散热,所以在同种测试条件下,织物达到同一温度的时间越长,或相同加热时间内织物表面温度越低,其导热性能越好。

图3 干态升温曲线

图4 干态-空板升温曲线

由图3和图4可知,干态下,试样F2、F3、F4和F5达到同一温度所需的时间最长,其升温速率最小;试样F9、F10、F11和F12达到同一温度所需的时间最短,其升温速率最大,且升温不超过0.8 ℃。所以干态下,试样F2、F3、F4和F5的导热性能良好,即在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人体体表温度的情况下,其能较好地将人体热量传导到外界,降温凉爽性能较好。而试样F9、F10、F11和F12的导热性能较差。

湿态升温曲线测试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图6表示湿态升温值与不加织物的空板升温值的差值变化。湿态升温曲线表示人体在出汗条件下织物的温度变化,在同种测试条件下,织物达到同一温度的时间越长,或相同加热时间织物表面温度越低,人体出汗后织物的凉爽性能越好。

图5 湿态升温曲线

图6 空板-湿态升温曲线

由图5和图6可知,织物吸湿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散热,从而使人体降温。在加热功率一定时达到同一温度所需的时间,湿态下,试样F9、F12、F1和F7最短,试样F2、F3、F4和F5最长。故湿态下试样F2、F3、F4和F5具有良好的导热散热性,尤其是试样F2、F5,其最大温差可达8.0 ℃,在人体出汗后的凉爽性能较好,试样F1、F7、F9和F12较差。

3.4 热湿阻

影响织物热湿阻的因素主要有纤维材料本身性能、纱线结构和织物结构等。而良好的吸湿散湿性能有利于提高织物导热性能,织物面密度越大、厚度越大,织物热湿性能越差。对于不同的织物,其内部含相对静止空气的量影响其吸湿、散热性能。相对静止空气含量越多,热湿传递性能越差。图7是织物热阻与传热系数的测试结果,图8为织物湿阻与透湿率的测试结果。

图7 织物热阻与传热系数对比图

图8 织物湿阻与透湿率对比图

由图7可知,试样F2、F3、F4、F5具有相对较小的热阻值和相对较大的传热系数,热阻均小于14×10-3(m2·K)/W。试样F9、F12具有相对较大的热阻和相对较小的传热系数,热阻达到了40×10-3(m2·K)/W,表明试样F2、F3、F4和F5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试样F9和F12的导热性能较差,即当人体所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试样F2、F3、F4和F5有较好的凉爽效果,而试样F9和F12的凉爽效果则较差。由图8可知,试样F2、F3、F4和F5湿阻较小,均小于3(m2·Pa)/W,透湿率较大,即当人体未出汗的情况下,试样F2、F3、F4和F5具有较好的透湿性能,能减少织物的粘体感和湿感,故而具有良好的舒适性。试样F1、F7、F9、F11和F12的湿阻较大,超过3.7(m2·Pa)/W,透湿性较差。

3.5 干燥速率

织物干燥速率测试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由图9可知,织物的干燥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织物接触水分,温度快速下降;然后织物的温度缓慢下降,热湿传递达到动态平衡,水在织物内部迁移以维持纤维表面的饱和状态;最后织物温度上升,迁移到织物表面的水分不足以维持饱和状态,织物内部水分开始蒸发,织物吸收热量,逐渐恢复为干态[7]。由图9可知,试样F1的干燥时间最长,所以其干燥速率最慢,凉爽性较差,其次是试样F7。试样F2、F5和F10的干燥用时最短,干燥速率最快,降温温度最低达27.75 ℃。

图9 织物干燥速率曲线

图10 织物干燥速率关系

由图10可知,试样F2、F5和F10的干燥速率最大,尤其是试样F2和F5,可达1.803 6 mL/h以上,凉爽性较好。试样F1和F7的干燥速率小于0.91 mL/h,水分蒸发扩散最差。其余织物的干燥速率较接近。此外试样F8、F9和F12由于材料组成与其他织物有较大差异,需要特殊处理才可测其干燥速率,在该测试中无法测得。

4 结论

通过对12种针织面料的透气率、芯吸高度、热湿阻、干燥速率等的测试评价,得出试样F2、F3、F4和F5的凉爽较好,其中试样F2和F5尤佳,试样F1、F7、F8、F9和F12的凉爽性较差。

理想的具有吸湿排汗性能的纺织品应具有吸湿性高、水分传导快、透湿性好、保湿性低、水分蒸发快的特点。试样F2和F5就具有这些优良性能,其化学成分均为含有轻网成分的聚酯纤维。本文测试的棉织物试样F1和F7的透湿性导湿性较改性聚酯稍差,凉爽性差,同时棉和氨纶混纺的试样F8凉爽性也较差。含有较多羊毛成分的试样F9和F12的吸湿导热性较差,同样含有羊毛纤维的试样F10和F11,因含有较多的聚酯成分,其吸湿凉爽性优于试样F9和F12。本文中含有锦纶、氨纶等化纤的织物的凉爽性也稍逊于改性聚酯。此外,试样F2、F3、F4和F5的网眼布、花式网格布、双面竖条布、秒干凹凸格等花色织物组织相比传统的纬平针织物,在吸湿凉爽方面也具有优势。通过本文所选面料可推断出,加入凉爽成分的聚酯纤维在吸湿凉爽方面较出色。棉和羊毛均为天然纤维,其物理化学性质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在制作吸湿凉爽的夏季针织服装面料时面临诸多挑战,可通过改变织物组织结构、与凉感功能纤维交织或功能整理以优化其性能。

猜你喜欢
透气热阻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织物透气量仪透气率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透气感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界面热阻对L型镁合金铸件凝固过程温度场的影响
弥散式和狭缝式透气砖在首钢京唐钢包中的试验对比
换热设备污垢热阻和腐蚀监测技术综述
防水透气技术延长汽车电子寿命
织物柔软剂的香气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