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场中非理性思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2020-07-28 09:24蒙晓琳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话语权

摘要:网络社会的崛起,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型媒体取而代之,网民群体的身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网络新闻舆论成为了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结合案例讨论舆论场中的自我实现、刻板印象、盲目从众三个非理性因素,进而针对分析其对受众话语权倾向产生的消极作用,再以空间、时间和对象角度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自由开放的互联网虚拟环境中面对的挑战,并适当从国家、媒体人及受众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话语权;意识形态建设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同时也是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移动化。人们通过网络来了解需要的信息,探寻外部世界,但在获取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及心理状态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趋向于积极或是消极因素的改变,影响着他们在舆论场中使用话语权时做出结论的对与否,善与恶,近与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有关现阶段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指导,要求重视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及引导力。这不仅仅是对于传播工作者的要求,也同时是在提醒受众在面对新闻信息时所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本文将把受众在舆论场中展现的非理性因素作为主要切入点,深入审视受众在拟态环境的舆论中所显现出的问题与缺点,并针对新闻舆论引导力方面提出相关判断与推进,从而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从具体事件中观察常见的非理性思维

新浪微博用户针对“娘炮”一词,及其在当今时代所表现的行为现象进行话题辩论,在舆论热潮中所凸显的受众心理、非理性问题也成为了网民辩论方向所在。

(一)自我实现:心理的满足

网络的开放性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意见,也能使自己的意见传播更广,范围更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向意见领袖的逐步转变,不仅是在分享与输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在获取一种自我满足的认同感。这种心理驱使部分意见领袖在表达看法观念时,会代入一些充满争议吸人眼球的叙述;在讨论社会痛点和热点时,企图用感性的视角来增强言语间的说服力,忽视理性的本质,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的负效应。

“娘炮”一词仅从字面意义来观察,无疑是一种暗含嘲讽的贬义词汇。在“娘炮”论潮中有部分微博大v用户将家国情怀与娘炮相挂钩,认为娘炮误国,暗示娱乐至死。这种滥用表达,解构和颠覆原有的内容和意义,导致了错误舆论导向的产生。那些为了获取关注量转发量阅读量的意见领袖下的粉丝群体从良性讨论转变为恶性争斗,开始了向娱乐圈偶像进行人身攻击,不断嘲讽甚至是辱骂他们口中所谓娘炮误国的明星。这种滚雪球似的舆论风向会在被误导被蒙蔽的粉丝群体的传播下越来越大,对于“娘炮”的合理争论也变成了一场自我满足的恶俗形态。

(二)刻板印象:成见的屏蔽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状况对于他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阶层决定着其交流交际的状况。刻板印象对于新闻传播舆论中受众的影响不容轻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让舆论风波走向畸形,中心焦点逐步朦胧,这也是网络舆论中所需要避免的重点之一。

近两年可谓是偶像元年,各种选秀节目的火爆让众多新生代爱豆脱颖而出。部分网民将“娘炮”与娱乐圈中的小鲜肉挂钩,表示他们整天搔首弄姿浓妆艳抹的模样岂不就是“娘炮”一词的最佳体现。但在成为偶像之前作为练习生的刻苦训练,与网民口中所谓小鲜肉的不堪模样本就是大相径庭。妆容以及服化的方式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完成舞台演绎,仅凭此点就轻易评判他人为“娘炮”,这就是在不自觉中被厌恶情绪所误导,代入自己讨厌的人物,从而获得熟悉感并因此丰富和膨胀想象力,化为更深层次的不满与怨骂。

(三)盲目从众:理性的缺乏

新媒体的及时互动性和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压力和暗示。通过人群进行沟通,一方面能够取长补短,增长自己所不曾了解的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此外这种从众心理还表现在自己认识能力的不足,无法判断事件的本质,索性便跟随大众,认为多数即正确。

新华社在评论“娘炮”事件时,犀利地指责该现象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及危害,抨击时下某些“小鲜肉”偶像的形象与做派。许多网民没有经过思考,认为权威便是事实,盲目地进行评论转发。因为缺乏理性,所出口的言语便显得自大且无知。但反观人民日报深入浅出的评论,在不贬低一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这样理性而又准确的表达,即使是在受众盲从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舆论引导出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符合媒体工作者所应当具备职业素养。

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互联网空间是虚拟世界与真实物质世界的交互,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体验,成为了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在这个开放性空间和多向度传播中受众行为很难准确把握,源头上的信息审查制度不能完全控制言论的发展走向。

八亿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价值观念的网民,在舆论场中会因为些许隙缝偏差而争论不休甚至恶言相向,辩解由理性转向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感性。现阶段很难做到准确把握每位网民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与阶级属性,要从根源解决问题,这就对主流媒体自身话语权的强度、弱度、深度、高度及精准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况且,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工作学习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碎片化的浅阅读成为了常态,在不充分不饱和且躁动的时间维度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都很可能被受众进行再次解构和传播,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加剧了互联网时代下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的掌控难度。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舆论的魅力在于论,理想状态是开放、包容与理性。基于以上对现阶段新媒体情境中舆论场非理性因素的分析,认为想要增强正确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当立足于实际,构建长效舆论引导与监督管理机制,将舆论生态格局的整体性作为主要方向。在网络空间中抢占舆论阵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健全互联网法制,依法治理和引導,确保对互联网的管辖权与控制权。

从媒体工作者层面来讲:积极引进新兴技术,与智能设施相结合,助力工作能力的提升。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管理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扩大意识形态话语主题队伍。传播者要担负新使命,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正能量的设计和理智的塑造。

从受众层面来谈:推进普通民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重视文化、心理、道德等层面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思想深入人心。做好公众理性精神的培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全局性、整体性意识。激发网络意见领袖的榜样意识,让他们用积极正向的言行影响受众群体的心理及思想,以及按照受众的心理种类与具体表现,转变传播形式,合理运用受众群体的正义感与带动性。

五、小结

培养主流意识形态是在降低网络环境中解构与阐释中间环节发生畸变的可能,这种畸变大多来源于舆论场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舆论引导,修饰、塑造及充实社会意识形态,树立受众正确的思想意识,实现良好的传媒图景,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李普曼. 公众舆论[M]. 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姜志强,徐艳. 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路径 [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

作者简介:蒙晓琳(1997-),女,水族,贵州黔南人,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研究
争衡·重塑·掌控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婚姻里的“话语权”
话语权