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五):课堂与课练

2020-07-27 16:26毛振明秦立山栗建文张海燕邓竞丁天翠
体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课练体育教学改革课堂

毛振明 秦立山 栗建文 张海燕 邓竞 丁天翠

摘  要: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自2016年开始启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课练”是改革工作的一項重要工程,它是让学生增强体质和享受乐趣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本文阐述了课堂教学中“课课练”和“运动技战术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往“课课练”存在的问题和“一校一品”“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工作特点。

关键词: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课堂;课课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6-00-04

许多同仁当看到“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理论、教材和实践后问课题组:“一校一品”不是体育教学的改革吗,你们为什么要强调体育教学中的身体锻炼呢?它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当下有理论在强调所有的体育课都要达到75%的运动密度,达到140~160次/分钟的平均心率,你们所提倡的课课练和这个理论的要求是一回事吗?如果不同,那又是怎样的不同呢?抓了课课练会不会干扰运动技能的学习,抓好了课课练真的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吗?实施课课练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体质增强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国教育界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既是党和国家向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指导学校体育改革最主要的依据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短板”:体育课程在锻炼学生身体方面的低效性,甚至是无效性。“一校一品”教学改革课题组基于这一认识,决心通过中小学的1260节体育课进行有成效的体育锻炼,彻底改变那些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有些体育教师将这样的课生动地形容为“三无七不体育课”),让体育课能为增强学生的体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已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向学校体育提出的任务目标,彻底改变中国学生体质连续30多年下滑的不良趋势。

但是,并不是所有学校体育的专家学者对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课练”都是赞成的,其反对理由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大意是:体育课是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学习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场所,不应刻意地追求其增强体质的目标,以免改变体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并降低运动项目技战术教学质量。对此,本“一校一品”教学改革项目团队认为:在中国学生体质亟待大幅度增强的当下,在体育课中加强锻炼以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更是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要通过科学的课内体育锻炼的设计,将身体锻炼与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有趣的体育锻炼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通过体育锻炼去锤炼学生的意志,让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成为“高质量地进行运动项目技战术教学”和“科学锻炼身体以大幅提高学生体质”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的过程。

二、体育课中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教学和身体锻炼不应是两张皮,更不应相互干扰

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学技”(学科目标)和“健身”(一般理解不是学科的目标)都是体育课的“学科功能”和“社会期待”,应融合贯之。但在现实中将“学技”和“健身”两个工作协调放到具体的一节课中却不那么简单,经常会存在如下错误:(1)教师拘泥于体育课教学步骤的完整,轻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低,身体锻炼效果很差;(2)教师过于关注学生身体锻炼而影响了体育教学基本程序步骤,将体育课变成了身体锻炼课,失去了体育课的学科意义;(3)体育课中的身体锻炼内容与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教学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处于“两张皮”的分离状态;(4)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被支离破碎的身体锻炼所严重干扰,造成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教学效果与身体锻炼效果的“双低”或“双误”;(5)体育课的运动项目技战术教学和身体锻炼都缺乏严格的设计和合理安排,只是随意而为,导致运动项目技战术的练习密度和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都严重不足,体育课处于“放羊”和“准放羊”的状态。

为此,“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十分强调体育课的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努力避免二者相互对立、相互干扰的不良状态出现,为此,提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趣味课课练”结合的如下基本原则:(1)“课课练”的内容要与运动技能教学密切结合,“课课练”的内容要成为运动项目技能掌握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和“专项体能”意义而存在,因此要精心选择与运动项目技战术学习相匹配和所需要的练习内容。(2)“课课练”原则上安排在运动项目技战术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之后,形成“准备运动→技战术学习→技战术练习→教学竞赛→专项素质练习→放松整理”的程序,以避免破坏运动项目技战术学习、练习、竞赛的合理过程。(3)“课课练”的时间要控制在5~8分钟,不可占用过多的时间,如课课练需要组织游戏时,一定要以大集体乃至全班学生同时参加的游戏为主,不可因进行游戏而耽误身体锻炼的宝贵时间。(4)“课课练”要可根据前面的运动项目技战术练习与比赛的强度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上要保证足够的密度和强度,安排密度和强度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气候、器材场地情况,以确保身体锻炼的实效性。(5)“课课练”所锻炼的身体部位要与前面的运动项目技战术练习和比赛的身体活动部位、所锻炼的素质进行“交错性”的安排。如前面的项目技战术练习中上肢运动较多,那么课课练就应更加侧重下肢的练习;如前面的项目技战术练习主要以速度练习为主,那么课课练就应以其他的素质,如力量的练习为主等。(6)“课课练”要尽量使用与运动项目相同的比赛器具,尽量利用运动项目的场地进行锻炼,以加强与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关联性。

三、多年“课课练”经验为本课题奠定了基础,“一校一品”在内容层次及科学性方面作出贡献

“课课练”本是中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创举,20世纪80年代开始,“课课练”出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课课练”还带动了诸如“循环练习法”“运动上下肢配合”“体育课负荷预计与评价”“心律曲线的类型”等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些经验为“一校一品”的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课课练”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课练”的趣味性问题。由于“课课练”是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有些枯燥的身体练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生动活泼的身体锻炼是“课课练”的生命力所在。(2)以身体锻炼为目的的“课课练”与运动技战术教学相融合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于“孰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的理论分歧,也是有限体育课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的操作困难。(3)“课课练”的科学性问题。“课课练”应该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发展问题等进行更精准、更有效的锻炼。(4)“课课练”督促与评价问题。“课课练”不同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身体锻炼的评价一直是一个空白,“课课练”练与不练,练成什么效果既没有要求,也没有评价的标准,故在学校基层缺乏积极实施“课课练”的动力。

