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OTA2联赛的三点看法

2020-07-28 04:45杨直
电子竞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杯赛观赛电子竞技

杨直

和前年S7落地中国上海一样,落地国内的T19在结束后也仍然掀起了一阵讨论的风潮。国内战队连续两年无冠也让粉丝和从业者开始思考关于变革的问题。

不约而同地,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DOTA2生态本身的体系。不管是隔壁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还是整个电竞产业统一的选择。关于DOTA2赛制是否向联赛改制这一点成了讨论的重点。关于联赛和杯赛各自的优缺点今天不再赘述,毕竟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去年的讨论最终也没有确切的结果。

终于,根据人民电竞的报道,V社给出了最终的结果。原来以Major、Minor为节点,TI为核心的杯赛体系向着联赛体系全面转型。

首先要说的是,当初作为坚定的联赛反对者的杂志如今依然持有相同的意见。甚至去年年底针对DOTA2用户做的调研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自己的一些判断。在此也要感谢MAX和SG两个DOTA2垂直社区那时给我们提供的帮助。

对于DOTA2联赛这件事,笔者认为,不能单纯沿用赛事逻辑判断,甚至当这件事放在V社身上的时候,也许用营销活动的逻辑判断会更贴切。只不过,因为体系内的参与者各有诉求,所以其实这两个逻辑很多时候是纠缠在一起的。沿着这个思路,笔者想给出自己的三点看法。

首先,从赛事逻辑看。笔者更倾向于这是V社的一次尝试。对于联赛这个模式而言,过去电子竞技一直在借鉴传统体育商业联盟的经验。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世界上成功的联赛有可能不需要一个组织严密的、封闭的联盟,但一定会有固定的线下主场作为配合。因为,整个联赛收入体系的运作其实是建立在大量的粉丝固定的观赛习惯上的。

简单说,就是庞大的观众基础和固定的、周期性的观赛习惯保证了主场的上座率,围绕着这一点,可能用户单次消费低,但频繁地消费弥补了这一点。至于仪式感等其他方面,其实都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那么在线下V社能建立起类似的模式吗?这个是存疑的。不仅仅是因为不确定DOTA2的赛事是否拥有足够庞大的用戶,更在于对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然,电子竞技的优势在于带有很强的线上属性。类似于直播平台等技术革新带来的体验也让电子竞技存在衍生出新玩法的可能性。比如去年的PEC就开始试着引入线上主场的概念。其实就是利用直播,将赛事内容的边界从比赛自身扩展到赛前赛后。虽然这些都只是尝试,但放在V社身上,或许也意味着,传统的线下模式之外,“线上联赛”也具备令人想象的空间。

不过,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联赛,最终都会回到大量粉丝和固定观赛习惯这两点上。至于DOTA2的用户是否足够支撑起传统的线下模式或是全新的线上模式,这是值得观察的。

其次,在之前Maior和Minor那次改革里,V社明确公布了利益分配。比如在成本上,V社和执行商各承担多少。但这一次,V社还没有公布类似的详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改制联赛后,如果V社仍然给俱乐部开设原来的权益,那么俱乐部可操作的空间就变多了。单以BP画面的LOGO露出为例,因为联赛这个新载体的存在,俱乐部可以试着从中获取更多的商业收益。

所以虽然其他的一系列规定仍然以保护选手为主。但这次改制也变相帮了俱乐部。这也算是帮助解决了去年讨论的问题。可能也变相帮助V社减少了他需要承担的成本。

在TI是绝对收视率核心的前提下,如果承担的成本差不多,那么联赛和杯赛对V社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大差别。换句话说,对V社而言,可能差别不在于杯赛和联赛,而在于这两种营销手段到最后收益的高低。就像前面说的,如果俱乐部能有更大收益,那保不准能给V社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如今V社在DOTA2体系上的每次改革,其实最引人遐想的还是“小本子”为代表的虚拟商品销售。不知道V社这次会不会像几年前法兰克福那次Major一样,对小本子的售卖做出适应新体系的变化。不过从调研的数据和之前的经历看,很可能玩家对小本子的消费已经到达了一个天花板。而这最关键的问题,也只有V社和G胖才知道答案。

虽然改制后的联赛看上去给了一些非一线队生存的空间,但如果整个联赛的收入不及预期,甚至说大部分流量仍然聚集在一线战队身上,那么有没有这个联赛,其实区别并不大。

猜你喜欢
杯赛观赛电子竞技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电子竞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展望
同时满足观影、游戏和观赛三大需求 Acer(宏碁)E8615 4K亮彩投影机
一道陈省身杯赛题的思考
“叶杯赛”会友记
电子竞技成长之路
对我国消费者现场观赛影响因素的初探——以全国排球联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