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秋桂花迟》与原著的差别

2020-07-28 09:14徐清清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摘要:文学和影视是两门完全不同但又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的艺术,文学名著的改编,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的重拾,《金秋桂花迟》改编自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在本部影视作品中,谢铁骊导演将原著中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试分析《金秋桂花迟》与原著的差别,更细致入微地剖析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金秋桂花迟;迟桂花;差别

一、引言

《金秋桂花迟》改编自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在电影中,谢铁骊导演增加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在原有的人物形象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创新,甚至塑造了许多全新的人物;另外,叙述的及方法以及画面的展现和背景音乐的加入,更是为《金秋桂花迟》成为一部成功的影视改编作品锦上添花。

二、情节的增加和改动

1、原著讲述了翁则生留学日本,后家道中落,患病辍学,婚姻失败,最后回到家乡,任教结婚,并邀请十年未见的老友郁兄来参加自己的婚礼,老郁受邀前来,邂逅了翁泽生的妹妹翁莲,被翁莲的大方热情所吸引,最终结为兄妹的故事。但电影的开头,却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主人公于文朴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着人力车去出租房,面对车夫脚受伤流血的状况,于文朴提出了他来拉车的要求,并对车夫说:“为什么我不能拉你?我们是平等的。”这个情节的设置可以看出于文朴是崇尚人人平等的,他痛斥并批判这个趋炎附势的等级社会。

2、电影中还增加了于文朴和烟厂女工陈二妹合租的生活,于文朴在晚上熬夜写文章,还常常深夜独自一人徘徊在小巷中,寻找写作的灵感,直到白天才睡觉,而陈二妹会在白天帮他清理满桌的废纸和垃圾;在于文朴得知陈二妹上工迟到会被扣钱后,会主动去叫二妹起床,二妹在下了工后会带面包和香蕉给于文朴,就是这样平淡的日子,成为了于文朴那段穷困潦倒时期唯一的温暖,这些情节也将当时被剥削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展露无疑。

3、电影中直击人内心深处的另外两处情节是于文朴收到电报回家后与许兰芝的对话以及许兰芝和婆婆之间的对话,文朴问许兰芝:“那份电报,是你发的?”许兰芝:“是妈让我做的。”于文朴:“她让你死你也死呐?”让人意外的是许兰芝居然点了点头。一个女人,居然把礼教制度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在于文朴提议许兰芝回娘家的时候,许兰芝却觉得回娘家没有脸面活下去,可在夫家的生活真的是她想要的吗?丈夫离家八年,留她一人独守空房,婆婆也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她身上,责骂她:“娶你不就是为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在当时的社会,最大的可悲不是一个女人自身思想的麻木,而是作為同性,一个女人能对另一个女人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封建传统社会对妇女思想的毒害之深。

三、人物形象的差异

(一)电影塑造的全新人物形象

电影《金秋桂花迟》中塑造了一大批全新形象,陈二妹、张老伯、许兰芝等,他们一个个形象鲜明,陈二妹是一个烟厂女工,她坚强却又无助,是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知恩图报,会因为于文朴每天晚上都给她让位子而买香蕉、面包作为回报,还劝解于文朴戒烟,这让于文朴在那个趋炎附势的社会中体会到了来自底层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同时,陈二妹并不像当时绝大多数的女性一样软弱,她懂得反抗,在被工厂的人调戏之后,她不再忍让,而是狠狠地咬了那人一口,这也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抗。张老伯也同陈二妹一样,虽然生活艰苦,但却善良细心,乐于助人,在于文朴回家的时候,细心地将于文朴的书籍收藏起来,以防当成废品卖掉;在陈二妹被烟厂解雇之后,没有把身无分文的陈二妹赶出出租房,而是邀请她一起吃饭,或许,在那个社会,只有同样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才能够互相温暖吧。

同时,许兰芝也是电影中新塑造的人物之一,她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妇女形象,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思想牢牢印刻在她的脑海之中,她不懂反抗,只知道默默忍受,一方面,于文朴厌恶一味的顺从和愚昧;另一方面,于文朴又同情她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从她的身上,能够鲜明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绝大多数女性的命运,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不敢反抗,如同一个木偶,麻木地过完不属于自己的一生。

(二)翁莲人物形象的异同

1、相同之处

在电影和小说中,翁莲都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她大方直率,但无奈婚姻不幸,在丈夫死后,甚至被安上了克夫的罪名,但她却与许兰芝有着本质的区别,她绝不逆来顺受,在被逼得忍无可忍之时,就坚决地离开了婆家,从翁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激情,这些是当时社会中很难看到的女性独特的“美”。

2、不同之处

在原著中,翁莲最多算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但在电影中,她除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外,还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电影后半部分,送别于文朴的场景中,翁莲将一张纸条塞到于文朴的手心,上面写道:“大哥,难道这样的称呼就不能改变了吗?难道这个时代就不能改变了吗?”这两句话体现的是一个新女性在当时封建落后社会制度下对男性的大胆求爱以及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其次,电影中还描述了翁莲孤身一人到上海谋生,期间结交了女革命党人张迎梅,并毅然决然的投身到革命的潮流当中,她的革命意识已经走在前列,试问在当时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此?

四、音乐元素的加入

1、影片开始,于文朴刚入出租房,收拾好行李后,背景音乐比较缓慢,调子拉长,音色凄凉,映衬着当时于文朴的孤独悲哀,奠定了感情基调。

2、影片中部,于文朴再次离家,他离家,是对旧社会落后婚姻习俗的批判,虽然他知道离开了家,他又会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顺从了自己的内心,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因此,离家这个场景的背景音乐就显得格外轻快,跳跃性很强,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3、影片最后,写到于文朴小说发表受到阻碍,被出版社有对政府的不满和鼓动革命的嫌疑,这时的背景音乐比较急促,拍子较快,能够带动观影者的情绪,达到愤怒的极点。

五、叙述方式的不同

1、小说中,对于翁莲婚姻生活的叙述是由其哥哥翁则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现的,而在电影中,是于文朴和翁莲一起爬五云山的时候,翁莲亲口说的,这有其特殊意义,一个女人在当时能够亲口讲述自己婚姻的不幸,更能表现出内心的强大,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为影片后半部分翁莲向于文朴大胆示爱奠定基础。

2、原著中,前半部分的叙述是通过翁泽生写书信给老郁来展开的,后半部分则是通过老郁的视角来展开,但是在电影中,从头到尾都是以第三视角来展开,将影片中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直观性。

六、结束语

作者简介:徐清清(1998.06—),女,汉族,浙江余姚人,学生,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