为此,“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课题在如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创新,以“课课练”的普及和科学化作出我们的贡献:

1.关于“课课练”的趣味性问题。为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研创了《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新内容体系,所谓“趣味课课练”第一就是要加大“课课练”的竞赛性,即設置并突出各身体练习有比赛情景和比赛规则;第二就是要加强合作互助性,即突出互帮互助的集体竞争性、合作要素和团队荣誉感。

2.关于“课课练”与运动技战术教学融合的问题。为促进课课练与教学相互融合,本课题除了基础的《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新内容,还正在编写《专项体能课课练》和《专项游戏课课赛1260例》(均已阶段性完成),构建了“身体素质课课练→专项体能课课练→专项游戏课课赛”的体系,将“增强体质”和“掌握技能”两方面的目的在加强“专项素质练习与游戏”的工作上结合起来。

3.关于“课课练”的科学性问题。为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发展问题的学生都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本课题从身体练习的发展性分类、难度分类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同时特别强调练习的安全性,以确保有效和安全的锻炼。

4.关于“课课练”督促与评价问题。这个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管理问题,不完全是本课题组可以解决的,但本课题组试图通过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工作去促进“课课练”的普及和实施;通过北京市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北京市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促进“课课练”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

四、课课练非常重视运动负荷,但主张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强调重视运动负荷

当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校的体育“放羊课”依然存在,体育课教学在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两方面的效益均比较低,还出现所谓的“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的体育课。这样的体育课,与体育课程的功能、意义、目的、任务相违背,与新时代的“健康中国”的要求相违背,也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帮助”的指示相违背,当然也与“课课练”的初衷背道相驰。当下,学校体育界普遍开始重视体育课中的锻炼和体育运动的负荷问题是一个非常正确可喜的情势,有利于体育课中体育锻炼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发展,也有利于“课课练”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体质的增强。

但是,近期有一理论认为:“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每一节课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钟”,这引起了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界不小的争议,不少体育教师询问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理论观点,“课课练”与这个要求是怎样的关系,在此我们也阐述如下意见:(1)本课题组对该理论要加强体育教学的锻炼实效性,克服“放羊式”体育教学的初衷完全没有异议,但对该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强制性和安全性持有疑问。(2)由于该理论所提出的“运动密度”的新概念不清楚,缺乏操作性的定义,导致了基层难以将其作为可行的教学要求与标准,甚至难以进行统计和计算。(3)“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及其基础概念的“连续练习”含义不清,这导致该理论可测量性和可评价性具有相当的缺陷,因此作为教学测量指标的可行性有问题。(4)所谓“每一节课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钟”,如果是指平均心率的话,那么可能会出现瞬间很高的最高心率,这个要求具有运动安全的隐患。(5)如果要求“每一节课”达到一样的密度和负荷要求,就无视了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比赛课、考核课,还有探究学习课、体验学习课、情景教学课等各色各样体育课的区别,也忽略了不同年级、性别、所学项目、场地条件、季节的体育课的区别。(6)该理论规定的只有“其余的10分钟”是“留给教师提学习要求、示范讲解、小结的时间”显得过于绝对和武断,忽视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区别。

总之,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改项目中的“体育趣味课课练”教改工作非常重视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更主张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锻炼需要合理地加大运动负荷,但反对那些武断的、一律性的、强压式的、冒进式的、不科学的和不安全的要求和做法。

五、科学地实施体育趣味课课练,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学生体质和体育教学质量

一方面,当前中小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素质还存在继续下降的危险,广大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软”(力量差)“硬”(柔韧差)“笨”(灵活性差)“晕”(平衡性差)“胖”(体形差)的问题依然严重。另一方面,“三无七不”的“放羊”体育课教学问题也比较严重。为此,“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勇于直面这一问题,努力通过改革让体育课教学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服务,将“课课练”这个“特殊的课堂体育锻炼方式”“嵌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

但是,要正确有效地实施“课课练”,还必须要“基于教学、延出教学、回馈教学”,即“课课练”要与课外的体育密切结合,“课课练”要与大课间体育活动、“330工程”、寄宿学校的宿舍生活相融合,以共同促进学生体质锻炼时间和锻炼空间的全面扩展,实现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体化发展。

“课课练”还要与健康教育、卫生、人体科学、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必要时还要与学生工作、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思想品德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环节相结合,共同形成促进学生身体锻炼的合力。

“课课练”还要与家庭体育相结合,与社会体育相结合,要通过体育家庭作业、校外锻炼小组、学生家庭体育锻炼APP评价平台、让“课课练”逐步走出学校和课堂,从而达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空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总之,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安全地、有实效地、有趣地、与体育课程教学密切融合地实施体育“课课练”,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首都中小学生体质并大幅度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是我们“一校一品”体育教改项目的初衷和使命。

猜你喜欢
课课练体育教学改革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