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学习任务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020-07-28 04:49陆艳娇
教育界·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教是为了不教思维品质

陆艳娇

[摘要]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文本解读欠深入、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却收获甚微的现象,本文从实践层面探讨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依据语文教学规律,聚焦問题策略、运用学习任务单、读写整合融通,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任务单;思维品质;“教是为了不教”

当下,深度学习已然成为热点话题,它主张师生利用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并且在互动中形成主动的创造,这与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尤其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关注较少。如何弓领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由零散走向统整,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

一、聚焦问题策略,思维纵向深入

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言语经验的兴趣处、疑问处、提升处出发,善于往深处“琢磨”,培养敢问、真问、善问的课堂氛围,更加关注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思维过程,鼓励并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形成语文思维的“涟漪”,还原学生最真实状态下的“阅读原状”。

《落花生》中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对比,强调了花生默默无闻、自然朴实的可贵之处,但是矮矮地生长在地上的花生值得赞美,挂在枝头的石榴、苹果、桃子就要被贬低吗?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推进,学生不仅明白父亲欣赏的是花生低调朴实的品质,同时也能领悟到石榴、苹果、桃子也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如善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外表漂亮等。而父亲将这些水果和花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花生的优点,父亲所赞赏的是花生默默无闻、低调实用的精神,这也代表了父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外表漂亮、善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就是缺点。

教师不停留于让学生简单地理解花生的特点和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而是通过质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言语有声、心灵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和全面。

比较阅读是借助多个文本,使学生比较其异同而形成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性阅读,有比较才可以激起思维的碰撞,从而在参读比照中真正读懂文本。在教学《马光》时,教师以课文注释为中介,采用练讲故事、指导讲述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背诵的活动,最后可以出示文言文《杀驼破瓮》,让学生将这个故事与课文《司马光》进行比较阅读,由此他们不仅能深刻感悟到课文的主旨内涵,还能使学生历练言语表达,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疑问和比较阅读中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这样顺应了学生的言语生命生长的特性,在积淀与提升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才会渐入佳境。

二、提供学习任务单,思维深度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旨在教会学生学习,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深度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学羽架的搭建,学习任务单可以帮助学生反复琢磨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历练的过程。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其主动丰富和拓展言语经验,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儿童诗是诗歌体裁中最为自由的一种诗体,多用拟人手法,语言浅白、通俗,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如《四季》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中有很多精妙的结构、富含韵律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朗读儿童诗,边读边圈画出类似的语段,在观察比较中主动发现诗中反复出现的固定词语或者句式,并在交流中不断补充、提炼和整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____________________他对______说:“我是______________。”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并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特色和规律,感悟语言表达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好的阅读习惯,体会文字带来的乐趣。

杜威认为思维是一种能根据已有迹象,做出连贯、有序思考的判断,并能进行预测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视觉化阅读策略使思维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加深对文本深层意义的解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比如《不会叫的狗》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不会叫的狗学叫的经历,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叙事方式,反而巧妙安排了三个结局,而笔者特意隐去了这三个结局,通过故事留白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指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阅读经验在学习任务单中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的故事,帮助学生分解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变成一个可操作、简单清晰的流程,出示表格: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自己的预测和同学的预测有何不同,与原文结局相比有何差异,原文的三个结局中哪个更加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运用预测阅读策略,大胆发挥想象,最后对比原文《有三个结尾的故事》“修正”自己的猜测,比较每个故事不同的结局并思考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学生由此明白小公鸡、杜鹃、小母牛虽然乐于帮助小狗,但它们的本领都不是小狗所需要的,而那只会叫的狗才让小狗真正找回了自我。文本与生活关连,学生利用学习任务单,根据作者提供的线索预测故事结局可以提升信息检索、理解和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让思维可视化,发展思辨性思维。

当然学习任务单的使用还应融入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当学生对一些难度高的问题无法准确理解时,需要教师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教师要及时归纳学生新学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三、激趣读写整合,思维聚合发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深度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还需要通过读写整合融通来实现,当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分析、概括、推理之后,完成读写整合任务,能有效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阅读《跑进家来的松鼠》,除认为这个故事情节有趣之外,他们也会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温暖、宽容与爱意而感动。作者巧妙地运用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从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上进行一番分析,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找寻关键点,从思考中挖掘不同点,提炼出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独具匠心之处,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文章“写什么”转为文章是“怎么写”的,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文章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非读下去不可。“非读下去不可”的地方就是有悬念的地方,比如题目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原本生活在森林里的松鼠跑进家来会有什么趣事发生呢?当然只靠题目本身的悬念是不够的,作者又制造了三个悬念:方糖不见了、蘑菇突然消失了、松鼠失踪了,同时文本隐含了一系列小念:妈妈的帽子、哥哥的手套、奶奶的头巾怎么不见了,纸包糖、小头等食物哪儿了,炉子后面怎么沙沙直響……以蔽之,一环又一环的悬念构成了扣人心弦的情节,不强加给学生思维导向。

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飞舞起来,除了品味文本中悬念的表达效果,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些隐含的小悬念进行拓展写作,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来构建吸引读者的情节,推测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最后揭示这个悬念。比如写《奶奶的头巾不翼而飞了》,先让学生想象奶奶着急寻找头巾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提醒学生注意文中曾提过,这条头巾是奶奶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对奶奶来说失去头巾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一家人是如何帮助奶奶寻找头巾的,大家会猜测头巾在哪里。最后揭示悬念,在烟囱里找到了奶奶的头巾,原来是被可爱的松鼠用来给自己垫窝了。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尝试运用语言,这是一个“模仿一习得一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如此有趣的写作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悬念”,也对作者是如何运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深度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收获,使学生从“习得”到“学寻”的言语生发,培养学生发散、聚合思维,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开展,学生的思维力也会逐节攀升,学生会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武凤霞.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语文教学,2018(4).

[2]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9).

[3]徐华军.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优化策略[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11).

[4]朱萍.语文深度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9(1).

[5]陈章苗.“语用”视野下略读课文的教学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单教是为了不教思维品质
基于微课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开发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重要性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