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管理

2020-07-28 04:44郭利荣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营管理企业

郭利荣

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员的就业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审计中发现这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管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运作资金不足。资金的筹集、投放、收回、分配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企业才得以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一方面企业股东将投入企业资本金部分留存企业经营,部分以借款形式抽回,导致企业原始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补充一定的流动资金,而企业不考虑后续发展,一旦有利就分红,甚至在企业亏损情况下还要分红,导致企业利润积累少,用于扩大规模和发展的资金严重匮乏。

(二)专项贷款未能专款专用。企业以国有资产抵押担保贷入技改或项目建设专项贷款,政府通过会议等其他强制手段要求企业将其借于民营企业或政府相关单位。比如有些企业将技改贷款根据政府要求借给经营不景气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无力承担借款本金和利息,导致县属企业成本增大,项目因资金匮乏无法推进,最终破产。

(三)占用资金成本高,收益达不到预期。县级政府或企业为了追求政绩、企业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不结合实际扩张规模,由于县属企业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只好向银行或其他企业借款,有的企业甚至不惜高息贷款。由于企业贷款额度大、成本增高,企业的压力越来越重,收益达不到预期,从而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四)企业负担重。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将大批待岗人员分配到县属企业,企业人员聘用多数由县人事部门分配批准,用人无需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审定,人员编制未按照企业规模、效益和行业标准确定,致使企业人员远远超出实际需求量,大批人员闲置。加之企业的一些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如职工薪酬不能与绩效挂钩,经营成本中人员工資占比较大,企业负担加重。

(五)内控制度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属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实际中落实难。例如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决策或者大额资金的使用,未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经集体讨论或有关部门审批;一些重大项目建设未经过集体讨论,或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就仓促上马。

(六)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领导对任前问题消极处理或不处理,致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是:一是因避免对任期内政绩不利影响而从主观上不愿处理,如多年不良投资、呆坏往来款、多年形成的潜在亏损等;二是回避矛盾,对处理难度大、矛盾大等遗留问题采取维持现状的态度,如企业已付工程发票的追回、历史遗留的对外借款等等。

改进措施

(一)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实现政企实质分开,明确法人的权利,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再是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决策机制。同时,县属企业普遍存在职工多、包袱重、债务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本着企业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国有企业进行一次梳理,撤销部分无实质性经营的企业,整合重组现有经营业务相同或相似的企业等。

(二)规范企业经营。县属企业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一是加强对企业资本金、利润分配方面的管理,严格控制资本金的借出,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二是加强企业对收入的管理,企业应严格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收入核算,保证收入的真实性;三是严格控制企业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避免形成浪费,节约开支;四是企业要将应缴的国家利润和税金及时足额上缴,承担相应的义务;五是加大对企业往来款的清理,能收回的应收款或暂付款要尽力收回,确实不能收回的报请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予以核销,确保资产真实和完整。

(三)完善企业人事用工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积极拓宽企业用人的来源渠道;再是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求聘用专业人员,同时要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再是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特别要建立企业工资薪酬与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不规范行为,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要建立起独立的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和制约,保证各项经济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改变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避实就虚的现象,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作者单位:榆林市府谷县审计局)

猜你喜欢
经营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