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时代意义探究

2020-07-28 05:44刘倩君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

摘要:邵飘萍的一生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他的一生还是新闻教育家和新闻理论家的一生。丰富的新闻媒体从业经历沉淀了他专业的新闻思想,既精通业务,又善于管理,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毛泽东称其为“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的新闻思想如今已成为新闻媒体人的精神食粮,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也成为新闻媒体人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给一代又一代新闻人以激励和启发。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时代意义

一、邵飘萍生平简介

邵飘萍原名新成,后改名为振青,字飘萍,1888年10月生于浙江金华。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其罪恶阴谋。1925年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三·一八”惨案发生,邵飘萍创办的《京报》连续两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次惨案,并持续报道了将近一个多月,他的言行最终开罪北洋军阀,遭到通缉被捕。毛泽东在和斯诺的一次谈话中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但是在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邵飘萍作为一名杰出的新闻媒体人,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与当局的丑陋,终因莫须有的罪名遇害。他的去世对于新闻界而言是一重大损失,但他不平凡的新闻人事迹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凭借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和不朽的新闻思想,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邵飘萍新闻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一)“事必力求事实真相”,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事必力求事实真相”,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信条。每次采访都能做到“亲临现场,细致观察”。他要求记者报道要不偏不倚,把报告真实的新闻消息作为自己的天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把握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首先要保证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功能。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如今为了吸引受众,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大做文章,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网络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我们不能忽视新闻来源的真实性,新闻事件多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需要走到街头巷尾去采访。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体现出的影响力愈发明显,需要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二)“社会第三者”,坚持报纸中立立场

邵飘萍不惧权势,坚持中立的原则和评判标准,这在他新闻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辛亥革命后,他仍坚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在舆论战线上和封建军阀官僚坚决进行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有一些坚持过革命的人退缩了,他却高举反袁的旗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作斗争。在编辑和主持《汉民日报》期间,他撰写了大量论时评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抨击袁世凯及大小封建军阀的暴政。

报纸具有公共性,应该服务于社会大众,而不偏向于一党一派,成为其御用的工具。因此,要保持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记者必须采取超然中立的态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社会第三者”角度来报道新闻。

(三)“多数人以兴味”,坚持为老百姓办报

邵飘萍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所以他特别重视社会新闻的采写。“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之各种消息”,应当坚持满足社会大多数读者的信息需求。他提倡老百姓易于接受的“精通简要,雅善讥弹”、生动活泼的文风,主张写评论要“简洁明快”。他所写的时事评论都是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为民办报,为民请命。一个客观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成为怎样的新闻,取决于这一新闻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利益相关联。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保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取得新闻事业的成功。

(四)“铁肩辣手”,强调记者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邵飘萍称记者是 “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在强调记者的重要社会地位的同时,他也对记者应该具有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1、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外观似仅为一种学问,而须有无数学问以为之助也。”一个卓越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该据其报道领域的不同而广泛涉猎多种专门学问,这样才能在面对不同领域的采访时得心应手。联系当下,学科和知识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在信息采制和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能胜任融媒体报道的新闻人才。这就要求记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思考

学会观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邵飘萍认为“新闻纸绝非对于社会仅为平面的描写,须有甚深之立体的观察”,只有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及时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才能避免出现片面肤浅的报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现实问题累积,这就需要媒体加以正面疏导。但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狂欢和不理性的传播“赋权”带来了很多传播乱象。因此,邵飘萍所强调的“须有甚深之立体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记者应该全面观察,深入思考,冷静判断,以正视听。

3、坚守良好的品性态度

“外交记者精神上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在邵飘萍看来,良好的品性态度是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关键。“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不同的人,应尽记者之责,客观反映現实,揭露邪恶现象,正确引导舆论。随着传媒的市场化改革,媒体的传播活力虽然得到激活,但传播功利化也随之产生。某些记者一昧追求经济利益,而忘了传播公共利益的责任,热衷于娱乐、炒作、造谣。因此,在媒体市场化、传播娱乐化,以及转型期社会复杂化的今天,良好的品性态度更是考验新闻传播人的试金石。

4、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

邵飘萍所论述的高超的采访技艺可以概括为“慧问”和“会听”两个方面。记者要在问与听中把握重要信息,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当下,掌握信息资源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会有两种类型:一是仍然抱持传统观念,以为媒体就是宣传工具,要求媒体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传播;二是如今的传播娱乐化,会把拥有信源的人推向风口浪尖,使得这些人遇记者采访时避之不及,不愿多说。这两种情况都会给采访带来难度,需要记者有熟练的访问技巧,做到“慧问”和“会听”。

5、良好的礼仪修养

邵飘萍认为讲礼仪有利于记者接近信源,同采访对象进行真诚沟通,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邵飘萍的相关论述给了我诸多启发:衣着上,要依据不同的访谈对象和场合而着装。语言上,他特别反对“语无伦次,谈吐重浊,或杂以乡音,使人莫辨,或期期口吃,语尾特多,与夫咳嗽,涕唾,无意识之强笑”。与人交往的态度上,邵飘萍强调必须和蔼庄严、谦恭礼让、机警沉着。到访时,要怀揣敬意和耐心;见面时,称谓要得体;交谈时,“必时时注视相手方之面目”。

三、小结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之一,他用生命的鲜血染红了新闻自由的理想。他用报纸做为武器宣传真理,为新闻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后人给予其“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做新闻记者,只有不畏牺牲,敢于坚持公正客观的报道,敢于把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担负在自己的肩上,才能称之为捍卫新闻自由的真正的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1]  刘国强,罗芳.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J].新闻知识.2009(03)

[2]  龚成.浅析邵飘萍的“新闻本位”观[J].传播力研究.2018(06)

作者简介:刘倩君(1996.03-),女,陕西咸阳,汉族,学历:硕士,院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互联网传播。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
《聊斋志异》中痴情男子形象书写
关于推进基层党校建设的思考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新课程下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时代意义及其有效措施
论当代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